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玉蓮
小學低年級學生學習認知基礎和學習能力都比較薄弱。如何讓學生通過文本學習,提升語言文字運用能力;如何將教材內容轉化為教學內容,對文本進行到位解讀,培養學生綜合語文素質,這是擺在每一個語文教師面前的重要課題。
一、情境創設,體驗指向言語理性觀照
指向言語體驗是在語言學習中,通過對言語內質探知而形成的情境、畫面、情感等感性認知,與作者形成情感認識共鳴。教師引導學生進行言語學習體驗時,要注意為學生順利進入角色創設適宜教學情境,讓生本思維和文本思維快速接軌,引發學生視覺、嗅覺、聽覺意象潛質動能,提升學生體驗言語的豐富性和精妙性。在創設教學情境時,教師可以對文本進行巧妙解讀、對言語內質進行多元挖掘、對言語應用實例進行銜接、對言語外化表現形式進行展示感知,讓學生在教學情境中學習,在實踐應用操作中感知。
在學習蘇教版二年級上冊語文《秋游》時,教師先利用多媒體展示一組秋天的圖片,讓學生對圖片內容進行觀察講述。然后展開文本學習,教師做范讀,學生自主朗讀。最后對文本進行言語體驗。教師引出句子:“藍藍的天空一望無際,幾朵白云有時像一群白兔,有時像幾只綿羊。”對比本體“白云”和喻體“白兔”“綿羊”的內質相似點,讓學生尋找更多喻體。有學生很快就想到:雪花、棉花、綢緞等,教師給出積極評價,并引導學生制造新的比喻句,放進文本中加以體驗,對比原文有什么異同。學生開始緊張地操作,教師給出一些必要的提示。
教師利用多媒體展示圖片,為學生提供重要感知體驗,學生結合生活經驗自然形成特有畫面影像,為后面言語學習做好前期鋪墊。教師引導學生展開“比喻接力”,學生在不斷探索中,對比喻句有了全新認知,對作者情感表達也多了許多共鳴。秋天是豐獲的季節,到處充滿活力和希望。
二、教學引導,體驗指向言語本質解析
教師要注意優化教學引導方法,結合文本言語具體語境,對指向言語學習進行多元解讀,通過比對、討論、整合、應用、歸納等學習活動,對文本言語應用進行感知體驗。
在學習《青蛙看海》內容時,教師讓學生找找課文中小松鼠是如何幫助青蛙的句子。學生很快就找到了:
“你想看海嗎?”
“這石階你能跳上去嗎?”
“再試一下!”
“好!你一定能看到大海。”
教師讓學生說說這些對話有什么特點,學生開始研究對話。有學生說:“青蛙和松鼠的對話很簡單,你一句我一句,沒有太多啰唆地講道理。”教師給出肯定評價:“勸導別人不講大道理,用實踐引導就可以達成目標,這當然是技巧應用。這些句子都非常簡潔,中間也沒有過渡,但我們卻感覺很自然,不像有些同學在講述時會用太多的‘然后之類的過渡語。”
教師利用具體課例引導學生對文本言語應用展開解讀,學生在自行研究探討中掌握了言語應用技巧,這樣的教學引導當然是成功的。教師沒有對學生進行寫作特色的講解,而是結合學生平時說話習慣進行對比,讓學生理解言語簡潔性的重要性。學生通過這個對話學習,不僅掌握了故事內涵,對言語應用也有了更多認知和體驗。
三、訓練設計,體驗指向言語學養提升
在具體操作設計時,教師不僅要研究教材,還要對學生學習實際進行深度調研,掌握學生認知維度,針對不同群體學生設計不同訓練內容,提出不同訓練要求,要有分層教學意識。這樣才能讓全體學生都能夠獲得同樣的成長和發展。
語文課堂訓練設計形式多樣,教師要根據教學實際進行選擇。在學習《梅蘭芳學藝》時,一位教師這樣設計課堂訓練內容:①擴詞:神( )( )( ) 決( )( ) ( )底( )( )( ) 藝( )( )( )。 ②根據課文填空,說說填寫的詞語好在什么地方:梅蘭芳常常( )空中飛翔的鴿子,或者( )水底游動的魚兒。③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學生拿到課堂訓練內容后,都積極行動起來。在課堂展示時,很多學生都有非常出色的表現,特別是說說詞語應用作用。有學生說:“緊盯”是說梅蘭芳眼睛不眨一下地望著,“注視”也是全神貫注地看著,這兩個詞語都把梅蘭芳認真勁給展示出來了。
從訓練成果展示中可以看出,教師給學生設計課堂訓練非常成功。一旦學生激發了學習情感,自然能夠實現融會貫通,從情感體驗中獲得學習成長的力量。
如何讓學生去體驗指向言語表達效果,其運用方法眾多。教師需要對教材學習內容和學生學習實際進行資源整合,針對指向言語教學特點制訂教學設計,通過對教學情境創設、教學引導、課堂訓練和教學評價展開個性化優化措施,為學生提供適宜指向言語教學條件,幫助學生理性掌握言語教學內質特點,在不斷提升言語操作能力的基礎上,培養學生良好學習的習慣,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語言能力。
(作者單位: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芙蓉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