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婧紅
綠色生態背景下的城市人居環境設計原則*——以貴州貴安新區、觀山湖區為例
張婧紅
隨著城鎮化的推進和專家學者對城市人居環境研究的深入,人們越來越認識到生態環境對城市建設和發展的重要性,在城市人居環境設計時強調生態、體現綠色是每一個城市建設者必須直面的課題。通過分析貴州省貴安新區、觀山湖區的城市設計和建設,提出了城市人居環境設計應把握的基本原則,以期城市的建設者與設計者在今后城市的建設發展中自覺遵循這些原則,設計出“協調、綠色”的作品,營造和諧宜居、富有活力的城市。
綠色生態;城市;人居環境;設計原則
張婧紅. 綠色生態背景下的城市人居環境設計原則——以貴州貴安新區、觀山湖區為例[J]. 西部人居環境學刊, 2016, 31(05): 72-77.
自我國推進城鎮化戰略以來,相關學者就展開了有關城鎮化的研究,與城鎮化研究相呼應,建筑學領域的專家學者也展開了對人居環境的研究,并取得了許多可喜的成果。隨著研究的深入,人們越來越認識到生態環境對城市建設與發展的重要性,這一認識上的深化對城市人居環境設計產生了重要而深遠的影響。
城鎮化是我國現代化的必由之路,改革開放至今,我國城鎮化取得了顯著進展,呈現出強勁的發展勢頭。在我國城鎮化進程中,既有可喜的成就,也有沉重的教訓,特別是在城市人居環境的生態建設上有不少失誤,如昆明在2007年之后城市建設的高速發展中,忽視了人居生態環境設計,造成了城市發展建設的重大失誤,城市原有的大山大水空間格局被破壞,城市的人文之湖滇池受到嚴重污染,城市的街區和建筑風格缺乏個性。即使到了今天,在國內城市人居環境的設計與建設方面,仍然不時出現失誤,如一些城市中超大樓盤的出現,盲目建園區、上項目,對已知的污染城市人居環境的問題、隱患不及時糾正等等。正是由于城市建設和發展中各種問題的存在,在城市人居環境設計中,“生態”、“綠色”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著名生態學家馬世駿和王如松在1984年就提出“城市是一類典型的社會—經濟—自然復合系統”[1],王如松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建設“天城合一”的生態城市思想[2]。吳良鏞教授指出“保護生態環境不被破壞,歸根到底,就是保護自己”,強調“在規劃中增加生態問題研究的分量,貫徹可持續發展戰略,提高規劃質量”[3]。劉先覺教授指出“生態環境是城市建設的基礎,是人們生活的支柱”,在長遠的城市規劃與建設時,要有環境的觀點、綠化的觀點[4]。趙萬民教授專門進行了“西南流域人居環境建設的生態理論以及評價方法的研究”[5]。隨著對城市人居環境生態重視程度的加大,城市生態學、人居生態學等也應運而生。
現在,中央已經高度重視生態在城市建設與發展中的作用。2013年12月,中央專門召開了城鎮化工作會議,強調了要提高城鎮化的質量,在生態環境方面提出了具體的要求。2015年12月,中央又專門召開了城市工作會議,明確指出:“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不斷提升城市環境質量、人民生活質量、城市競爭力,建設和諧宜居、富有活力、各具特色的現代化城市,提高新型城鎮化水平,走出一條中國特色城市發展道路”,強調要“立足國情,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改善城市生態環境,在統籌上下功夫,在重點上求突破,著力提高城市發展持續性、宜居性”[6]。
