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迎+周歡紅+陳學偉
[摘 要]本文對上海市松江區泖港鎮以“家文化·鎮文明”創建活動為抓手,創建全國文明鎮的實踐進行研究,總結了其通過培育“家之風”“家之教”“家之德”“家之責”“家之譽”,推進文化新風進家庭;通過 “鎮之魂”“鎮之誠”“鎮之美”“鎮之韻”“鎮之安”,提升鎮文明的“5+5”主題模塊的可推廣可復制的經驗。
[關鍵詞]松江區泖港鎮;家文化;鎮文明
[中圖分類號] D267.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928X(2016)11-0055-02
泖港鎮地處上海市松江區南部,黃浦江南岸,系黃浦江上游水資源保護區、基本耕地保護區、上海市“三農”工作示范實驗區。全鎮區域面積57.62平方公里,下轄16個村、2個居委會,戶籍人口3.8萬人,常住人口4.9萬人。多年來,泖港鎮黨委、政府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家文化·鎮文明”創建活動為抓手,通過“家文化”和“鎮文明”的“5+5”主題模塊建設,凝聚全鎮黨員、干部、群眾的精、氣、神,推動各項事業不斷越上新臺階。2009-2010年成功創建“國家衛生鎮”,2011-2012年成功創建“國家級生態鄉鎮”,成為上海市首批獲此殊榮的鄉鎮;在全市郊區市容環境質量評估中連續23個季度穩居首位,被譽為“滬郊最干凈鄉鎮”;還先后獲評“上海市文明鎮”“上海市平安社區”“上海市食品安全示范街鎮”等榮譽。2015年獲得了第四屆“全國文明鎮”的殊榮。
家庭文明是社會文明的基礎。泖港鎮提倡通過開展“家之風、家之教、家之德、家之責、家之譽”五大類主題的“家文化”活動,來提升村民“小家庭”對社區“大家庭”的熱愛和歸屬感,增強社區凝聚力,夯實文明和諧社區的基礎。
(一)培育“家之風”,家風家訓弘揚傳統文化。泖港鎮注重以文化人,以“好家風好家訓”征集展示活動為抓手,在全鎮范圍各家庭、中小學校中弘揚傳統文化。從成人及學生兩個層面,整理傳統家訓、撰寫符合當代價值導向的新家訓;統一制作“家文化”展示牌懸掛民居外墻,展示農戶參與精神文明創建方方面面的成果;此外,招募組建80后“方言講故事”宣講隊,對優秀家風故事開展村居巡講。通過“動手寫、上墻掛、榜樣學”,層層遞進,逐步培養良好家風,從而形成淳樸的村風民風。
(二)培育“家之教”,道德講堂傳播文化力量。以道育人,泖港鎮將“道德講堂”活動作為村民教育的主陣地,秉承“規范化流程,針對性教育,特色化發展”的目標,結合本地特點,采取各種喜聞樂見的形式豐富道德講堂活動。如結合本地“小戲之鄉”文化特色,改編紫竹曲調“公民道德歌”在群眾中進行傳唱,入腦入耳;以快板、表演唱等形式替換單一故事講述,生動有趣,寓教于樂,逐步引導村民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外化于行、內化于心。
(三)培育“家之德”,榜樣力量發揮引領作用。以德感人,定期開展“泖港榜樣”“好婆婆好媳婦”“優秀志愿者”等榜樣評選,充分挖掘身邊的先進事跡和典型人物,在社區報、官方微博、微信等多種載體開展事跡宣傳。年輕家庭農場主李春風獲評“上海市十佳農業農村青年人才”,忘我奉獻的垃圾分類志愿者陸肖琴獲評第二屆“感動松江”先進典型。通過弘揚先進事跡,學習典型人物,來教育引導廣大群眾傳承中華傳統美德,提高自身綜合素質,逐步樹立文明意識,營造崇德向善的良好氛圍。
(四)培育“家之責”,鄰里守望引領文明風尚。以情暖人,針對農村地區老齡化、空心化現狀,泖港鎮在全鎮108個網格區域建立鄰里守望服務點,實現志愿服務全覆蓋,培育“村民小家庭”對“社會大家庭”的責任和奉獻。服務項目設計注重接地氣,根據各類弱勢群體的需求,有針對性的設計“天天嘎訕胡”“愛心送醫車隊”等九類關愛項目,提供看病陪護、聊天談心、上門理發、代繳水電費等貼心服務。同時,通過實現“五個統一”,建立“十項制度”,提升志愿服務的標準化和規范化建設。該項工作多次獲得市、區級領導的肯定,案例材料在市級志愿服務工作簡報上進行刊登。
