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雙國
興趣教學是聯結師生關系的紐帶和調節劑;又是獎勵學生奮進的催化劑。作為一名語文教師,必須首先去研究學生,激發學生潛在的學習興趣,才能達到預期的教學目的。
一、排除學生的應付觀
現在,有一部分學生不重視語文學習,有的認為語文課易對付,使勁不使勁,一樣六十分;也有人認為,反正提高語文程度不是一日之功,干脆來日方長,得過且過。他們的共同想法就是:語文課是升學、就業的必修科目,不能不學。在這樣“被迫”思想指導下,學起來當然沒有什么興趣。所以,只有課堂教學趣味濃重,引導學生在自覺中被你的課堂藝術所感染、陶冶,使他們不覺厭苦,不覺乏味,變被動為主動,變應付為自覺,去掉“被迫感”,這樣,語文課在學生心目中的地位才能提高。在此基礎上,再進一步講名人大家的成功之術,講學好語文課和其他學科的關系,結合組織各種活動,讓學生發表自己的獨特見解,交流如何學習語文的做法等等,如開展“如果我是一名語文教師”的演講活動。這樣才能排除掉學生為升學、就業而湊分的想法,他們才會有信心去學語文。
二、誘導好奇心
作為語文教師,必須適時把握、恰當利用學生的好奇心,充分誘導,發揮興趣效應,喚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如開展“語文答辯會”“我如果是一名語文教師”的演講會、“中國古聯一席談”“語文與外交”“語文與演講口才”等活動。
三、激發好奇心
爭強好勝是青年學生的天性,他們無時無刻不在尋找機會表現自己,作為執教者,必須千方百計利用這一潛在的力量,多給學生機會,幫助學生成功,創立表現他們的舞臺。我在班內舉辦“班內周刊”、“班內作品展”、“疑難答辯欄”等欄目,學生在課前課后,熱火朝天地議論,毫不留情地爭辯,時而面紅耳赤,時而會意暢笑,即使他們的觀點錯了,學生的這種好學精神我們也不能不鼓勵,我此時此刻成了他們的公平秤,這就更需謹慎從事,既要判斷無誤,又要安撫鼓勵。
高一一名學生厭煩語文課,可偏愛美術課,我委派他搞板報刊頭設計,他欣然應允,深受廣大師生青睞,他的獨特之處得以表現,通過辦板報他體會到:能寫好字而不掌握字的意思是不會真正把字意寫出來的,因此,今后要努力學好語文課。該學生說到做到,期末考試,他的語文成績打破了不及格的記錄。
四、加深和學生的感情
荀子有云:“學莫便乎近其人,學之徑莫速乎好其人。”這是一條重要的教育原則。教師主動親近、接近學生,關心學生,是趣味性教學的前提,我在課堂上通常先講個有關的故事,學生興奮起來了,此時再步入新課。如講高一第二冊第一課《包身工》我就先說:“同學們,我先統計一下,女同學都有幾身好衣服,每天都吃些什么?”同學們七嘴八舌議論開了,在此興奮中再步入新課,無形中包身工的生活環境和如今青少年的生活環境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講高一第一冊第六課《土地》,我先講晉國公子重耳的故事;講初三《岳陽樓記》,就先講范仲淹斷齏畫粥。雖然開始時誤了一些時間,但磨刀不誤砍柴工,學生注意力集中了,思想上又有了鋪墊,講起來速度就能加快,學生學習效果也就上去了。
五、鼓勵表揚一句千金
學生最怕的是被人看不起,尤其是那些學習不好的同學,作為教師,必須抓住他們一絲一毫的亮點,去引導,去啟發,去表揚,堂上堂下都是一樣。對考試成績好的要表揚,對不及格的也要鼓勵,因為五十分不一定比一百分來得容易,要看到學生的進步。在對待學生的作文上也要從一字、一句、一詞上去找他們的閃光之處,打破作文評講分檔次的做法。對作文中的共性問題要說清,對個別問題最好課下解決,我在作文評比中建立了“學生評比制度”“學生批改制度”“學生自評制度”等;其中的自評,學生興趣尤其高,因為他們對自己的作品,從目的、要求、觀點、技巧上再次推敲揣摩,會進一步認識自己的“真面目”,受益匪淺。只有這樣大面積、細致地工作,語文教學質量才能好上加好,錦上添花,只想培養幾個尖子,失去整體基礎就會達到相反的效果。
六、因課設法堂堂新
語文課千姿百態,豐富多彩,無論從教學方法,教學設想、板書設計上都應有新意,這就需要教師鉆研教材,設計新法,銳意求新,不落俗套,把重點講授、默誦朗讀、敘述故事、分組討論等等穿插進行,對板書的設計,按不同類型采用對比法、詞語連綴法、排比遞進法、練習法、提綱挈領法、描寫法、歸總法等等。總之,在課堂上要常講常新,始終讓學生感到新鮮、有興趣,使他們的大腦在整節課都處于興奮狀態,這樣教學效果就會好。
實踐證明,興趣是我們提高語文教學質量的開路先鋒,是值得我們重視的師外之師。
(作者單位:河北省南宮市蘇村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