城市呼喚綠色,城市居民渴盼綠色。在城市人居環境設計時強調生態,體現綠色已經是每一個城市建設、設計工作者必須直面的課題。

圖1 貴安新區用地功能分區規劃圖Fig.1 the land function zoning plan of Guian New District
在城市人居環境設計體現生態、綠色方面,有一定的規律可循,有一定的原則應該遵守。通過對成功或失敗的案例的分析,可以總結出城市人居環境設計應遵循的一些原則。從野鴨鄉、陽關農場、金華農場蛻變而來的貴陽市觀山湖區經過十多年的建設和發展,已變成一個宜居的城區,貴州省重點打造的貴安新區也初見雛形,已開始展現出綠色、生態、宜居、宜業的特點。通過對貴安新區與觀山湖區的分析研究,可以看出在進行城市改擴建或者新建的人居環境設計時,應該注意把握以下原則。
2.1 以人為本原則
吳良鏞教授指出:“人居環境的核心是‘人’,人居環境研究以滿足‘人類居住’需要為目的”[3]38。在進行城市人居生態環境設計時,一定要樹立“以人為本”的理念,圍繞“人”這一核心來思考與設計。城市人居生態環境設計以人為本就是要從研究人的需求開始,到滿足人的需求結束。人最基本的需求是生存,所以城市人居環境設計首先要考慮“宜業”。當就業(即生存)解決之后,人的需求就從最低的溫飽提升到對良好居住環境的追求,所以,城市人居環境設計要考慮“宜居”。貴安新區規劃設計就注意了“宜業”與“宜居”,考慮了“產城融合”。在“六城三區”的布局中,既有產業支撐,又有居住配套,避免“臥城”之類現象的產生(圖1)。在富士康第4代綠色生態產業園開建之初,為該項目配套的“富貴安康生態小鎮”也同步開建,第一期項目完工后可入住6000名富士康員工。
由于城市的特性,它必然是一個人員的聚居地和聚散地,因此設計時要充分考慮各類人員的實際狀況和需求,把“最宜居、最宜業”作為設計的追求目標,盡可能創造一個適宜于人居住,同時也適宜于人創業的人居環境。貴安新區的居住用地采用了突出產城相互融合、強調完善生活配套、健全用地調控機制、貫徹生態環保理念的布局策略。按照倡導多元和諧的原則,規劃了4種類型的居住社區,分別為高品質生態社區、普通商品房社區、政策保障房社區和兼容型社區,其中兼容型社區根據其在商務辦公集中區、科技研發園區、產業區的不同被細分為3種類型(圖2)。
從觀山湖區建設的實踐來看,其設計和建設充分考慮了各類不同人員的實際狀況和需求,把“最宜居、最宜業”作為設計和建設的努力方向。碧海花園是一個以一般收入為主的人群的居住區,在這里居住有許多三線建設時期內遷的企業職工;陽關小區則是拆遷農民聚居區;觀山湖一號既有高層樓房,又有別墅區,主要是以中、高收入人群為主居住;會展城住宅區有不少經商的人員居住;在建的金融中心配套建設了金融高管別墅區、金融員工住宅區及公寓,用公寓為剛入職的年輕人打造一個安居之所;現在基本完工的貴陽市高級人才公寓則是招才引智的“梧桐樹”。無論是針對哪類人員的住宅區設計,都無一例外地注意了對綠化景觀的打造以及生活和就業的便利。城市因人而生,因人而建,如果沒有了人,城市將不復存在。只有以人為本進行規劃和設計,充分考慮人們生產、生活的需求,才能聚人氣(圖3)。

圖2 貴安新區居住用地布局規劃圖Fig.2 the residential land planning of Guian New District

圖3 觀山湖區用地規劃圖Fig.3 the land planning of Guanshanhu District
2.2 尊重自然的原則
