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德法
在新課程標準中,初中地理教學目標設定為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其中,在初中地理教學中使用地圖教學是其中的重要內容之一。“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可是并不是所有的事情都能夠親身經歷驗證的。徐霞客歷經30年考察撰成的60萬字《徐霞客游記》,雖然先后游歷了江蘇、安徽、浙江、山東、河北、河南、山西、陜西、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廣東、廣西、貴州、云南等十六個省。東到浙江的普陀山,西到云南的騰沖,南到廣西南寧一帶,北至天津薊縣的盤山,足跡卻僅僅遍及大半個中國,還沒有走出中國的范圍。放眼世界那么大,宇宙是那么遼闊無垠,人類終其一生也是無法躬身實踐的。縱觀初中的教材內容,地球及其環境的描述都是大環境,沒有圖示根本無法講解,更不要提地球板塊、經緯度劃分、各個地區自然環境、地理區域等劃分哪一個部分都是需要圖文結合才能完成教學的。如此一來,培養初中學生的地理讀圖識圖能力就成為初中地理教學的幾大重要目標之一。
既然我們已經認識到了初中學生地理識圖讀圖能力培養的必要性,那么,要想培養學生的識圖能力應該從哪些方面著手呢?
一、讀圖能力的基礎——從看圖教起
在地理課堂上,我們最常用的教學方法就是看圖講解。這個圖包括地理掛圖、地圖、課本插圖、手繪簡圖等。我們首先要教學生看懂圖,才能結合地理知識進行有效的講解。比如,我們在七年級講地球和地球儀這一部分知識時,就會用到地球的簡圖,經緯線原本是不存在的線,但是為了讓學生能夠更好地進行區域定位,我們把地球劃分成縱橫交錯的線,用地球儀的形式表現出來,以便于學生識記和區分。學生要想學好這一部分知識,就必須要知道怎么看地球儀,要了解經線是一個半圓,所有的經線都是一樣長,指示南北方向,0°經線就是本初子午線,以東為東經,用字母E(East的縮寫)表示,0°經線以西為西經,用字母W(West的縮寫)表示而緯線的長短則隨緯度的變化而變化,赤道的緯線最長,緯線長度向南北兩極遞減,緯度越高緯線越短等。還要明確高中低緯度的劃分、東西半球的劃分不是以本初子午線為界,而是以20°W以西,160°E以東劃分為西半球等,這些讀圖時必須明確的常識會幫助學生學會看圖,從所給圖示中提取信息,從而讀懂地理圖示。
地圖和地理知識是相輔相成的關系,讀懂了地圖就可以更加輕易理解地理區域,講解地理區域特點或者意義,幫助學生更加形象地記憶和加深理解;同樣,地理知識光靠口頭講解學生無法進行區域定位,看不到圖也很難理解具體講的是哪個位置,什么樣的地理特點,也就無法進行理解區分。只有把地圖和地理知識相結合起來,才能相互補充,相互說明,幫助學生學好地理。
二、讀圖能力的提升——區域定位
讀地圖最基本的目的就是進行區域定位。無論是人文還是自然地理,它所呈現的特點都具備區域性,如果學生能夠根據圖示進行準確的區域定位,那么可以說圖示的內容學生已經基本可以靠推測得出答案了。進行區域定位的方法有很多種,常見的有利用經緯線進行定位、利用板塊輪廓進行定位、利用區域界線進行定位、利用山脈、湖泊、河流、交通線以及其他地標性地理現象和地理事物進行定位等。定位的方法也不是單一的,有的區域單憑借一種定位方法是無法具體定位的,所以也可能會是幾種定位方法相結合,根據圖示內容提取信息以后,綜合所有信息后得出來準確的定位,是幾種定位方法綜合使用的結果。但是在各種定位方法中,最可靠、最準確的定位方法就是依靠經緯度定位。
