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針對漢語國際教育專業培養實踐性應用型人才的目標,現代漢語課程應該制定有針對性的教學對策。采取多種多樣的教學方式拓展學生學科知識理論的寬度和深度,引入語言現實“活水”來豐富課堂,設置語言實踐環節,以期建設具有“點面結合、動靜結合、內外結合”特點的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現代漢語課程教學模式。
關鍵詞:漢語國際教育 現代漢語 教學
一、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現代漢語教學的現狀
(一)現代漢語教改的重要性
現代漢語課程的教學改革一直很受重視。陳黎明、溫欣榮在《新時期以來現代漢語教學改革研究綜述》中將其分為四個階段:以教材編寫為重點階段,以教學內容調整為重點階段,以教學方法改革為重點階段,以課程體系建設為重點階段。[1]
為了更好地達成教學目標,現代漢語教學需要宏觀的指導,也需要教學手段的改進?,F代漢語課程包括語言知識的傳授和語言能力的培養兩個方面。漢語國際教育專業要培養應用型人才,要求本專業的現代漢語課程更注重學生能力的培養,提高學生的語言研究(包括教學)能力和語言應用能力。
(二)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的現代漢語課程缺乏相應的學科獨立性
漢語國際教育專業課程對傳統學科漢語言文學的課程較為依賴,包括現代漢語在內的許多課程在教師、教材和教學方法等多方面的學科獨立性都需要逐步建立。
現代漢語課程之于漢語國際教育專業學生,是語言分析應用的基礎學科,是培養實踐能力的重要渠道。傳統的教材和教學方法是對現代漢語基礎知識和理論的傳授,側重的是學生認知能力的發展。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的現代漢語可以理解為語言應用類學科,要求學生必須具有初步的語言研究能力。
(三)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現代漢語課程應該創建全新的教學模式
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現代漢語課程教學模式改革要立足于現代漢語作為理論課程的現實,探討與實踐相結合的教學模式。只有這樣,該課程才能更好地實現知識的學以致用,更加契合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的培養目標。
二、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現代漢語課程教與學的思考
漢語國際教育專業以培養實踐性人才目標,實踐與應用在教和學兩個方面都應引起足夠的重視。
(一)采取多種多樣的教學方式加強學生學科知識理論的寬度和深度
現代漢語這門課程的教學任務是系統講授現代漢語的基礎理論和基礎知識,加強基本技能的訓練,培養和提高學生理解、分析和運用現代漢語的能力[2],為學生從事對外漢語方面的教學和研究奠定基礎。這一教學目標適應的是漢語言文學類專業對現代漢語課程的要求。漢語國際教育專業要求學生掌握漢語言文學的基本理論和知識,具備從事語言或文化研究的基本能力;培養具有較扎實的漢語基礎,從事對外漢語教學及中外文化交流相關工作的應用型語言學高級人才。由此可見,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的現代漢語課程更加突出了實踐性,同時提出了對學生語言研究能力的培養。[3]
在知識講授過程中,引入多家觀點進行對比,促使學生對現代漢語理論深入思考;在延伸閱讀中將其他版本教材作為參考資料,全面了解現代漢語的知識系統;利用現代漢語相關的公開課等網絡資源,拓寬專業學生的學術視野,并引導學生對不同的觀點進行思考。
(二)引入語言現實“活水”來豐富課堂
對外漢語教學人才走上工作崗位后會隨時面臨并需要解決種種動態的語言問題,這些問題很難在現代漢語或者中小學語文教學中找到答案。在現代漢語課程的教學模式中,我們既要注重知識的傳授,也要注重幫助學生更好地消化已吸收的營養不斷地消化,提高學生對語言的觀察、分析及研究能力。
語言相關的理論是靜態的,動態的語言現實則是語言相關知識和理論的源頭活水。社會生活語言異彩紛呈,新詞新語往往成為年輕一代的標簽;留學生的洋腔洋調和語用偏誤往往出人意料,也是學生以后要面對的現實。把這些語言現象引入課堂,可以使課堂教學更有針對性、更接地氣。
(三)設置語言實踐環節
