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緒軍
在傳統語文教學中,一個很普遍的現象是:教師是知識的“播種機”和“收割機”,學生則不需要經過辛勤的耕耘就成為“知識倉庫”,學生是被動地被教師裝滿倉,沒有充分獨立思考、學習的機會,這樣的教學阻礙了學生能力的發展,抑制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課上,學生對知識只能機械模仿,生吞活剝,死記硬背,不求甚解;課后,學生又陷入大量重復的作業、測試訓練中,學習成了無法解脫的苦役。因此,不改革語文課堂單調、沉悶的局面,不給語文課注入新的活力,就不可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不可能達到良好的學習效果。因此,培養學生對語文課程的興趣,就變得越來越重要。
一、課堂進行時
“語文課程應該是開放而富有創新活力的”,“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可見,《初中語文新課程標準》要求語文教師要善于構建豐富多彩的語文課堂,使學生在學語文的過程中,享受到學語文的快樂,從而激發他們學語文的興趣。然而,深受應試教育影響的中學語文教學,將富有人文性、充滿人情味和趣味性的語文,變成了枯燥乏味的技藝之學、知識之學,甚至變成為一種應付考試的訓練。這種現狀與時代發展和社會變革對素質教育的要求相對立,語文教學要走出應試教育的誤區,教師必須充分展示課堂教學的魅力,使學生在語文課上享受到求知的快樂。
1.因人施教,循循善誘,對培養學習興趣是很重要的。對思維能力較強的學生,讓他們思考一些難度較大的問題,以滿足他們的要求;對思維能力一般的學生,讓他們思索難度一般的問題,讓他們穩步前進;對思維能力較差的學生,讓他們思考難度較小的問題。對勤于思考、踴躍發言、答題思路清晰、語言生動流暢的學生,要給與表揚、肯定;對理解能力差、口頭表達能力不強的學生,應多鼓勵,樹立起一面“我能學好語文”的自信旗幟。
2.正確地鼓勵與批評,多一份關心與寬容。常言道:“三分批評、七分表揚,才能培養出好孩子。”表揚和鼓勵比責罵、體罰、嘲諷、恐嚇,對激勵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更奏效。這是因為,表揚能使學生產生成功感,是一種動力,能喚醒學生學習的欲望,而批判容易傷害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特別是中學生,他們對事物非常敏感,對大人說的話,總是比較信任。對于學生暫時出現的學習下降的情況,無論是父親還是母親或者教師,都應該冷靜思考,找出具體原因,而不該用嘲諷、責罵等方式訓斥孩子。因此,在教育學生時,要以鼓勵為主,批評要講究方法,才會取得良好的效果,不恰當的鼓勵,特別是過分的、錯誤的批評,都往往會導致悲劇的發生。
3. 活躍課堂氣氛,激發興趣。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認為,教師要“跟學生學”,“如果不知道他的環境,不知道他的能力,不知道他的需要,那么,你有天大的本事也不能教導他”。教學的趣味性是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一個因素,“趣味”絕不是故弄玄虛,“趣味性”與知識性、科學性、思想性緊密相連。要想使課堂有“趣”,就需要教師認識和發現學生的需要,并施以適宜的“陽光”和“養料”,使學生有學習的興趣,從而產生乃至爆發自身的求知潛能。教師要學會靈活使用教材,精心設計好每一個教學環節,使學生在學習中體會到“樂趣”,寓教于樂,學生的學習效果將不言而喻。
二、開展第二課堂
1.中學生有很強烈的求知欲,教師可以解開課文對學生的束縛,放飛學生的思想。介紹一些適合中學階段的課外讀物,讓學生對語文有感性的和一定系統性的了解,使學生達成“好讀書、讀好書、讀書好”的共識。引導學生欣賞文學與文化精品,不斷豐富自己的感受力、想象力,進而養成高品位的閱讀習慣,讓閱讀成為一種終生受用的生活方式。
2.教師可以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組織春游或者校外的集體活動。引導學生觀察生活,參與生活,感受生活,體會生活無窮無盡的樂趣。現在學生的生活是很封閉的,每天幾乎是“兩點一線”,這樣的生活會使學生對其他的事情漠不關心,因而缺少豐富的生活感受。語文教師可以通過各種方式帶領學生去尋找人們議論的“熱點”,抓住人們關心的“焦點”,捕捉生活中的“亮點”。
3.教師也可以在課外組織學生建立或加入有關語文寫作、語文閱讀等方面的社團。可根據中學生較強的表現欲,來進行一些語文知識運用手法的評比或自我展示,如,寫作角、演講比賽、閱讀精品共享等。既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可以鍛煉學生對語文知識的運用。
總之,語文教學的目的就在于使學生愛學、樂學、善學。充分利用各種方法擴展教學形式,使死氣沉沉的課堂變得生動活潑,使學生變“要我學”為“我要學”。在教師營造的寬松的課堂環境中,使學生多得到一些思考的情境和活動的余地,培養、維持和發展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激發和保持學生對語文的好奇心。把語文課堂由單純的傳授知識轉變為學生滿足求知渴望、培養能力、陶冶性情、凈化思想的殿堂,是語文教學所要追求的目標,也是實施素質教育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