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麗
通過走訪調查和教師觀察,不難發現,初一至初三年級的大部分學生,在學習上過多地依賴教師和參考書,不能在語文學習的過程中自主地提出一些頗有價值的問題來。針對這一現象,教師展開了如何培養學生質疑問難能力的相關研究,如,針對不同的文體,可以根據相應文體的知識點形成提問模式,固化給學生。但是,有不少學生是課堂上聽得認真,課下落實不到位。隨著時間的推移,教師的引導似乎就成了填鴨式的灌輸,學生的興趣漸漸淡化,收到的效果也不及開始研究時好。“四步解疑法”正是培養學生質疑問難能力的有效途徑,因此,引導學生在課堂上結合導學案中的“四步解疑法”培養自身質疑問難的能力,就成了教學研究的主要內容。
先為學生講解“四步解疑法”,讓學生熟知“四步解疑法”;再讓學生摸索“四步解疑法”中各環節的提問技巧,根據“四步解疑法”分步驟嘗試自主質疑;最后教師再根據提問標準,評價學生自主質疑的問題。通過這樣的反復實踐,提升學生質疑問難的能力。
讓學生自主質疑,發現問題,需要從以下兩點去準備:(1)有意識地引導激發,變無疑為有疑。剛開始,學生常常讀后無疑,教師可在指導學生讀書過程中有選擇地讓學生的思維在某句上定格,發現問題。如,讀了“一只大雁從遠處慢慢地飛來,邊飛邊鳴”一句后,問:看到這種現象有疑問嗎?(2)授課前讓學生先預習,并針對預習提出要求:邊讀邊想,嘗試讀懂課文,記下沒弄懂的問題,提出有困惑、有異議的和自己感興趣想知道的問題。明確的要求避免了自讀的膚淺性,促使學生把“讀”和“思”結合起來,把讀引向深層。探索性質的讀書,使注意力更集中,思維更活躍,更易發現問題。
此外,在教學過程中,還應注意:
一、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使學生敢問愛問
在和諧的師生關系、寬松的心理環境中,學生的思維才會異常活躍。教師應放下架子,以“先知先覺的朋友”或“服務生”的身份出現,創造一種推心置腹、交談交流的氣氛,這樣學生才敢無拘無束地把自己對文章的各種感覺、懷疑帶到課堂上來。對于提出了問題的學生,教師都要給予表揚。不管所提的問題是有思維價值的,還是幼稚可笑的,都應肯定學生動了腦,在思考,維護學生質疑的積極性。平時要向學生強化這樣的觀念:能提問的學生是聰明的學生,是愛動腦的學生。對每一個有思維價值的疑問可以給予獎勵,對善于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學生可以封以美名,讓學生以能問、善問為榮,從而樂之愛之。
二、多示范,多比較,使學生善問
敢問不難,善問不易。一個人的手指也有長短,學生的思維能力、理解水平各不相同,所提問題質量也就高低不同。這些問題,有的提得較好,有研討的必要,有的很幼稚,無意義。教師應引導學生比較哪些問題提得好,為什么,通過比較,使他們認識到提問要圍繞中心,提出有思考價值的問題。培養學生多思的品質和善問的能力,教師要多示范,教規律于學生。討論之后要予以小結,閱讀時,要留意文章的字、詞的運用,養成咬文嚼字、認真推敲詞句的好習慣。經過教師的示范和小結后,學生再讀課文,很容易發現新問題。
三、教給學生質疑的途徑
在培養學生質疑能力的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總結方法,找出途徑:(1)對題目提出疑問。(2)對不懂的詞句提出疑問。(3)對詞語的選擇運用提出疑問。(4)對重復語句提出疑問。(5)對句式的選擇提出疑問。(6)對打比方提出疑問。(7)對反義詞的運用提出疑問。(8)對人物的行為提出疑問。(9)對標點符號提出疑問。(10)對時代背景提出疑問。(11)對不明白的現象提出疑問。(12)對景物的描寫提出疑問。(13)對結構的安排和內容的選擇提出疑問。
總之,質疑問難是開啟學生思維的金鑰匙,對培養學生良好的讀書習慣和閱讀能力起著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