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作峰
閱讀教學中是否讓學生提問,如何引導學生提問,看起來是一個教學方法和技術,其實是一個教學觀念問題。讓學生能大膽地沖破迷信權威或固執己見的思想牢籠,有賴于教師在教學中營造學術氛圍,給學生一個民主、和諧、平等、對話的環境。由此,提倡讓學生提問走進閱讀教學的課堂。
一、營造良好氛圍,共享教學資源
教師要確立正確的教學思想,不斷更新教學觀念。教師的“教”要為學生的“學”服務,要給學生的“學”更多的自由和主動權。教師還要建立一個溫暖的、師生彼此接納的、相互欣賞的學習場所,營造積極健康的集體心理氛圍,使學生懂得尊重別人的發言,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讓學生在健康的集體心理氛圍中,輕松地學習。同時,要容忍學生提出問題。
多年來的常規教學,使學生產生唯書本是從、唯教師是聽的迷信思想。為破除迷信,可以利用最新教學雜志給學生提供一些有關課本的質疑性的文章,讓學生明白,課本也有不足之處,教師要帶頭“挑刺”。既然課堂上提倡師生平等,就要允許學生提出與教師不同的觀點;既然要尊重學生,就應尊重學生發表不同觀點的權利。可以采納天津市特級教師李鑒蕙對學生提出的課堂教學中的“七個允許”,即“錯了允許重答;答得不完整,允許補充;不明白的問題允許發問;沒想好的允許再想;教師錯了允許提意見;不同意見允許爭論;爭論到熾熱化時,允許學生自由搶接話茬發表意見,不必舉手等待老師批準”。比如,在教學《桃花源記》一文時,有學生提出一個問題,漁人是一個怎樣的人,從哪里可以看出來?一生答:他有探索精神,從“漁人發現桃林后欲看個究竟”可看出來;也有學生答:漁人不講信用,文中提到“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可漁人一出桃源,便“詣太守,說如此”。教師肯定了學生勤于思考、勇于發表見解的做法,進一步鼓勵學生提出與此相類似的問題,學生思考后,踴躍發言。有的提出:桃源中人的生活怎樣?有的提出:桃源中人的處事態度、為人怎樣?有的提出:劉子驥為什么找不到桃源?更有學生提出:桃源人永遠與世隔絕下去,真是個理想社會嗎?經過一系列提問、解答,學生大都理解了知識要點,掌握了課文內容,更重要的是,求異思維讓課堂一次次閃光,出現高潮。
二、指導方式方法,提供對話空間
從課題處求疑,既能抓住課文的重點,又能促使學生在自己提出問題之后,有解決問題的欲望,促進學生主動學習。如,《棋王》一文,可質疑:符合哪些條件才能稱棋王?文中的棋王是誰呢?
從某些看似矛盾但又合情合理的地方求疑,文章看似矛盾的地方,定是作者精心安排的地方,也正應該是學生研究所在,教師可故意挑逗學生引疑探究。如,《棋王》中第一個情節:鄭壽直與葉知春下棋,結果葉知春羸了,為什么不稱他棋王?
從某些詞語、句子處求疑,從細節中挖掘文本的內涵。如,《棋王》一文的結尾處:“相思灣人再也不碰棋,更無人敢稱棋王?!焙x深刻,初讀不易理解,教學時可引導學生圍繞這個句子提幾個問題。學生會提出:為什么再也不碰棋?鄭壽直死后棋王絕跡了嗎?而這些問題正是教學中要解決的重點問題。
在教學結束前留出適當時間讓學生質疑,引發學生持續的思考。一堂課的結束并不是問題的結束,而應是新問題產生的開始,所以在教學結束前留出適當時間讓學生發問,引導他們向更深更廣的空間探究。
此外,教師還可引導學生從自己感到困惑處求疑,從易錯處求疑,從無疑處求疑,等等。問題的內容,可以是思想內容方面的問題、語言表達形式的賞析疑問、有關課外的擴展知識和有創造性的問題等??傊?,教學中教師要不斷地引導學生質疑,掌握質疑的方法,學會學習。
三、及時作好評價,激發提問興趣
對于學生提出的問題,無論是難是易,或深或淺,教師都要表現出足夠的尊重,并且給予充滿激情的真誠贊揚,這樣能使學生從提問中獲得成功的體驗。教師組織學生討論學生的提問,靠集體的智慧解決難題,教師對學生的創造力要表現出發自內心的喜悅和自豪,使學生體驗到集體的力量和成功的喜悅。
評價要在學生突破自己、迸射出創造火花之后及時地進行:對優秀學生的評價要盡可能客觀,使他們能夠向更高的目標努力,防止他們滋長驕傲情緒;對后進生則要采用肯定性評價,表揚優點,使他們常常覺得自己在進步,激發他們的成功情緒體驗。即使學生反饋錯誤信息,教師也應“藝術”地予以某種肯定,再婉轉地指出問題。學生提問后得到教師的肯定性評價,能使學生在心理上獲得滿足,產生積極的情緒體驗,增強學生的自尊心和學習的自信心。這樣,學生的探索欲望自然會被激發,久而久之,學生便會養成學而思、思而疑、疑而問的良好學習習慣。
有的時候,學生的提問或回答超出了教師準備和考慮的范圍,但又確有道理,甚至有所創新。此時,教師應當迅速捕捉這瞬間的機遇,在充分肯定學生的基礎上,坦言自己的不足,公開認可學生提出這個問題或理解上比自己高明,自己應當向學生學習。實踐證明,教師這樣做不但無損于自身形象,反而會贏得學生的信任與尊敬,從而使學生更積極地去鉆研問題,勇于回答問題,甚至主動提出有價值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