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明春 陳昕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21-0105-01
我國現代教育家葉圣陶先生曾明確指出:“什么是教育?一名話:就是養成良好的習慣。”在學習習慣中,作業習慣是十分重要的,良好作業習慣的養成,可以提高作業的效率,可以彌補知識上的不足。反之,書寫潦草、做題馬虎等不良的習慣,不僅增加學生學習的負擔,而且有損學生的身心健康。我多年從事低年級數學的教學,深切地感到學生作業習慣的好壞對學生自身、對教師、對班級都有重要的意義。那么在低年級如何培養學生良好的數學作業習慣呢?
一、以身作則,身正為范
要培養學生作業書寫工整的好習慣,教師應注意教學時板書設計合理、書寫規范整齊,嚴格要求自己,不斷學習提高業務素質,時時處處用自己良好的行為習慣影響學生、感染學生,注重身教重于言教。經過長時間的潛移默化,學生無形中就會養成良好的作業習慣。如學生在作業時“0”的書寫經常有小尾巴,其實這和教師的潦草有很大的關系,只有教師板書的每個“0”都是圓滑的,學生才能書寫出漂亮的“0”。
二、循循善誘,悉心指導
1.新學期一開始,教師就要端正學生的作業態度,提出及時、認真、獨立完成的具體要求。在進行學生作業規范化訓練時,突出時間上的要求——及時,態度上的要求——認真,思維上的要求——獨立。同時,教師指導需細致到位,尤其是低年級的學生,教師指導學生作業是否細致,決定了孩子今后作業的習慣及成績的優劣。
2.教會學生讀題、審題,在理解算理的基礎上完成作業的基本方法。學生在作業時往往提筆就做,不去認真的讀題、審題、分析數量關系、弄清算理,這就導致了作業過程中普遍存在的機械模仿例題、斷章取義、缺漏等現象。如今天教的是乘法,那么作業中所有題目全用乘法,稍有變形或引伸、綜合便錯誤百出,這不僅不利于學生認真作業習慣養成,對學生數學能力的培養訓練,也是一種消極思維定勢的障礙。因此,認真作業習慣的培養很重要的一條就是教會學生讀題、審題、分析數量關系,理解運用算理的基本方法。不僅僅解決問題要這樣,做計算題、概念題也同樣如此。平時不管做什么題目,我都要求學生認真閱讀題目要求。先說說題目中要我們做幾件事,然后再解答。有些題目的要求中有一些關鍵詞,我會指導學生圈出關鍵詞。如把下面的數按從大到小的順序排列,題中的“從大到小”就是關鍵詞,還有“多一些”“少一些”“最多”“最少”等等。又如:計算題要求學生讀題,看清運算符號,明確哪些題目要寫出驗算過程,確定運算順序,動筆演算,這看起來僅僅是一種計算習慣的培養,實際上也包含了思維的條理性和靈活性的訓練。
3.低年級學生養成良好的作業習慣還有一個重要的因素,就是教師要給學生充足的時間去完成作業。趕出來的作業不僅不能保證質量更不利于學生好習慣的養成。課上教師要盡量留出讓學生做作業,檢查作業的時間,教師在教室巡視并給予及時的指導。
三、樹立榜樣,有效激勵
對低年級學生要多樹立一些現實生活中的榜樣,對學生的每一點良好行為,教師不僅要及時給予表揚,而且要在班上營造一種良好的議論氛圍,把學生當作教育的主體,運用學生典型教育啟發學生。例如:把優秀的作業在全班展示,優秀作業獎一顆五角星,滿十顆兌換小書簽或一支鉛筆等等。總之,要及時捕捉每一個閃光點,要讓每一個學生都享受到表揚夸獎的喜悅,而這種“成功的樂趣”是學生好行為的內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