前面兩個方面是從教的角度來對現代漢語課程進行的改革,而從學的角度,學生要對身邊的語言現象進行調查,培養獨立的語言分析和研究能力。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的學生要提高自身對語言生活的敏感度,對現實中出現的語言現象能夠進行正確的解讀、解釋和教學。要達到這一目標,現代漢語課程設置中的語言實踐環節應是一個良好的開端。
三、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現代漢語課程教學模式的構建
明確而獨立的學科意識是規范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現代漢語課程教學模式的前提。在該專業的教學大綱中,“從事對外漢語教學及中外文化交流相關工作的實踐型語言學高級人才”是對該學科的性質界定。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的現代漢語課程教學模式也是以專業培養目標為基礎的。我們認為,該模式應具有點面結合、動靜結合、內外結合的特點。
(一)點面結合,合理設置教學內容,嘗試范例性教學
現代漢語教學中,應不斷拓寬學生獲取知識的渠道,增加知識與理論的深度與廣度。黃廖本《現代漢語》教材是對外漢語教學內容的重要來源,胡裕樹、張斌等人主編的教材以及其他的前沿學術成果也應當加以關注。我們把教材和課堂教學要點作為該專業學生獲得知識提高能力的“中介”,用這一“中介”引導學生去認識、分析、理解事物,然后進行反思、評判和建構。
“范例性”指的是把教材當作一種范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知識建構的過程中作為引玉之磚,不強迫學生完全同意教材的內容,而是用案例或范例提供一種研究的思路和方法。教師可以把教材和補充材料作為分析語料和思考問題的范例,著重體會其如何歸納、總結、批判、辨析等。
(二)動靜結合,圍繞語言現實,展開形象化教學
現代漢語理論屬于靜態的描寫,而我們培養的學生要做到對漢語知識的動態應用。理論來源于對語言現實的整理和歸納分析,而語言現實又是變動不居的。對語言現實的關注,也是提高教學質量的一種重要方法。這里的語言現實包括兩個方面,第一,社會生活語言;第二,對外漢語教學中有代表性的語言實例。
現代漢語知識和理論源于生活,理論教學卻容易與生活語言脫節,導致教學改革的效果不夠明顯。生活語言是現代漢語的源頭活水,形象化教學是用具體、生動、形象、易解的語言事實、生活現象去解釋現代漢語的抽象理論,[4]化虛為實,化深為淺,從而做到理論來之于實踐,回歸于實踐,達到理論和實踐的至臻結合。現實語言正是現代漢語課程直接面對的研究對象。語言現實的引入,可以加強現代漢語課程與語言生活、與留學生漢語學習現實的聯系,提高現代漢語課程的教學效果。
(三)課堂教學與課外生活相結合,實踐貫穿于教學中
漢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學的教師必須具有初步的語言研究能力。學生語言分析與研究能力的獲得,要吸收眾多知識、眾多理論的營養,同時需要不斷地消化所吸收的營養。教師應重視實踐性教學,指導學生參與生活語料調查,進行語言資料收集與研究,加強對比分析,并加大實踐環節在平時考核中的分量。
語言實踐與現代漢語教學相結合,可以提高學生學習該科目的興趣,逐步培養學生的學術研究意識和初步的語言研究能力,更加契合專業應用型實踐性人才培養目標的要求。
四、結語
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現代漢語教學模式應與時俱進,反映現實的需求和時代的變化?!包c面結合、動靜結合、內外結合”不只是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的迫切需求,也是所有專業學科教育教學發展的必然趨勢。
參考文獻:
[1]陳黎明,溫欣榮.新時期以來現代漢語教學改革研究綜述[J].
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8,(4):98-101.
[2]郭莉琳.發揮地方方言優勢,提高《現代漢語》課程教學質量的
探索[J].現代語文(學術綜合版),2014,(2):83-84.
[3]郭智輝.談對外漢語專業的現代漢語教材建設[J].現代語文(語
言研究版),2007,(12):92-94.
[4]張華莉.淺談現代漢語課程的形象化教學[J].高等函授學報(哲
學社會科學版),2001,(4):16-18.
(郭利芳 遼寧大連 大連工業大學外國語學院 116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