因此,學生要學好區域定位就必須要掌握一些具有重要意義的經緯線,比如東西半球的分界線,本初子午線,南北半球的分界線等,還要對不同的經緯度所對應的地域有一個大概的了解,知道哪個國家大概在哪個經緯度、各個板塊的分界線所在的經緯度等,還要對這些地方的陸地、海洋特點以及主要的地形單元、重要城市、河流等特點有一個大概的了解。進行準確的區域定位以后,就可以準確地推測出這個區域的大氣環流方式、氣候類型、自然植被類型、地形特點和地貌特點以及風俗宗教習慣等地理知識點。
進行區域定位前,學生必須對經緯網有一個熟悉的輪廓,看到圖就能立刻反映出來這個經緯度是哪個地理位置,看到圖,就能聯想到所對應的氣候、地形、人口情況等,例如:看到0°經線,就立刻想到它通過倫敦、伊比利亞半島東部、非洲西部;看到20°E,就想到它穿過斯堪的納維亞半島、波羅的海、巴爾干半島、縱貫非洲;60°E大體與亞歐分界線烏拉爾山相吻合,通過阿拉伯半島的東端;90°E通過葉尼塞河、中國新疆、青藏、恒河三角洲,縱貫印度洋;120°E通過中西伯利亞高原、大興安嶺、中國東部,澳大利亞西部;160°E是東、西半球分界線,通過澳大利亞和新西蘭之間;180°經線通過白令海峽以西,縱貫太平洋;20°W是東、西半球分界線,縱貫大西洋;75°W大致通過北美洲東海岸和南美洲西海岸;0°緯線穿過剛果盆地、東非高原、馬來群島、亞馬孫平原;23°26′N穿過撒哈拉沙漠、阿拉伯半島、印度半島、中國南部沿海、夏威夷群島、墨西哥灣、西印度群島……這些標志性的經緯線所經過的區域學生是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數的,可以說,具備了區域定位的能力,地理也就學好了一半,另一半就要由對地理知識點的掌握情況來決定了。
三、讀圖能力的提升——培養繪圖能力
當學生對區域地圖熟悉以后就會發現不同的區域也有很多相似的地方,要進行區分就要學會更精準地定位。還有一些題目給出的是已經放大的區域地圖,給出了提示,但是沒有具體的經緯度,這就需要學生自己動手,根據參照提示的經緯度參照物,畫出區域定位信息進行定位,在此,繪圖能力也是必須具備的。繪圖能力的培養需要學生動腦動手,一邊繪圖一邊思考。從這個方面來說,我建議學生先從臨摹地圖做起,可以把區域地圖拿出來,用鉛筆先臨摹邊緣形狀,對大洲大洋各個板塊的分布和形狀進行熟悉,然后要注重不同區域間地圖輪廓的對比。也可以由教師組織,展示板塊讓學生根據內容填位置,根據輪廓確定板塊等。動手繪圖可以讓學生加深理解,比單純地識圖更讓學生記憶深刻。甚至在做題過程中遇到定位困難時,也可以自己繪圖幫助定位,或者根據提示參照物也可以推測出大概的定位。
學生繪圖能力的培養也不是一時半會兒就可以的,需要學生掌握牢固的地理基礎知識作為前提,需要學生對大洲大洋的板塊位置成竹在胸,對輪廓有清晰的印象,還需要學生不斷地努力和堅持、修正,才能逐步得到發展。
綜上所述,地理讀圖識圖能力的培養對地理學習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要想培養學生的讀圖識圖能力,就離不開地理教師在每一堂課上有針對性地對地圖和有關地理資料的分析和處理、示范,既要重視對學生地理基礎知識、基本原理的掌握情況及相關學科間的知識聯系的教學,又要重視培養學生讀圖填圖、地圖繪制、地理觀察、地理統計與計算技能的培養。做到“知能結合”“講練結合”。要經常與同學交流,探討區域地圖的內在規律和學習體會,讓學生對地理讀圖識圖能力充分重視起來,這才是學生學好地理的關鍵。誰說紙上談兵就無法解決實際問題?在初中地理學習的過程中,就是要讓學生學會“紙上談兵”,才能在無邊的地理環境中往來馳騁,揮灑自如。
(作者單位:福建省南安市新僑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