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丹
[摘 要]合作學習具備普適性的特點,符合學生身心發展的客觀規律和當前小學語文教學的要求。在語文教學中的合作學習,一要合理劃分小組,培養學生合作精神;二要合理設計問題,提高學生合作效率。
[關鍵詞]合作學習 劃分小組 設計問題 語文課程 教學效果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6)33-004
合作學習的教學形式源自英國,在實施效果得到肯定后逐漸向世界各地推廣,很多學者投入教研使其發展更為成熟,成為當前課堂教學使用最為普遍的一種教學方式。合作學習包括三個要素,分別是學生、合作、學習,教師對這三要素的重視和應用,促成了合作學習的框架與結構。此外,合作學習之所以在各種課程教學中得到應用,是因為具備普適性的特點,同時又符合當前小學語文教學的要求,符合學生身心發展的客觀規律。
合作學習固然有一定的好處,但當前語文課堂教學中,合作學習存在一定的弊端。
一、合作學習流于形式
當前很多的語文課堂教學,由于一些教師對合作學習應用內涵的認識不到位,導致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過于注重形式流程,忽略了特性與效果,嚴重影響學生的學習效率。此外,大多數的合作學習都能達到活躍課堂教學氛圍的效果,但現實則是學生參與度和投入性不夠高,并沒有實現效率的真正提高,甚至浪費了大量的課堂教學時間。
二、學生合作被動學習
如今的課堂教學中,學生處于學習的主體地位,教師應該發揮主導作用。目前很多合作學習的語文教學課堂,學生的參與性不高,很多都是被動參與,往往是因為一些教師象征性提出問題,在沒有保證學生產生興趣和探索欲望的情況下,強制要求學生積極配合。另外,有的學生在小組中默默無聞,不積極參與思考與討論,也沒有將自身的觀點充分地表達出來,因此發揮不了合作學習的優勢,不能提高實際教學效率。
三、合作學習評價不明
語文合作學習的過程中,不能缺乏統一合理的評價標準,只有堅持以標準考評,才能形成真正的合作學習指導。就當前很多語文教師來說,在踐行合作學習時雖然已盡量結合新課程改革的要求,但在評價標準上不健全,無法實現良好的教學效果。
那么,在語文教學中,如何采取有效的合作學習措施,提高學生合作效率呢?
第一,要合理劃分小組,培養學生合作精神。合作學習最為關鍵的步驟在于合作,因此,團隊是整個學習計劃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合作學習能否取得預定的成效,與團隊有著直接的關系。教師在合作學習的設計階段,首先要將學生擺在主體位置,同時充分結合教學的需要以及學生的實際情況,為學生劃分小組,堅持組間同質與異質的原則,確保每一個小組的學生在學習能力、基礎知識與水平構造等方面基本相當,然后開展后續的學習。作為一種在不斷實施與改進中的形式,教師要明確,學生剛開展合作學習時很容易產生抵觸情緒,因此,全面掌握合作技能是其中的重要一環。教師要保證在整個過程中,學生之間學會尊重,實現有效交流。例如,在交流探討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一句時,教師在展開解說前,讓學生小組討論,根據基本的語文知識沉淀和閱讀水平能力來進行提問與分配,因此每一個層次的小組學生都要形成一定基礎的語言有效交流和溝通,才能對問題展開有效交流,實現溝通與探討,最終達到合作的目的。
第二,要合理設計問題,提高學生合作效率。語文課堂學習的重要任務之一就在于提高學生自覺學習的積極性,從而加大合作學習力度。在這個過程中,需要教師的問題設置與引入,來發揮學習載體的作用,引發學生以集體形式進行交流討論。在培養合作精神、鍛煉思維能力的前提下,實現合作效率的提高。例如,在教學《坐井觀天》時,教師可以先遵循常規教學的形式,讓學生閱讀全文,展開對文章生字的認識與學習,對設置問題進行探討與回答,隨后進入合作學習模式。可將學生小組分別代表青蛙和小鳥,以團隊形式模擬表演,分別討論各自看到的天空模樣,學生給出的答案各不相同。提問環節是學生合作學習階段必不可少的,當中除了強調合作精神的重要性以外,也融入了自主思考和自我分析,學生各自扮演各自的角色,雖融入于團隊中,卻同時兼顧了調動自身主觀能動性,充分發揮自主思考的作用,整個討論過程完美實現了團結合作與自主思考的結合。因此,教師在課堂中合理設置問題,不僅能夠讓學生得出正確的解答,還有助于大家深刻了解文章含義,形成自身高效的語文學習能力和思維能力。
總之,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合作學習有利于促進學生的團結合作能力,培養合作精神,并且大幅度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在今后的教學中,教師更應該將合作學習應用到教學中去,推動語文教學質量的進一步提升。
(特約編輯 木 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