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敏
傳統文言文教學一直沿用“解題——背景介紹——串講翻譯——字詞深析——背誦記憶”的模式,高耗低效。那么,如何提高文言文教學的有效性呢?
一、“書讀百遍,其義自見”
俗話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寫詩也會吟”。姚姬傳也說:“大抵學古文者必須放聲疾讀,又緩讀,只久之自悟。若但能默看,即終生作外行也。”
首先,要“明讀音”。文言文中有些字的讀音,跟現代漢語常見的讀法不一樣,如,《童趣》的“項為之強”中的“強”不讀“qiáng”也不讀“qiǎng”,而應讀“jiāng”。再如,《桃花源記》的“便要還家”中的“要”不讀“yào”,而應讀“yāo”。
其次,要“明句讀”。如,《論語》的“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中的“可以”古義是可以憑借,而“以為”中間省略了“之”。因此,這句應讀為“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而不可誤讀為“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再次,要掌握朗讀節奏。教師朗讀時的語氣、表情能起到很好的示范感染作用,學生自然而然就會產生朗讀文言文的興趣,另外還要傳授給學生一些朗讀技巧。讀多了,背誦就水到渠成,正所謂“書讀百遍,其義自見”。
二,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它往往勝過責任感。”因此,教師在教學文言文時應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這樣才能提高課堂的時效性。方法如下:
1.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力。以《桃花源記》為例,結合文中的描述,挖掘學生的想象力,讓學生想象文中的桃花源是什么樣子的,緊接著提問“若你置身于桃花源中會怎樣做,選擇留下來還是回到現實社會”?用這樣的情境創設來激發學生思考的積極性,一步步引導學生進入到作者的字里行間,真正感受作者表達的中心思想。
2.在課文教學中,精選與課文有關的故事或影片,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如,教學《孫權勸學》時,就適當說幾個與孫權、呂蒙有關的歷史小故事;教學《論語》時,就講孔子周游列國的故事;教學《木蘭詩》》時,就給學生播放電影《花木蘭》片段,使學生活躍起來,提高教學效果。
3.編排課堂情景劇。如,教學《陳太丘與友期》這篇課文,就可以讓學生編排課堂情景劇,引導學生運用適當的內心獨白,將文中人物的性格表演到位,使整個課堂氣氛達到一個新高潮。
4.復習文言文可以搞知識競賽。如,以“開心100”的形式舉行競賽,用來鞏固知識點。
三、讓學生成為課堂主角
“讓學生體驗到一種自己在親身參與掌握知識的情感,乃是喚起少年特有的對知識的興趣的重要條件”,蘇霍姆林斯基如是說。啟發、引導學生深入思考,是實現文言文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顯著手段。葉圣陶先生也說:“語文老師不是給學生讀書的,語文老師是引導學生看書讀書的。一篇文章,學生也能粗略地讀懂,可是深奧的地方,隱藏在字面背后的意義,他們就未必領會。老師就必須給學生指點一下,只要三言二語,不要啰里啰嗦,能給他們開竅就行。老師常這樣做,學生看書讀書的能力自然就會提高了。”這種教學方法,可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讓學生無形中養成鉆研的習慣。
四、綜合比較,觸類旁通
教學中要注意比較歸類,使學生能舉一反三。如,《岳陽樓記》中的“而或長煙一空”和“或異二者之為”,這兩個“或”詞義不同,前者是“有時”的意思,后者是“或許”的意思,再聯系《陳涉世家》中的“或以為死,或以為亡”中的“或”與前兩種意思又不同,是“有的人”的意思。再如,《桃花源記》中的“尋向所志”和“尋病終”,這兩個“尋”詞義不同,前者是“尋找”的意思,后者是“不久”的意思。這樣加以綜合,使學生能一目了然,做成筆記,便于復習。
五、內外拓展,突破文本,確保有效性
王榮生教授說:“教材就像一塊未經雕琢的璞玉,其中蘊涵著雜質。因而,這塊‘璞玉需要教師精心雕琢,即從教材中開發出適合自己以及學生的‘教學內容。”文言文是前人情感的抒發和智慧的結晶,所要傳達的聲音也是他們那個時代的命運遭際和靈魂世界,但這并不是說和今天的生活毫無關系,否則人們也不會通過文字從屈原、李白、杜甫、蘇軾等古人身上透視出人性的光明,看到整個民族的發展。應把相當的精力放在引導學生對傳統文化的了解上,帶領學生探求每篇古文包含的深層意義,讓學生充分了解文章中體現出來的博大情懷和思想感情。這樣學生才能認識到,古文學習不只是學會一些文言字詞知識,還要體驗古人的生活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