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志剛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21-0078-02
教學互動是課堂上教師個體與學生個體、教師個體與學生群體以及學生群體與群體之間,通過信息的傳播而發生的課堂交往活動。教學互動場就是在課堂教學中通過師生、生生之間的交流、交往,使教學在互動、互促中產生群體的動力,讓學習者形成自我組織,自我構建,從而使語文課堂教學在群性相融中、個性完善中形成良性循環,在和諧、合作、共創中真正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率。在語文教學中,如何進行有效互動呢?
一、更新師生理念,更換互動意識
為了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構建有效的師生互動,教師首先應轉換其角色。在教學過程中,要始終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發揮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教師要成為師生良好互動環境的創造者,交流機會的提供者,師生互動的組織者和學生發展的支持者、幫助者。因為教師對學生的作用的影響,只有通過學生主體的積極參與和反應才能產生積極作用。教師要樹立起“一切為了學生”的觀念,尊重學生,全方位地為學生的發展服務。通過教師的“教”喚起學生的“學”,突出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比如我在教學《最后一課》時,我給學生布置了這們的閱讀題:(1)找出文章描寫環境的語句,體會這些描寫在表現文章中心思想方面所起到的作用。(2)找出表現文章中心的語句。(3)查字典,給加點字注音。這些問題讓學生自己動手、動口、動腦,在聯系前面所學到的知識,很快就找到了答案,只用一課時,學生學得既輕松,又愉快。
二、主張多向互動合作,積極嘗試自主學習途徑
多向互動合作指課堂教學過程中的師生互動合作,即生生互動合作和生師之間的互動合作。它是學生學習過程自主性發揮的獨特表現。教師要創設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教育環境,促進學生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在教學中,應讓學生的提問成為教師的資源,從而實現多向互動合作。此時,我們教師應當考慮學生在學習中會發現什么問題,怎樣去解決問題,該怎樣選擇有價值的問題共同研究探討。在課堂上,我注重讓學生提“兩種問題”,一類是學生自己弄懂了用來考別人看是否能懂的問題。另一類是學生自己不大理解、不懂或是有不同的看法的問題,用來請教同學或老師,而教師并不著急去表態或解答,而是留給學生思考余地,師生共同商量著解決。這樣,教師不僅是教者,也是學者、思者和聽者。
三、利用多媒體教學,增強學生與課本之間的互動
在新課文的教授過程中,教師要增強學生與課本之間的互動。學生的語文學習不應該是被動的、枯燥的。語文課本是語文教學的基礎,教師在語文教學過程中,不能脫離課本,要通過多種方式創設教學情境,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使學生參與到課文的理解與學習中。
初中學生思維活躍,想象力豐富,初中語文教師就可以借助學生的這一特點,通過設置語文教學情境,加速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讓學生理解課文內容,感受課文情感,同時鞏固所學內容。例如,在學習一些名人傳記時,學生在學習完課文之后對人物的理解僅僅停留在課本中,是平面性的理解,在學生心目中的人物形象并不豐滿。那么,教師就可以借助多媒體,為學生播放一些名人的音像。以人教版中《我的信念》為例,教師可以播放一部分居里夫人的紀錄片,而在學習《列夫托爾斯泰》時,教師又可以播放一兩部由列夫托爾斯泰的作品改編的電影。而對于一些描寫景物的課文,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展示景物圖片,將學生帶入課文所描繪的景色中。利用多媒體,讓學生主動融入課本中,真正實現學生與課本之間的互動,發揮學生的語文學習主動性。
四、鼓勵學生在課堂上表達出自己的觀點
在課堂中,教師不是完全的主導者,而是教學主體之一。相對的,學生除了作為教學的主體之一以外,在一定的情境中也可以看成是教學活動中的主導者。學生在學習期間,若是遇到自身無法解決的問題,教師可以進行一定的輔助,學生在學習中遇到一些無法掌握的學習方法,教師也可以進行一定的指導。教師和學生在這一過程中完成互動,一定不能端著自己的架子,認為教師高人一等,不能在課堂上被人質疑,而要鼓勵學生在課堂上表達出自己的觀點,即便和教師的理解有差異,也要勇于提出。
例如在學習《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這一課時,作者在自己的書桌上刻上一個“早”字,目的是提醒自己不要遲到,而從中引出的一系列內涵都需要進行探討。但是,從現如今的教學角度出發,有的學生可能會提出其他問題,例如“作者是不是不應該在課桌上刻字”“為什么不找家長提醒以后不要遲到”等問題。這時教師不要一味地糾正學生的探討角度,而是要結合文章背景以及魯迅先生的思想進行本文解讀,說明這個“早”字的衍生含義。總之,有效互動的課堂才是生命的課堂。教師根據師生、生生互動的情況,順著學生的思路,因勢利導地組織適合學生參與的、自主創新的教學活動,強調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信息交流,通過信息交流實現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從而產生互助,達到互惠,使整個課堂教學形成共識、共享、共進的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