“社會生態系統、經濟生態系統與人居生態系統是以自然生態系統為基礎,其發展受到自然生態基本規律的制約。”[7]城市人居環境設計必須要了解、把握并順應自然生態基本規律,“運用生態方法了解自然,系統地建構結合自然的規劃模式,或者說將設計與自然結合起來。”[8]尊重自然就要求在設計時尊重自然生態的基本規律,順應自然。要綜合考慮自然地理、氣候、地質、土壤、植被、水文、風景、歷史文化等因素,趨利避害,把城市建設導向最適合人居住的方向。貴安新區的規劃設計強調了自然的重要性,規劃在宏觀空間結構構建上以尊重自然、順應自然、探索山地新型城鎮化發展路徑為理念,構建“一核兩區”的空間結構:“一核”指位于新區東部的核心職能集聚區;“兩區”分別指特色職能引領區和文化生態保護區。上述3大分區進一步細分為12個片區(包括8個城市片區和4個特色群落),各片區的城鎮化空間選擇,以對山林、水系、耕地的避讓、保護和合理利用為基礎,構建“組團+群落”的城鎮化空間格局與“串聯式、衛星城式”的發展模式(圖4)。體現了“跟著水走、圍著山轉、順應地形、融入自然”的原則。
在進行城市人居生態環境設計時,對一座山的挖與留,對一灣流水的填與留,對一塊植被的棄與留,都要十分慎重,甚至對一塊奇石、一株古樹都要珍視,能保留的盡量保留,因為自然資源具有不可逆與不可彌補性。觀山湖區的貴陽喀斯特公園就是一個經典范例,公園最初的規劃是作商業用地,在剛開始動工時就發現具有貴州喀斯特地貌特征的山石群,當時的建設者們決定將其保留,修改規劃,將商業用地改為公共用地,建造石林公園。其間又因資金緊張,有過放棄建公園、改回商業用地的考慮,但是最終還是堅持建成了公園。《都市幽谷》對貴陽喀斯特公園有這么一段文字描述:“在廣廈林立的都市中心,居然擁有一座幽深石谷,古人認為‘勝境’所必須的峰、嶺、巖、崖、穴、澗、坡、湖、水簾,無不具備,玲瓏剔透,具體而微。”“真是天公的杰作,大自然對貴陽的厚賜。”[9]顯然,正是由于建設者們對自然的尊重,“大自然對貴陽的厚賜”才得以留存,造福于貴陽百姓。
2.3 體現生態效益的原則
城市人居環境建設是一種人對自然的開發行為,對這種行為的評價,常常以經濟效益的多少論成敗。然而,只注重經濟效益,忽視生態效益,將帶來生態的破壞與惡化,造成得不償失的結果。即使從經濟的角度講,“只有尊重生態原理所形成的經濟政策才能取得成功”[10]。生態效益是指人們在生產中依據生態平衡規律,使自然界的生物系統對人類的生產、生活條件和環境條件產生的有益影響和有利效果。位于西南山區腹地的貴安新區之所以能成為中國電信、中國聯通、中國移動、富士康等行業巨頭投資建設大數據和電信產業之地,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其所擁有的生態優勢:貴安新區地層發育齊全,穩定的地質結構可最大限度地保證大數據中心遠離地震等地質災害;豐富的水電資源能滿足上百萬臺的服務器水冷散熱的需要;天然巖洞成為儲存大數據中心龐大的服務器群落的最佳場所;這里全年平均氣溫在15℃左右,夏季平均氣溫24℃,常年有自然風吹過,利于散熱,節電又降耗。因為空氣潔凈度高,稍微過濾即可直接進機房,能大大降低服務器的維護成本。保持并發展這一生態優勢,是貴安新區建設者必須面對的課題。
“倘若明確人居環境建設可持續地為人類服務的終極目標,建構對這種開發行為的系統、科學的評價體系,人居環境建設的開發行為不僅可能帶來良好的經濟效益,也同時能帶來良好的生態效益”[11]。城市人居環境設計應緊扣“可持續為人類服務”這一終極目標,“達到人、建筑和自然生態系統互利互惠的良好效果”[12]。貴安新區規劃指導思想明確:“立足資源,因地制宜地謀劃整體發展格局。立足生態,采取低沖擊發展和建設模式”[13]。在具體的設計上,規劃設計了“濱湖濕地群落”,以紅楓湖國家風景名勝區及紅楓湖水源保護區為主,基本不安排城鎮建設用地,通過紅楓湖—邢江河文化生態帶,將沿紅楓湖最大的匯水流域內最具價值的生態、歷史文化、風景資源串聯起來,培育成新的生態走廊,構建成保護與發展有機協調的高端功能區。