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龍根
中圖分類號:G63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21-0093-02
心理學家奧蘇伯爾指出:學生的認知結構從教材知識結構轉化而來的。好的教材結構可以簡化知識,產生新知識,有利于知識的運用和學習的遷移。教師則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指導豐富的教學經驗基礎上,為完成既定的教學目標,對構成教學過程的諸多要求充分考慮,設計出教學理論應用于教學實踐的組合方式。科學合理地組織“部件”,能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動機。
數學課堂教學知識的遷移,能使學生的學習對他們日后的學習或工作具有較大的幫助。教材中為了促進遷移,基本概念和原理都具有較高的概括性、全攝性和強有力地解釋效益。運用這些理論進行教學,教師選擇的教法必須符合兒童的認知結構,成為學生建構學習遷移的服務手段。在實踐中,存在著兩種學習遷移:一是學生前面掌握的已有知識,在學生頭腦中形成認知結構;二是借助課本新的認知結構,引導學生模仿、遷移。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以特殊方式進行學習,能提高教學質量。
一、導入鋪墊,創設情境,抓準遷移起點
“啟發”如同樂曲中的引子、戲劇的序幕,起著醞釀情緒、集中注意、滲透主題和帶入情境的作用。一堂好課應有好的引入,為新知識鋪墊,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教師在這一階段,要通過復習新知識,做好知識的遷移準備,為學生學習新知識創設學習情境。只有鞏固和清晰的知識才能遷移,教師要完備學生思維中舊知識的性質、特點,抓準學生獲得思維定勢的起點。
例如:教學《梯形面積的計算》,教師引導學生復習平行四邊形、三角形的面積計算公式,著重分析三角形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學生必須明確這一轉化:把三角形面積旋轉、平移成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才能對這一轉化過程的知識遷移從求梯形面積轉化成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通過教師“誰能仿照三角形面積的計算求出梯形面積”的引導,使學生有了求知欲,主動參與學習。
二、引導點撥,建構遷移的定勢
傳授新知識是數學教學的中心環節。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應積極引導學生,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使學生參與探究新知識的結構,逐步使學生從學習活動轉化為自身內部的智力活動,在言語口述和實際操作中,借助經驗,處理新舊知識之間的差異,內化新知識,建構新知識的定勢。
例如:教學《梯形面積的計算》教師演示旋轉、平移,處理圖像變換前后關系。
再通過具體的數字:(3+5)引導學生從數字對比圖形總結出梯形面積計算公式:(上底+下底)贅還。
三、練習反饋,強化知識的遷移
教學活動中的各種練習,是學生應用知識的一種重要形式。這種知識的應用,同知識、能力的遷移有著密切的關系。有些心理學家把知識的應用看作是知識的再遷移。所以,在課堂教學中應重視練習的設計,充分利用遷移規律去提高學生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并注意在練習的過程中適時適度地進行滲透和拓寬,為后繼學習時的進一步遷移做好準備。因此教師安排練習內容時應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練習與課題之間保持一定的同一性,有助于學生學習與遷移。根據學生的不同層次考慮他們頭腦中已有的知識結構,能否達到什么程度的遷移制定不同的練習,使練習有“質”和“量”。學生通過有目的的針對性練習,借助課本新的知識結構,模仿、遷移進行練習,使初步獲得的知識和技能得到及時鞏固和強化,促進學生進一步理解所學知識。
例如:教學《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計算》練習設計如下:
1.一塊長方形地,長10米,寬6米,它的面積是多少平方米?
2.一塊正方形紙板,邊長8厘米,它的面積是多少平方厘米?
3.選擇正確答案:
A.一個長方形,長16分米,寬4分米,求它的面積的算式( )。
(1)(16+4) (2)16 (3) 166 (4) 4
B.一個長方形,寬7米,長12米,它的面積是( )。
(1)38米 (2)38平方米 (3)84米 (4)84平方米
C.有一張方桌,邊長是9分米,要給桌面配一塊同樣大小的玻璃,求這塊玻璃的面積,算式是( )。
(1)9 (2)9 (3)9(下轉第110頁)
(上接第93頁)又如:當教學完三角形的分類后,出現這樣的問題,“兩個完全一樣的直角三角形可以拼成什么圖形?”;當教學完分數的基本性質、完成基本練習后,再設計這樣的問題:一個分數的分母是7,當分母增加14后,要使分數大小不變,分子應( )。
通過這樣的練習,不僅可能使知識得到再遷移,而且可以使學生的思維得到很好訓練,創新意識、創新能力得到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