張平
據媒體報道,隨著奶價持續下行,國內一些地方開始出現用鮮奶喂豬等現象。奶農反映,原奶價格一直在降,前兩年每公斤還沖到過4塊錢,現在眼瞅著就要跌破3塊錢了。因為實在招架不住奶價的持續下跌,有的奶牛養殖大戶準備低價賣掉一些奶牛。
賣奶難原因何在?
農業部監測數據顯示,我國奶業全行業虧損面已經超過50%。目前這一狀況并未改善,還在繼續蔓延,以至于奶業被一些銀行列入“高危行業”。
虧損面持續擴大,原因何在?業內專家認為,進口低價乳制品的沖擊、奶業消費增長放緩,這兩個困難“撞到一起”,造成了中國奶業如此窘境。
一方面,消費增速放緩,奶業也需“去庫存”。
中國奶業協會秘書長谷繼承指出,在生產方式改善、奶牛單產大幅提高、質量安全水平大幅提升等因素共同作用下,我國奶業取得了長足的進步。
先來看產量。2015年,中國乳制品產量2782.5萬噸,同比增長4.6%,比2008年增長53.7%。今年1—6月乳制品產量為1466.3萬噸??梢钥闯觯鼛啄陙砣橹破樊a量一直居高不下。
再來看消費量。國內乳制品消費增速放慢,以液態奶為例,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15年全國液態奶銷售總量2738.9萬噸,比上年增長3.6%,相比“十一五”期間年均增長11.1%、“十二五”期間每年平均增長5.1%,增幅明顯偏低。
此外,2015年,我國存欄奶牛達到1000多萬頭,生鮮乳和乳制品產量分別達到3870萬噸和2782萬噸,居世界第三位。就目前的需求水平來說,供給基本飽和。
另一方面,國際奶價與國內奶價嚴重倒掛。
國際奶業經濟學會發布的數據表明,今年5月,全球原料奶平均價格折合成人民幣為每公斤1.44元,我國10個主產區平均原奶價格為每公斤3.46元。5月3日,新西蘭恒天然全球乳制品交易會拍賣價格顯示,全脂奶粉每噸2176美元,比2013年最高價格每噸5208美元降低了58.2%。近期,進口奶粉到岸價為每噸1.8萬元,而國內接近每噸3萬元。
奶價倒掛,進口劇增,供求矛盾凸顯。2016年上半年累計進口乳制品122.6萬噸,同比增長30.49%;進口液體奶同比增長77.31%,進口嬰幼兒奶粉同比增長25.42%。
第三個方面,國內奶企競爭力不夠強,“國產奶”市場信心不足。
奶業面臨的困難,與宏觀經濟大環境和國際乳制品價格周期性波動有關,但主要還是國內奶企自身競爭力不夠強,飼料和人工等要素成本上升快,技術和管理節本增效能力提升慢,奶牛養殖和乳制品加工一體化程度仍然不高,利益聯結機制不緊密,消費者對國產乳制品的消費信心仍然不強。
如果市場信心不足的話,就算奶粉市場有發展空間,也會被國外產品占據。荷蘭合作銀行發布2016年全球奶業20強榜單,以2015年各乳企營業收入計算,中國僅伊利和蒙牛兩家公司進入前二十。
如何應對奶業陣痛?
既然進口乳品讓我國奶業備感生存壓力,那少進口點不就成了嗎?
其實,一方面國際奶價一直下行是受到奶業發展周期的影響。美國農業部數據顯示,過去兩年間,全美奶牛場的營收下降了35%,今年6月美國奶酪生產商奶酪庫存達到75900萬磅,同比增加了10400萬磅。
另一方面,在貿易全球化日益深化的今天,閉關鎖國那一套肯定已行不通。
當前,奶價低、賣奶難、虧損大是奶業的“三重困難”。筆者認為,國內奶業正處于一個周期性的陣痛期。針對當前奶業出現的問題,要在“改善生產方式、保障產品質量、提振消費信心、推動企業創新、助力提質增效”等方面有的放矢,找出對策,那么中國奶業擺脫困境,走出低谷不會太久。
其一,發展潛力巨大。
從長遠看,我國奶業發展依然具有深厚的潛力,當前乳制品的飽和充其量是臨時性飽和。2011—2015年,中國乳制品消費量從2480.5萬噸增至2957.9萬噸,年均增長4.5%。預計今年中國乳制品全年總消費量將超3000萬噸。
2015年,我國人均奶消費量為36公斤,約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3。去年全國液態奶銷量增長在各類大宗食品中是較快的。
統計數據顯示,中國已是當前全球最大的嬰幼兒用品市場,“二胎政策”的全面放開還將帶來約35%的新生兒增量,可讓嬰幼兒配方奶粉市場擴容240億元。隨著人口增長、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奶類消費可望在較長時期內保持穩定增長態勢,我國奶業仍處于大有可為的重要階段。
其二,創新帶來活力。
一邊是奶業全行業虧損面超過50%,一邊是規模以上乳品企業業績“飄紅”。中國乳制品工業協會數據顯示,上半年規模以上乳品企業銷售收入同比增長5.4%,利潤總額同比增長15.8%,庫存產品同比下降14.28%。這給形勢嚴峻的奶業帶來一些暖意。
“奶業出路,就在我們自己的腳下?!鞭r業部部長韓長賦指出,改革創新,結構調整,轉型升級,是中國奶業發展的“不二之策”。當前要用組合拳,繼續加強奶源基地建設,繼續加強飼草飼料生產體系建設,持續加強生鮮乳質量安全監管,持續加強消費引導,要用科學技術、物質裝備、發展理念、經營方式、產業組織改革傳統行業,降低成本,提升效率,增強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