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潔+朱美萍
幼兒體育運動的科學性是國內外體育工作者和教育專家普遍關注的話題。蒙臺梭利在“運動神經培養”中指出“如果沒有科學的指導,孩子的運動就顯得混亂不堪……”;俄羅斯的社會學家扎托洛夫指出,幼兒時期的體育必須在科學的理念下進行,否則將錯失奠定良好身體素質的基礎期和關鍵期,不利于個體健康體格的合理塑造。
在課例研究中,我們發現以投擲教學活動為例,教學材料和形式的花哨并不一定能使幼兒體能得到有效鍛煉。俗話說“內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就是這個道理。隨著課題研究的深入,教師們日益覺得體育教學活動的實證研究,是一項身心都要高度付出的活動。在日常的教學活動中,怎樣的教學活動,既是孩子感興趣的,又是孩子能順利完成教學目標的呢?
一、理論學習,調整設計
為了更好地加強體育教學活動的科學性與適宜性,我們學習了一些測量方法,旨在通過對教學活動過程中,孩子的運動量、運動密度、平均心率等方面進行檢測,并分析相關數據,以驗證體育教學活動是否科學和有效。
以中班投擲活動《戰勝大灰狼》為例,(如表1)通過測量方法得到的數據沒有達到幼兒運動練習密度的適宜范圍50%-70%,因此本活動練習密度不達標。究其原因,此教學活動準備材料需要:每人一塊定位墊,8張大灰狼圖片懸掛在四個觸跳架上,4個平衡木,8把椅子,8個小圈,教師設計了一連串的教學情境,讓孩子們有身臨其境之感。活動中3—4位老師要隨時待命,根據情節需要,隨時擺放器械,變換場地布局。整個16分鐘的體育教學活動,場景轉換了3次,配班教師忙于器械調整和擺放,幼兒實際用于投擲練習次數很少,緊密型練習5分鐘,集體游戲中每人投擲了2次,大量時間是排隊和等待,孩子的活動量不容易達標。
表1 幼兒體育活動密度測試記錄表
二、實踐研討,設計再調
在此基礎上,教師們覺得這樣的體育教學活動是一種“吃力不討好”的現象,于是對原活動進行了調整、實踐。
1.拋繁就簡
中班投擲《戰勝大灰狼》中,教師們更關注的是孩子們的活動興趣所在,設計一連串的教學情境,讓孩子們有身臨其境之感。但是,這樣做的工作量很大,而且教學活動組織需要多人配合,場景轉換過程,往往要“乾坤大挪移”般的繁復,孩子的活動量不容易達標。在二研中,我們提煉出“拋繁就簡”活動設計策略,如該活動被重新設計和命名為《我是投彈手》,教學活動材料:定位墊、網球架和沙包。場地布局:原有方形場地。活動過程中,大量時間在原有場地內進行,利用定位墊,完成熱身運動、教師示范講解、幼兒練習動作等一系列活動環節,整個活動環環緊扣,運動頻率逐漸加強。
2.有來有回
在投擲練習時,幼兒投出去的投擲物必須自己撿回來再投,或是為幼兒準備更多地投擲物進行游戲。在活動中,由于幼兒四散練習,投擲方位和遠近就有很大的隨意性,常常會發現有的孩子撿完投擲物后就“閑逛”起來,并游離出大家的練習區域。通過實踐研究,我們采用了“有來有回”的投擲方法,幼兒分成兩隊,遠遠地面對面站立,投擲——互撿——再投擲,節省了四散尋找投擲物的時間,并且加強了投擲練習的密度。
經過后期的的事對比研究,前測、中測和后測都表明,各年齡段幼兒投擲能力,不管是實驗班還是對照班,都是男孩優于女孩,證明投擲能力有性別差異性。
三、再次統整,驗證完善
1.目標調整
通過學習《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和《人類動作發展概論》,我們在研究過程中發現,小班上學期幼兒在學習單手投擲時,最初不會向前邁一步;到了中班上學期,他們邁出一步,但是邁出的腿和投擲的手在同側;最終,經過教學和練習,到大班下學期他們已獲得成熟的投擲動作模式,即向前邁步,并且邁出的腿和投擲的手是異側的。隨著課題研究的不斷深入,我們依據《人類動作發展概論》中的投擲階段性特征,重新梳理、調整了課程中關于基本動作——投擲的各年齡段目標(見表2)。
表2 各年齡段幼兒基本動作——投擲發展目標
新的各年齡段幼兒基本動作——投擲發展指標,使教師能更科學地分解教學目標和設計教學活動,使體育教學活動設計與實踐,更適宜各年齡段幼兒的動作發展需求,也使體育教學活動的序列性與遞進性更為科學規范。
得出研究結論:小班“能單手將沙包向前投擲2米左右”、中班“能單手將沙包向前投擲4米左右”、大班“能單手將沙包向前投擲5米左右”。
各年齡段幼兒基本動作——投擲評價指標 (單位:米)
(本文系無錫市崇安區實驗幼兒園承擔的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重點資助課題,《提升幼兒體育運動科學性的實證研究——以基本動作為例》的階段性成果,批準號為:B—a/2013/02/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