整合現有的自然生態資源,彌補原來建設所形成的生態碎片,規劃設計“水脈林盤群落”,以羊昌河、麻線河及其支流為軸,構建串珠式空間群落。貴安新區規劃設計了3處生態保育片區、6處生態恢復片區和“五縱五橫”的區域生態安全網絡格局,在規劃區綜合生態安全格局的基礎上,結合風景資源空間分布特征與城鎮化發展的空間要求,構建“五區為底(生態基底),八廊通聯(生態廊道),山城相嵌,景觀通貫”的貴安新區生態綠地系統。各構成要素在地域范圍、自然條件、生態功能價值方面具有不同特征(圖5)。在生態廊道內禁止任何開發建設,同時提出了“動態增長”的概念,即因開發建設不得不對部分植被進行破壞時,開發單位必須在新區外的地方按1:1.2進行植被補償還原。

圖4 貴安新區空間結構規劃圖Fig.4 the spatial structure plan of Guian New District

圖5 貴安新區生態綠地系統規劃圖Fig.5 the ecological green space system plan of Guian New District
2.4 注重“五大系統”平衡的原則
城市是一個大的人群聚居地,吳良鏞教授將其分為“五大系統”,即:自然系統、人類系統、社會系統、居住系統、支撐系統[3]40。在城市建設人居生態環境設計上必須要做到5大系統平衡。城市的自然系統要做到自身平衡,如水資源的平衡,城市取水要綜合考慮地表水的流量、儲量和地下水的儲量等因素,與水資源的補充應處在一個平衡狀態,否則就會導致供水緊張。人類系統的平衡要求在考慮人類基本需求的基礎上,充分考慮一定空間內的人群對自然資源的消耗程度,使一定空間內的人的居住量不超過該空間自然資源消耗最大承載限度。社會系統平衡要求一定城市空間的公共管理等要與該空間的居民需求相適應。居住系統平衡要求城市的住宅、社區設施、城市中心等要與該城市的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與城市居民的需求相適應。支撐系統平衡要求城市的公共服務設施系統、交通系統要與城市的現實需求和發展要求相適應。在任何城市,這5個系統都綜合地存在著,城市人居環境設計要充分考慮這5個系統在城市人居環境中各自的作用和相互的聯系,盡量既達到各自的平衡,又達到5個系統之間的平衡。貴安新區總體規劃明確了人口及建設用地:遠期到2030年城鄉人口達到230萬人左右。其中,城鎮人口達到200萬人左右;鄉村人口逐漸減少穩定在30萬人左右。與此相適應,到2030年城鄉建設用地控制在260km2左右。居住用地布局上規劃了4種類型的居住社區,以適應不同人群的居住需求。對中心體系與公共設施布局的設計是:規劃構建一級(城市級或區域級)公共中心、二級(片區級)公共中心、三級(社區級)公共中心體系。規劃構建“一湖五庫四河多點”的區域水系濕地系統(一湖為區域核心的紅楓湖;五庫為區域重要的飲用水供水及調水調蓄水庫,包括:松柏山水庫、花溪水庫、凱掌水庫、鵝項水庫、石株橋水庫。四河為紅楓湖的4條主要支流,包括樂平河、邢江—羊昌河、麻線河、馬場河。多點為分散在區域內部的多處水文化景觀節點、自然濕地節點、污水凈化濕地節點和雨水調蓄與處理濕地節點)、“兩橫兩縱一射”的高速公路網絡(“兩橫”包括滬昆高速公路和貴安第二高速公路;“兩縱”包括赤望高速公路和衛惠高速公路;“一射”為廈蓉高速公路)、“一環四線”的鐵路網絡(“一環”是貴陽環城快鐵的西南環;“四線”分別為滬昆客專、貴昆鐵路貴安城際線、貴興鐵路和湖林鐵路。在滬昆走廊預留貴安城際線用地空間),構建3級公交樞紐系統。