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偉
在生本課堂教學中,郭思樂教授一再強調“沒有小組就沒有生本”,由此可見,合理有效的小組學習交流在生本課堂教學中多么的重要。小組是最重要的學習組織形式,它是連接班集體和個體之間的傳動鏈條。學生在小組中合作探究,在競爭中激發潛能,從而不斷提升自我,充分體驗到學習的樂趣,最終進入“樂學”的境界。
在生本課堂的實踐中,學習小組的建設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優化成員
建立學習小組是生本教學中的首要環節,人數一般以4人為佳,最多不超過6人。依據“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的原則,依據學生的成績、能力、性格乃至家庭背景等方面的差異,組建成若干個學習小組。對于新進校的學生,首次組建學習小組可以采取自由組合的方式;在通過一段時間的觀察和了解之后,可以綜合考慮以上幾個方面。初步組建合作小組后,要在學習中不斷優化小組成員;一學期后,根據教師的考察并綜合小組內學生的反饋,小組成員就基本可以固定了。切忌僅僅按照學生的成績組建小組,那樣會讓學困生很難有出頭之日。
二、編號管理
明確小組成員的職責之后,就是對小組成員進行編號。如,1號為組長、2號為發言人等,以此類推,大家對號入座。這樣,既方便管理,也可以提高課堂效率。另外,要發動小組成員根據自己組內人員的特點或小組的期望,為自己的小組起一個獨特而響亮的名字。如,“鴻鵠組”“青松組”“德馨組”“蛟龍組”等,都是不錯的名字。一個好的組名,既可以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和自豪感,也可以提高小組的凝聚力和競爭力。
三、分工協作
確定好小組成員之后,下一步就是組內選舉小組長、發言人、計分員和監督員,目的是讓小組成員都成為組內的管理者和活動的參與人,最終達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的良好局面。如,有管理和學習能力的可以當組長,性格開朗、善于表達的可以當發言人,做事認真、性格內向的可以做記分員或監督員,等等。當然,為了提高組員的積極性,這些職責也可以由小組成員輪流來擔任,從而讓每個人都得到相應的鍛煉,不斷拓寬和提升自己的能力。
四、培訓組長
小組分工明確了,并不意味著這個組就能正常運轉,因為小組的許多活動,都需要有一個人進行組織管理,而這個角色非小組長莫屬,這就是所謂“兵熊熊一個,將熊熊一窩”。因此,一個小組的成功建立,關鍵是對小組長的不斷培養。教師要使小組長明確自己的職責,如,檢查前置作業、組織討論交流、維護小組紀律、主動照顧后進生等;教師還要教給小組長管理方面的技巧,如,怎樣與小組成員分工協作、怎樣制定小組管理章程等;教師并且要幫助小組長在組內盡快樹立威信,讓他成為小組核心,這樣才能保證小組的凝聚力。
五、制定規則
要保證生本課堂教學有序高效地進行,必須制定詳細的小組學習規則,并對學生進行循序漸進的訓練,否則,小組學習討論就會流于形式,生本課堂就會出現“虛假繁榮”的局面。小組學習的規則應包括課堂規則和評分細則,課堂規則可以分為討論、發言、傾聽、評價、協作、筆記、檢測等部分以規范學生的課堂言行,評分細則就是對學生的課堂表現進行量化考核,以便獎優懲劣,共同進步。
六、獎懲措施
小組學習的一大亮點,就是可以通過小組間的相互競爭,激發學生學習的潛能,提升學生學習的動力,提高學生學習的效率。對學生競爭結果的評價,可以分為短期和長期、組內和組間。短期就是一課一評價,對本堂課的優勝組和優秀組員進行精神或物質獎勵;長期就是一周或一月的累積評價,這樣更能激發學生旺盛的表現欲和持久的競爭力。對于不同級別的優勝者,如,“周冠軍”“月冠軍”“年冠軍”等,可以給予相應等級的獎勵;而對于后進組,也要給予適當的懲罰。
生本課堂離不開小組學習,所以搞好學習小組建設,是生本教育得以成功的基礎保障,也是真正由“師本教育”轉向“生本教育”的重要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