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艷紅
一、教材分析
《公因數和最大公因數》這節課的內容,是在學生已經理解和掌握因數的含義、初步學會找一個數的因數、知道一個數因數的特點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這部分內容是“數與代數”領域基礎知識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學生的后續學習和發展,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二、教學目標
課標對這部分知識的要求非常明確,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理解公因數和最大公因數的意義,探索找公因數的方法,會正確找出兩個數的公因數與最大公因數。
本單元的教學重點:在解決實際生活問題的過程中抽象出公因數和最大公因數的意義,探索找兩個數的最大公因數的方法。
難點為:能選擇正確的思維方法快速地找出兩個數的公因數和最大公因數。
三、學情分析
從學生在學習本部分知識之前與之相關的已有知識經驗和已有生活經驗兩部分來進行分析:小學四年級學生對因數和找一個數的因數已經非常熟悉,本節課是這部分知識的一個延伸,有了前面的那些知識經驗學生在學習本節課時就不會感到困難,這是學生獲得的知識經驗;本節課內容與生活實際緊密聯系,利用生活中的鋪瓷磚活動等課外資源來學習公因數和最大公因數,可行又具有趣味性和挑戰性,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會非常高。
四、教學過程
本節課采取“四步概念教學過程”:體驗感受,引入概念——抽象概括,形成概念——互動操作,鞏固概念——拓展延伸,發展概念。
(1)體驗感受,引入概念:說反話引起學生的思考,最終歸結到“公”,感受公字的意義。
(2)抽象概括,形成概念:直接引入找12和20的公因數,自主探索其中的方法,還是從學生原有的知識入手,讓學生在經歷、體驗中加深對概念本質屬性的理解,注重引導學生自主體會,忌空洞的講解。
(3)互動操作,鞏固概念:只有真正讓學生的手動起來,他們的思想才能動起來,實踐出真知,鋪磚就是最典型的動起來的操作。
(4)拓展延伸,發展概念:就是一個概念提升的過程,通過綜合性、開放性的練習,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
五、教學設計
(一)創設問題情境,“說反話”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最終歸結到“公”,引起學生的思考。針對公字作文章,對應的“私”,找到了私的,公自然呈現。在ForClass系統下設計說反話的選擇題,學生利用平板操作,通過對統計結果的查看,發現對“公”的探究和感性認識;緊接著通過“公”理解對這幾個詞語的認識“母”、“私”、“公敵”、“老鼠是莊稼和人類的公敵”;再利用幾個詞語加深對公的理解,詞語的意思深入到學生對公字的理解上,繼續讓學生理解公園、公交車、公物,在反復的理解中,讓學生提煉出X既是你的,也是我的,是大家公有的。為下面的“4是12和20的公因數”這句話的引入做鋪墊,學生無形當中提煉出:4既是12的因數也是20的因數,讓公因數概念的呈現水到渠成。
(二)讓學生主動探索,經歷數學概念的形成過程。讓學生自主找到12和20的公因數,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感知公因數,體現自主探索的方法,概念自然呈現。在?ForClass系統下讓學生不僅聽到而且看到,對比中進行互動。通過動手操作鋪磚的過程,小組合作、交流匯報體驗鋪磚的過程,ForClass實時呈現學生的操作過程,利用分屏展示對比,這樣把抽象的概念實際化,體驗公因數的真正意義。把抽象變為具體,從學生解決問題、發現規律的過程中,有效地引導學生發現公因數的意義。最后,利用白板的互動操作,與學生一起提煉方法。
(三)嘗試練習,合作探究,總結方法。體驗實際生活中公因數的存在感,鋪磚操作,合作探索。在實際生活中體驗公因數的現實意義,鋪磚這項活動,學生肯定見過,但是沒有親自實踐過,因此,可以作為亮點設計,讓學生自己操作,通過親自動手鋪磚去感知公因數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只有學生自己動手了,學生的腦子才能動起來。利用ForClass平臺設計學生動手操作的版塊,讓學生有身臨其境的體驗,能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最后,學生通過發現鋪磚里面的奧秘,發現生活與數學緊密的聯系,發現蘊藏在生活中的數學知識,那就是“找長和寬的公因數”。
(四)鞏固練習,體驗成功。利用ForClass里面設計的拖拽填空,統計學生的具體答案,不但呈現及時,而且提高了教學效率。學生通過反復練習,不斷地體驗成功的喜悅,增強學習的興趣和自信心,從而提高學生的綜合學習能力。
六、教學反思
課標中指出,要大力開發和利用課程資源,讓學生獲得豐富的學習資源,這樣便于學生的學習和發展。課堂上,教師與學生人手一臺學習終端,教師穿行在學生中間,通過教師的終端,隨時操控電子白板;學生通過學生終端參與交互活動,完成小組討論。“ForClass知慧課堂”以課堂互動為核心,“為教師和學生創建有效互動活動機會,全面支持知識建構和智慧發展”, ForClass的這一理念受到廣大師生的支持和贊同。
生成性資源是在教學過程中動態生成的,合理地利用生成性資源有利于提高教學的有效性。在小組討論、師生交流的過程中,可能產生的新問題、新思路、新方法、新結果是本節課的生成性資源。課堂是一個不斷生成的教學過程,應該更多地關注學生在課堂教學中個性化的生命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