規劃構建由快線和干線組成的“兩橫、兩縱”的核心區軌道線網。貴安新區的設計注意了人口與自然資源的適應以及交通系統和公共設施對城市發展的有效支撐,比較充分地注意了5大系統的平衡。現代城市處在不斷變化發展之中,隨著經濟的増長與城市人口的增加,城市的規模也在不斷地擴大,5大系統平衡實際是一個動態的平衡。道薩迪亞斯認為:“應當‘為生長做規劃’,應當積極地考慮如何使城市更好地發展”[3]266,對城市5大系統平衡的考慮既要從現實出發,更要從城市的未來出發,多留一些發展的空間。貴安新區規劃設計考慮到城市的彈性發展,對城鎮建設用地范圍按280km2左右的遠景發展預留考慮控制(圖6)。

圖6 貴安新區分期建設規劃圖Fig.6 the installment construction plan of Guian New District
2.5 體現地域特色的原則
“建筑學是地區的產物,建筑形式的意義來源于地方文脈,并解釋著地方文脈”[14]。建筑的地方屬性是非常鮮明的。作為各種建筑所組成的城市,必然帶有地方屬性的烙印。任何城市都是一定地域的城市,只有注重了地域特色,才能彰顯城市的個性,體現出城市特色。從設計的角度講,更為重要的是不同的地域具有不同的地理特征和歷史人文特征,只有充分考慮了獨特的地理特征和歷史人文特征,才能設計出獨特的,能體現地域特色的建筑。觀山湖區因觀山湖而得名;貴陽喀斯特公園原來叫“石林公園”,因不能體現貴陽的地域特征,后改名為貴陽喀斯特公園;觀山湖區的貴陽國際會議展覽中心觀光綜合大樓是一座地標建筑,其外觀造型是貴州苗族蘆笙的變形,而苗族是貴州的主體民族之一。在貴陽有不少苗族村寨,苗族蘆笙的的外觀造型就很好地契合了貴州的地域特點,具有非常鮮明的地域、民族個性。貴安新區建設的六月六布依風情街,其建筑融入了不少布依族建筑的元素,流水石橋體現出布依族親水的民族特點。貴州是個多山地區,貴安新區富士康第4代綠色產業園將廠房建在山洞里既滿足了企業生產恒溫的需要,又基本保持了地質地貌,最大限度地保護了山體植被。
2.6 整體性原則
任何城市都不可能孤立存在,它必然要與周邊的城市發生聯系,因此,在進行城市人居環境設計時要考慮該城市在全國、地區、本省的地位、作用及其與周邊城市的關系。設計師只有把握好整體性原則,所做的設計才符合客觀實際,才為決策者所采納。
貴安新區規劃定位為中國內陸開放型經濟示范區、中國西部重要的經濟增長極和生態文明示范區,是黔中經濟區核心地帶。而黔中經濟區包括貴陽市全部、遵義市、畢節市、安順市、黔東南州和黔南州部分地區,顯然,貴安新區必然要向黔中經濟區相關的市、縣輻射,帶動相關市、縣的發展。鑒于此,貴安大道就連接了貴陽與安順。規劃區域范圍遠遠超出直管區,規劃控制面積1795km2。在其新區規劃設計中包括了貴安生態新城、馬場科技新城、天河潭新城、花溪大學城、清鎮職教城、平壩新城、樂平產業功能區、蔡官產業功能區、文化生態保護區9個板塊(圖7)。觀山湖區的建設則走過了一段曲折的道路,剛開始,觀山湖區的前身金陽新區是作為貴陽老城區的擴展來考慮的,市級機關搬遷到金陽新區也是決策之一,從中可見實際上當時金陽新區的定位是行政、商業區。金陽新區行政中心建成之初,同步建成的只有幾條大道及碧海花園住宅區,人煙稀少。之后,規劃了大學聚集區、會展金融區、體育文化區等板塊,先后建成了貴陽職業技術學院、貴陽護理職業技術學院等院校,還曾動議過把貴州大學搬遷到金陽。隨著發展,貴州省把大學城規劃建在了花溪黨武鄉(現在黨武鄉已劃歸貴安新區,圖8),清鎮市通過努力建成了職教城,金陽新區的大學聚集區隨之消失,教學、科研的聚集和輻射帶動作用也不復存在。之后,原在金陽新區的高新技術開發區(僅4.5km2)因沒有發展空間,轉向白云區麥架鄉一帶發展,科研、高新技術的聚集和輻射帶動作用隨之轉移到了白云區。而會展、金融板塊由于契合原金陽新區的發展定位,發展較快,其中會展行業在全國已有一定名氣,金融中心已有多家銀行有意入駐,名字也由原來的金融中心更名為貴州金融城。可見,作為城市人居環境設計,整體性原則是非常重要的,在設計之初就有整體性原則的理念,可以少走許多彎路,減少資源浪費。

