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瓊艷 孔垂艷
摘 要 教學目標的設計是達成高效課堂的關鍵,本文結合具體的教學目標設計案例,就教學目標設計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詳細的分析,希望廣大一線教師在目標設計時能避免此類問題的出現。
關鍵詞 閱讀教學 教學目標 問題
中圖分類號:G633.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21-0031-02
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加涅指出,教學目標是教師期望學生在完成學習任務后達到的行為變化程度,是課堂教學的出發點和歸宿。但是,目前一線教師的教學目標設計中存在以下八個方面的問題。下面將以必修四Unit 4 Body Language為例,選取一線教師的教學目標設計進行分析,對八個方面的問題進行具體闡述和分析。
一、機械套用,目標空泛
【案例】
(1)知識與技能:掌握下列單詞、短語和句型:statement, greet, flight, curious, approach, defend, misunderstand, facial, on the contrary, be likely to, at ease, the way in that/ which.
(2)過程與方法: 學生閱讀,課文分析,學生活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本文的學習,學生將了解不同國家的身勢語。
本案例套用“三維目標框架”,缺乏嚴謹性和邏輯性。“知識與技能”目標實際上只是知識目標,沒有技能目標;學習單詞、短語和句型顯然不是本課的學習目標。“過程與方法”也只有過程沒有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表述更像是知識目標,不是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目標。這樣的目標過于寬泛、空洞,難以操作和檢測。
二、把過程性活動當作結果性目標
【案例】
(1)Language knowledge: Master words, expressions, grammar and some sentence structures to describe body language.
(2)Language skills: learn to describe cultural differences.
(3)Cultural awareness: Open eyesight and learn some differences between different countries.
本案例中“語言知識”目標提出“掌握用于描述身勢語的單詞、詞組、語法和一些句子結構”,目標空且大。 “語言技能”目標提出“學習描述文化的不同”,同樣空泛難以檢測,因為一節課結束時,學生還是在“學習描述”階段,而不是通過學習,學生“能夠做什么”。文化意識提出“打開眼界,學習不同國家之間的差異”,存在同樣問題。不同國家之間的差異指的是哪些方面的差異?“學習描述……”還是“能夠描述……”?本案例三項分目標的描述中,設計者均使用“學習做某事”的方式描述教學目標。“學習做某事”指的是學習過程,因為我們不知道本課結束時,學生是否已經學會了或者是否能理解、掌握和運用所學習的內容。此外,本目標只有知識與技能目標,文化意識目標而沒有過程與方法目標。
三、目標定位不準確,缺乏合理性
【案例】
(1) Knowledge: Students are expected to figure out the meanings of the words and expressions such as represent, association, dormitory, canteen, spoken, yawn, hug, lose face, defend against.
(2) Ability: Students are supposed to locate particular information quickly by means of skimming or scanning.
(3) Affection: Students are to enhance their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wareness and cultural awareness.
本案例的目標不僅空泛,而且定位不準確,缺乏合理性。能力目標“希望學生通過瀏覽和查讀尋找特定的信息”,這只是閱讀的第一步;閱讀文本時除了查找信息,還要處理信息、存儲信息,最終提取和使用信息。提取和使用信息才是閱讀的目的。情感目標要求“學生要提高跨文化交際意識和文化意識”,“提高意識”還不夠,應該是“認可、接受、尊重”各國文化,這才是恰當的情感。
四、目標主體錯位,理念滯后
【案例】
(1)Knowledge: Enable students to master the key words and phrases of the passage; enable students to know and use grammar -- the -ing form as the Attribute and Adverbial.
(2)Ability: Ask students to summarize the main idea of each part.
(3)Emotion: Know more about body language.
本案例除了內容寬泛之外,“知識”目標和“能力”目標表述的主體都是教師,即教師要求學生或使學生能夠做什么事情,而不是學生在本節課結束時,“能用英語做事”。這種描述方式反映出教師的教學指導思想,即從教師的視角展開教學,學生處于被動學習的狀態。如果教學目標的主體是學生,師生的主體就發生了變化,教師在設計教學時就會思考如何指導學生學習,實現學習目標。
五、目標主體交替,缺乏嚴謹性
【案例】
(1) 知識和技能:掌握本課相關的單詞、短語和-ing形式的用法;閱讀文章,培養學生的閱讀技能。
(2) 過程與方法:在讀前、讀中、讀后活動中,利用啟發式教學和任務驅動教學法等,指導學生開展小組學習、探究性學習和合作學習,培養學生的學習策略,并創造性地完成任務。
(3)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培養學生熱愛世界文化、尊重文化的情懷。
本案例第一項目標中,有兩個主體:一是學生,二是教師。 “掌握本課相關的單詞、短語和-ing形式的用法”的主體是學生, “閱讀文章”的主體也是學生, “培養學生的閱讀技能”的主體是教師。第二項目標同樣把兩個主體混淆在一起,“指導學生開展小組學習……培養學生的學習策略”的主體是教師,“并創造性地完成任務”的主體是學生。第三項目標的主體是教師。此外,還存在目標寬泛、語言不通順等問題。
六、把知識當目標,忽視能力培養
【案例】
(1)Help students to know more about body language used in different countries or cultures as well as in different occasions and to get the concept of “culture difference” by learning this passage.
(2)Help students to know the main idea of each paragraph and the main idea of the passage.
(3)Help students to master new words and expressions of this passage.
本案例除了目標寬泛、目標主體錯位,教師還把知識當作目標。按此目標實施,學生學習的只是知識,不是能力提升。第一項“了解身勢語,以及通過學習本課理解文化差異概念”,是關于文化方面的知識。第二項“幫助學生了解課文段落大意和課文大意”是關于課文的相關知識。第三項“幫助學生掌握本課新的新單詞和詞組”是詞匯知識。把詞句和學習內容當目標,教師的教就擺脫不了以詞句和學習內容為基礎,以是否學會了詞匯和教學內容作為評價的標準。
七、目標之間割裂,缺乏統一性
【案例】
(1)Let students to know more about Body language.
(2)Improve students reading ability.
(3)Let students learn to grasp some new words and expressions: tipping,accommodation, humor, avoid, confused.
(4)Learn how to write a letter of concern.
本案例除了目標空泛、主體錯位和主體交替外,四項分目標之間看不出有什么聯系,第一項是“了解身勢語”,第二項是“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第三項是“掌握單詞和詞組”,第四項是“學習寫信”。想象不出這四項目標之間存在什么邏輯連貫性。根據這些目標,教師很難設計合理的教學活動,也很難評價教學效果。
八、教學重點把握不準,目標偏離
【案例】
At the end of the lesson, the students are able to
(1)get the main idea of the passage;
(2)know the structure of the passage;
(3)get the main idea of each paragraph of the passage.
案例中把文章結構和段落大意當作重點,結果自然把文章大意、結構和各部分的大意作為本課的教學目標,偏離了編者的意圖,而且三項目標都是知識目標,沒有能力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