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曉芬
作文是語文學習的一塊重要內容,它在高考語文150分試卷中占有40%的分值——60分。寫作水平的高低,直接影響學生的語文成績。然而在教學實踐中,不難發現,很多學生對寫作興趣不濃厚甚至反感,很多學生都被同樣一個問題所困擾——無話可說。在批改學生作文時,很多教師會寫上這樣的評語“論據不足”、“論證無力”、甚至是“字數不足”等。
常言道: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然而高中學生的時間早就被各科的試卷、練習侵占了,就連《讀者》《意林》也只能偶爾看看,哪里還能靜下心來品讀經典?特別在寄宿制學校里,學生幾乎與社會隔絕,不能看電視,不能上網,又如何搜羅作文素材呢?正所謂: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沒有積累,又如何寫作?作為教師,經常會從網上、報紙上等給學生尋找素材,然而,大家似乎都忘記了,課本其實就是很好的素材。
教材選文要求很高,《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中寫道:“教材選文要具有時代性和典范性,文質兼美,富于文化內涵,豐富多彩,難易適度,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開拓學生的知識眼界。”蘇教版高中語文課程包括五個模塊的必修課和五個系列的選修課,選修課中的詩歌、散文、小說、戲劇、新聞、傳記等無一不是經典,必修課中的五個模塊都體現了“閱讀與鑒賞”、“表達與交流”的目標與內容,這更是為課本素材應用于寫作量身定做的。
課本囊括了人、自然、社會和宇宙相關的種種話題,無論是神話還是科學,是兒女私情還是人間大愛,喜怒哀樂,無一不有。而越來越貼近人類生活的高考作文,又怎么可能逃脫?2015年浙江省高考作文的材料是“言為心聲”“文如其人”,《登高》中的“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難道不是杜甫的心聲么?《蜀道難》的豪意浪漫不正是李白的特立獨行么?
在“三點一線”的高中生涯中,如果能熟讀教材,多研究課本,充分調動課內素料,并巧妙地使用一些方法,就同樣可以寫出精彩的文章。那么,如何以課本之石,攻作文之玉呢?高中課本素材在學生作文中的應用,可以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直接引用課文中的名句名篇
學生習作一:人生之路上有“蜀道難,難于上青天”的艱苦,也有“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驚喜。因而我們要有“三人行,則必有我師”的謙虛,要有“鍥而不舍,金石可鏤”的決心,也要有“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的信心。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推開人生之路上的那扇成功之門。
教材是一座巨大的寶庫,它選用了古今中外的優秀作品。教材中出現了許多內涵雋永、意味深長的詩詞歌賦,名言佳句,它們就好比一粒粒珍珠,散落在課文里,或優美,或準確,或含蓄,或犀利,需要學生自己去尋覓,并仔細收藏。若直接把它們靈活運用到作文中,就能讓文章古色古香,能讓論點準確有力。
二、化用故事、事跡入文
學生習作二:他在意氣風發的年紀里失去雙腿。很長一段時間中,他都坐在絕望的輪椅里,找不到人生的路。這時,命運引領他進入地壇的大門。清冷的地壇是他的天堂,讓他冷靜,讓他思考,也讓他重新燃起了對生活的希望之火。此后,雖然他的雙腿不能走上堅實的大路,可他的心靈卻穿過荊棘小道,走進文學的大門。
議論文的三要素是論點、論據和論證,舉例論證是議論文不可缺少的論證方法之一,因而,名人事跡和著名文學人物形象的積累必不可少。1.積累有關作者的素材資料。課本里有許多特別的作者,他們有著不同于一般人的經歷,這也鑄就了他們不是一般的作者。作品與作者的聯系非常緊密,蘇軾《讀孟郊詩》云,“詩從肺腑出,出輒愁肺腑”,詩歌必定要從心底流出,只有內心流露的詩才能感動讀者。文章又何嘗不是這樣呢?教材中有一些作品中的經典語錄,把它們和作者聯系起來,就可以整合成人物素材,積累下來,應用到作文當中。2.文學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素材。除了作者本身,作家作品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也可作為人物素材進行積累。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有著不同的經歷遭遇,有的一帆風順,有的歷經磨難;人物身上有著不同精神品格,或卑賤低微,或崇高偉大;人物在作品中也有讓人銘記在心的經典言論,或幽默搞笑,或發人深思;等等。這些都是作文的素材,靈活運用都能讓作文增色。對于這些人物素材,可以概括壓縮,也可以分析評論,這可以更好地突出作文的主題。
學生的作文寫作能力與水平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不斷加強積累和積淀的。要引導學生回歸課文,豐富學生的寫作素材,激發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在這個時間緊張、“快餐式”閱讀的時代,若能將思維的觸手伸進教材中豐富的文本,學生必將得到豐厚的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