圖7 貴安一體化地區空間布局示意圖Fig.7 space planning of Guian integration district
2.7 內部協調性原則
城市是一個完整的系統,城市內部之間各要素的協調與否直接決定著城市的品味,決定著城市的生態環境。“城市要素即城市空間體型環境(Physical Environment)的構成部分。吉伯德曾下了這樣的定義,‘城市中所看到的一切,都是要素’。林奇較為具體地指出:‘城市物質空間環境,一般意義上指的是城市中有一定規模的、靜態的、相對永久的物質實在體,如城市建筑物、街道廣場、工程設施物、道路、歷史遺跡、山丘、河流、公園、綠地、甚至樹木……’”[15]。“城市并不是構成要素的簡單相加,其形態和空間環境的品質不僅取決于構成要素本身的性質,更取決于要素之間相互作用的系統關系。”[16]在進行城市人居環境設計時,要充分考慮各要素之間的相互關系,把具有相容性、互補性的要素盡可能地組合在一起,使各要素達到協調、完美。從區域布局上,要考慮各功能區之間的協調,如工業園區之間;工業園區與商業區之間;工業園區、商業區與住宅區之間;住宅區與住宅區之間;行政區與其它區之間,等等。從空間布局上,要考慮生態綠地與人工建筑兩大系統的平衡協調。從路網布局上,要考慮人流、車流、物流的需求,考慮城市各區域之間、城市內外之間的需求,使之達到平衡協調。貴陽市級行政中心毗鄰會展中心,利于重大會議的協調調度。貴州金融城緊鄰會展中心,既相互支撐,又互為補充。3大中心互為犄角,環湖(觀山湖公園)而建,現代建筑與自然山體、水域相得益彰,構成令人心曠神怡、山水交融的和諧畫面。貴安新區的綜合保稅區與高科技電子信息產業園緊緊相連,既充分滿足了園區企業的進出口需求,又最大化地縮短了運輸距離,不僅節約了企業的物流成本,方便了企業,也減少了汽車尾氣對大氣的污染,減少了能耗。可見,城市內部協調對宜居、宜業非常重要。

圖8 花溪大學城用地規劃圖Fig.8 land use planning of Huaxi University Town
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指出:“城市建設水平,是城市生命力所在。”[17]在城市人居環境設計時牢固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理念,把握好城市人居生態環境設計的一般原則,對提高城市的建設水平是有積極意義的。舒適的人居生態環境不僅是城鎮居民幸福指數和國民生活水準高低的標志,同時也是城市文明發展和社會進步快慢的重要標志。當前, 我國正處于城鎮化發展的重要階段, 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提出“發揮城市群輻射帶動作用,優化發展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三大城市群,形成東北地區、中原地區、長江中游、成渝地區、關中平原等城市群。發展一批中心城市,強化區域服務功能”[18]。面對未來,城市的建設者、設計者們任重而道遠。
[1]馬世駿, 王如松. 社會經濟自然復合生態系統[J]. 生態學報, 1984(01): 1-2.
