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葛典社
帶著美麗風景行走—秦皇島市北戴河區教學改革剪影
○本刊記者 葛典社
這里是美麗的海濱城市秦皇島,風景宜人的北戴河區如同一顆璀璨的明珠鑲嵌在城市的東南方向,松軟的沙灘、涼爽的氣候,身處其中不由贊嘆大自然的妙手杰作。
自然風光固然讓人陶醉,蓬勃發展的各項事業更為北戴河增加了許多人文魅力。這其中教育事業的發展尤其值得稱道。
蔡各莊小學的學生98%來自農村,是一所規模不大的鄉鎮學校。新課程改革以來,學校經過細致調查研究,發現了現行三級課程在實施過程中存在的一些問題,比如因為學時不夠或內容繁雜,導致某些課程無法很好的達成目標,這與新課程改革倡導的讓學生獲得全面發展的要求不相適應。
為此,他們因地制宜,創設了屬于自己的“田園文化”課程實施體系,該體系將所有課程分為必修課和選修課,上午必修文化課程,下午選修綜合實踐等校本課程,即使在每門課程中,他們也努力做到重新整合課程內容,做到靈活處理教材內容,以更適合學生學習應用為目的實施教學。
“我校的課程體系是基于自身特點打造的,不僅要求學習過程適合學生,更重要的是學習評價也要跟上,以此保證學生的學習效果最大化。實施以來,教師的工作熱情充分激發,想辦法、做研究的多了,發牢騷、走形式的少了;學生也是一樣,興趣愛好得以滿足,學習積極性比原來增強很多,精神面貌煥然一新。”蔡各莊小學李慧校長說。
海寧路小學的學生有很大一部分是來自外來務工家庭,考慮到生活環境的影響,學校將打造和積淀課改文化作為重要工作,以期通過文化的熏陶浸潤學生成長,從而促進新課程改革的穩步實施。比如,他們利用現有資源,開發的“成長課程”體系,很好的將課上課下內容進行了連接;他們通過縝密的研修制度,將課堂、教師、學生、學習、研究等各項教育要素有機融合到一起,從而形成了學研一體的課堂文化。
在落實新課程改革過程中,北戴河區有自己的整體規劃,也有一些指導性要求,像變“講堂”為“學堂”,變“教案”為“學案”等等,但是并不限制各學校根據自己的特點有所創新,靈活運用,也正因為如此,北戴河區的教育發展才如此的富有活力,精彩紛呈,這也正如同這座城市的人一樣,每個人都帶著自己的美麗行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