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華云 胡金鳳
荀子曰:“人無禮則不立,事無禮則不成,國無禮則不寧?!彪S著時代的進步與發展,隨著“中國夢我的夢”的深入人心,文明禮儀教育日益受到足夠重視。近年來,江蘇省文明委制定下發了一系列文件,強調要突出抓好少先隊員的“八禮四儀”教育。而現在的少先隊員大都是獨生子女,以自我為中心,缺乏謙讓、友好、尊重、體諒、理解等基本的禮儀修養,鞏固加強少先隊員的文明禮儀教育,讓少先隊員從小學做謙謙君子,勢在必行。
中華經典記錄著民族基因中的最高智慧,傳承著圣賢偉大的思想光輝。學校借助已經打造成功的藝術特色排簫文化,將經典誦讀與排簫吹奏緊密結合,在誦讀經典中踐行“八禮四儀”,讓少先隊員在悠悠簫聲中得以熏陶,在經典誦讀中得到陶冶。將文明禮儀教育活動植根于經典誦讀之上,力求讓全體少先隊員能在美的鑒賞中潛移默化地自覺踐行禮儀規范,使自身修養得到升華,從小做個謙謙君子。
一、和德育相結合,誦讀中知“禮”
千古經典是中華民族的智慧源泉和行為動力,是民族文化的瑰寶,其精髓是弘揚民族精神,它為推進學校的“八禮四儀”教育起到了促進作用。
經典誦讀為學校少先隊員提供了健康、美好的母語營養,構筑了一個溫馨、親切的語言生長環境。既強健了少先隊員語言的骨骼,也豐滿了他們精神的血肉。學校以經典詩文為載體,對少先隊員進行文明禮儀教育。經典誦讀活動,讓少先隊員在朗朗書聲中受到優秀民族文化和精神的熏陶,進而形成儒雅的氣質和良好的禮儀風范。少先隊員吟誦著,吹奏著,不需要繁瑣的分析,就悄悄地在心里注入了信仰。
二、以經典為依托,誦讀中樹“禮”
中國被稱為“禮儀之邦”,源遠流長的禮儀文化,堪稱中華文明史上的璀璨明珠。學校將經典誦讀活動和禮儀教育相結合,對少先隊員進行文明禮儀教育。教育少先隊員以孔子的“吾日三省吾身”和“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省”為人格追求,以“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為善惡觀,以“敏于事而慎于言”為行為風范,以“見利思義”為價值取向,等等。讓少先隊員在誦讀中受到潛移默化的熏陶,更加注重語言和美,舉止文明。
1.突出典型,見賢思齊。古往今來,許多仁人志士的精神令人敬佩不已。在經典詩文的誦讀中,范仲淹那“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擔當,文天祥那“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壯懷,蘇軾那“卷地風來忽吹散,望湖樓下水如天”的達觀,顧炎武那“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擔當,等等,這些都使得少先隊員獲得了精神的滿足,產生了情感的共鳴。少先隊員自覺向他們看齊,立志以他們為自己的榜樣,從而使少先隊員形成強烈的責任意識。
2.營造氛圍,孝敬父母。經典誦讀的耳濡目染是可喜的,據家長反映:在“羊有跪乳之恩,鴉有反哺之義”中,少先隊員明白了感恩父母,孝敬父母;更有家長說:“以前叫不動孩子,可孩子會吹奏吟誦《弟子規》后,一喊就應。因為孩子天天在家吟誦‘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 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闭b讀經典后的少先隊員的種種變化猶如一股春風,給波瀾不驚的生活注入了新的活力。
3.吹奏經典,樹禮識儀。吹奏排簫是學校的校本課程,是學校的藝術教育特色,少先隊員人人會吹排簫曲目,學校將經典誦讀和排簫吹奏相結合,讓少先隊員用排簫來演奏千古經典,邊吹邊吟誦經典,以高山流水之音韻給少先隊員以熏陶,讓他們在耳濡目染中樹禮識儀。
三、與活動相攜手,誦讀中明“禮”
經典詩文內涵豐厚,具有豐富知識、明理啟智等多種多樣的作用。學校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讓少先隊員以活動為載體,在誦讀中明白一個道理,養成一種品質,受到潛移默化的教育,提高文明素養。
1.開展隊會,陶冶情操。引導少先隊員精心組織主題為“誦經典美文,塑謙謙君子”的隊會,在此過程中少先隊員不僅鍛煉了能力,也陶冶了情操。
2.即興表演,深受教育。讓少先隊員即興表演課本劇《游子吟》,少先隊員自編自演母親在燈下一針一線補衣服的場景,從中感受到母愛的偉大,受到深深的教育。
3.創辦小報,啟迪思想。指導少先隊員創辦小報載經典,鼓勵他們:我手寫我心,我筆抒我志,暢所欲言,自由發揮。少先隊員或引經據典,或融入意境,或仿寫詩詞,表現出強烈的寫作欲望和創造能力,在此過程中,啟迪了思想,也受到了文明禮儀的教育。
4.結合游戲,寓教于樂。把經典誦讀內容與跳繩、抖空竹等活動巧妙結合起來,少先隊員的誦讀積極性被調動起來以后,他們便紛紛主動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把國學經典詩文的吟誦融進傳統的“丟手絹”“跳皮筋”“擊鼓傳花”等種種游戲中,可謂是寓教于樂。
揚子津人用自己的心血和智慧創建了一個簫聲悠揚、充滿古韻的現代校園環境,使少先隊員刻刻浸潤在悠悠簫聲的感染中,處處沐浴在經典文化的熏陶中。在經典誦讀活動潛移默化的影響下,少先隊員不但積累了語言,增強了記憶能力,而且養成了寬容、孝順、勤奮等好品質,提高了文明素養,有效踐行了“八禮四儀”,成為了名副其實的謙謙君子。
悠悠簫聲中,瑯瑯書聲里,少先隊員還將繼續和經典為友,與文明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