[2]王如松, 歐陽志云. 天城合一:山水城建設的人類生態學原理[J]. 現代城市研究,1996(01): 13-17.
[3]吳良鏞. 人居環境科學導論[M]. 北京: 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 2014: 62-69.
[4]劉先覺. 生態建筑學[M]. 北京: 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 2009(05): 3-6.
[5]吳良鏞. 人居環境科學研究進展(2002—2010)[M]. 北京: 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1: 192.
[6]新華網. 中央城市工作會議在北京舉行[EB/OL]. (2015-12-22)[2016-03-20].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 2015-12/22/c_1117545528.htm
[7]查曉鳴, 楊劍. 生態人居環境系統的分析[J]. 城市規劃, 2013(01): 16.
[8]伊恩·倫諾克斯·麥克哈格. 設計結合自然[M]. 芮經緯, 譯. 天津: 天津大學出版社,2006: 184.
[9]陳剛. 都市幽谷——貴陽喀斯特公園[M].貴州: 貴州人民出版社, 2015: 7-12.
[10]萊斯特·R·布朗. 生態經濟[M]. 林自新,戢守志, 殷士長, 等, 譯. 北京: 東方出版社, 2002: 4.
[11]趙萬民, 趙煒. 山地流域人居環境建設的景觀生態研究——以烏江流域為例[J].城市規劃, 2005(01): 66.
[12]蔡洪彬, 李桂文, 徐振明. 建筑生態效益的內涵解析[J]. 華中建筑, 2009(09): 31.
[13]多彩貴州網. 貴安新區總體規劃(2013—2030年) [EB/OL]. (2014-02-26)[2016-0 3-20]. http://news.gog.cn/system/2014/0 2/26/013227478.shtml
[14]吳良鏞. 國際建協《北京憲章——建筑學的未來》[M]. 北京: 清華大學出版社,2002: 54.
[15]范文莉. 當代城市空間發展的前瞻性理論與設計[M]. 南京: 東南大學出版社,2011: 11.
[16]王一. 從城市要素到城市設計要素——探索一種基于系統整合的城市設計觀[J].新建筑, 2005(03): 54.
[17]人民網. 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在北京舉行[EB/OL]. (2013-12-15) [2016-03-20]. http://politics.people.com.cn/ n/2013/1215/c1024-23842026.html
[18]人民網. 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十三五年規劃的建議[EB/OL](2015-11-03). http:// politics.people.com.cn/n/2015/1103/ c1001-27772701.html
圖片來源:
圖1-8: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繪制
(編輯:袁李姝)
Design Principles of Urban Human Settlements Under Green Ecological Background
—Case Studies of Guian New District and Guanshanhu District in Guizhou Province
ZHANG JingHon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and the further explorations of urban human settlements,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to the construc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city are realized more than before. The embodiment of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 the design of urban human settlements is a serious problem which should be faced directly by every city builder. Based on the city designs and construction of Guian New District and Guanshanhu District in Guizhou province, this paper presented some basic principles that can be used in the design of urban human settlements to make a coordinating and environmental work and build a harmonious and livable city which is full of energy.
Green Ecology; City; Human Settlements; Design Principles
TU984.11+3
B
2095-6304(2016)05-0072-06
10.13791/j.cnki.hsfwest.20160511
*貴州省教育廳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資助項目(14QN025)
張婧紅: 貴州師范學院,傳媒與設計學院,講師,zhang.eva@foxmail.com
2016-0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