(五)培育“家之譽”,星級家庭提升文明素養。注重以譽勵人,泖港鎮自2007年至今,持續深入推進“星級家庭”創建評選,并以此作為整個家文化建設的落腳點。“星級家庭”評選共形成“舉止文明、情趣健康、環境優美、熱心公益”等4方面21條標準,通過“農戶認星、片區評星、小組審星、政府定星”四大環節,評出年度三至五星級家庭并進行表彰,通過幾年來的實踐,逐步激發村民的家庭榮譽感,潛移默化中讓文明成為習慣。
“鎮文明”主要以文明提高品質為目的,以全國文明鎮創建標準為導向,整合機關各部門、各條線的資源和力量,有針對性的開展各類主題建設,以“鎮之魂”“鎮之誠”“鎮之美”“鎮之韻”“鎮之安”五大板塊建設為依托,舉全鎮之力,努力提升創建內涵,以創建促文明、以文明助發展,努力把泖港建設成為浦江南岸生態宜居和諧美麗的新農村。
(一)提升“鎮之魂”,價值引領夯實思想基礎。泖港鎮把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創建之魂,充分發揮公益廣告在傳播主流意識形態和價值觀念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全面梳理統計區域內公益廣告宣傳陣地,有重點、有分類、有特色的設計制作公益廣告內容,營造積極向上的環境氛圍。設計完成機關圍墻公益長廊改造,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圖畫、標語、詩歌等更接地氣、易理解的形式被群眾所熟知和接受。
(二)提升“鎮之誠”,誠信教育構筑道德防線。泖港鎮圍繞誠信建設,在農貿市場、超市、食品企業等重點區域和重點行業開展社會誠信、商務誠信和食品安全等主題宣傳。通過落實《社會責任報告》制度,發揮文明單位在社會誠信建設中的引領示范作用。通過開展“職工素質培訓工程”,進一步加強企業職工的社會公德、職業道德教育,積極培育守信光榮、失信可恥的企業文化,引導企業自覺承擔社會責任。多年來,共計6000余人次參與了相關培訓。
(三)提升“鎮之美”,生態建設打造美麗家園。泖港鎮堅持“生態興鎮”發展理念,“田成方、林成網、水相通、路相連”的農田生態環境成為一大亮點。泖港鎮家庭農場模式得到了中央和上海市委、市政府的高度肯定,被定位為“上海模式”寫入中央一號文件,上海市農村工作現場會、上海市發展家庭農場現場推進會等諸多農業現場會在泖召開。嚴格實行“能評”“環評”一票否決制,淘汰劣勢企業,盤活存量,筑巢引鳳,實現實體企業“不增一畝地,稅收增五倍”。大力推行“村莊改造”及“美麗鄉村”等建設,積極在全鎮范圍推行垃圾分類,全鎮上下對環保、生態的生活方式的認同度和踐行力日益增強。
(四)提升“鎮之韻”,文化活動豐富群眾生活。泖港自古有“小戲之鄉”的美譽,黃橋村又有“滬上楹聯村第一村”的封號,近日還獲評“全國生態文化村”,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為群眾文化的繁榮提供了寶貴的財富。通過深入推進“一村一品”文化建設,不斷挖掘培育農村草根文化;成立全區各街鎮首個以個人名字命名的“錢勇赴群文工作室”,不斷拓寬農村群眾文化活動陣地;同時,擴大楹聯沙龍、老年門球隊、強民文藝宣傳隊等特色品牌的影響力,寓教于樂,陶冶情操,豐富群眾文化生活。
(五)提升“鎮之安”,網格管理保障社區安定。泖港鎮自2010年起探索形成具有農村特色的片區網格化管理“108模式”,并在全區范圍推廣,受到市、區領導的肯定,《解放日報》《新民晚報》等媒體多次對該模式進行了報道。2015年4月,該模式成功申報國家第一批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綜合標準化試點項目并啟動標準化工作,逐步完善實現“網格化、標準化、長效化”的目標。此外,結合智慧農村項目,在全鎮啟用社會治理聯動網格化APP移動終端,極大地簡化了信息上報處置過程,實現信息全共享、動態全觀察、部門全聯合,進一步助力社區的和諧安定。
作者鄭迎系中共上海市松江區委黨校副教授,周歡紅系上海市松江區方松街道辦事處副主任、原泖港鎮黨委委員,陳學偉系中共上海市松江區委黨校講師
責任編輯:卞吉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