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國土資源廳直屬機關黨委
浙江省國土資源廳土地利用規劃處
本刊特約記者
本刊特約記者
本刊特約記者
國土資源
浙江省國土資源廳直屬機關黨委
為深入推進“兩學一做”學習教育,引導廣大黨員干部以反面典型為戒,警鐘長鳴,時刻繃緊反腐倡廉這根弦,常修從政之德、常懷律己之心、常思貪欲之害,真正做到嚴以律己、防微杜漸,7月25日下午,浙江省國土資源廳黨組副書記、副廳長、巡視員馬奇率廳機關全體公務員和直屬事業單位領導班子成員110人赴省喬司監獄接受反面典型和廉政警示教育,廳領導張金根、張國斌、夏曉鴻、方文軍、朱先高、潘俊國等全程參加學習教育。
期間,全體同志參觀了喬司監獄廉政教育基地的警示案例、高墻懺悔、自警自省和監區實時視頻監控區,聽取了監獄方面關于喬司監獄基本情況和服刑人員管理情況的介紹,觀看了兩名服刑人員的懺悔錄和“一日為囚”的微電影。通過參觀學習,大家紛紛表示,這種“零距離”的廉政警示教育,猶如一次深刻的心靈洗禮,在今后的國土資源管理工作中一定要牢記黨章黨規,把紀律和規矩挺在前面,進一步增強黨性觀念和廉潔從政意識,堅定理想信念,踐行“三嚴三實”要求,事事時時處處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律,守住紀律底線,不觸法律紅線,筑牢拒腐防線,堅持在行動上防微杜漸,爭做“四講四有”合格共產黨員。
省司法廳、省監獄管理局、省喬司監獄有關領導陪同參觀學習。
浙江省國土資源廳土地利用規劃處
近日,全省村土地利用規劃編制試點工作座談會在嘉善召開。會議回顧總結了全省第二批村土地利用規劃編制試點工作取得的成效,聽取了全省第二批19個村土地利用規劃編制試點工作成果匯報,研討了村土地利用規劃編制的方法、內容、技術和成果形式等內容,并對全面完成全省第二批村土地利用規劃編制試點任務明確了要求。省國土資源廳規劃處、省地調院、省土地勘測規劃院、省土地整理中心、省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及相關縣(市、區)國土資源局及試點規劃編制單位等80余人參加了座談會。
會議認為,全省第二批村土地利用規劃編制試點工作取得了預期成效,各地對編制技術問題初步達成了共識,基本形成了村規劃編制的方法和技術路線,試點成果基本達到了探索村土地利用規劃編制的目的。
會議要求,一是各地國土資源部門要切實履行好試點工作主體責任。村土地利用規劃編制試點工作是一項系統性、綜合性工程,政策性、技術性很強,縣級國土資源部門要主動聯系、積極協商,確保試點村規劃“開展一個、完成一個”,盡快形成試點工作成果。二是各編制單位要切實擔當起試點規劃編制責任。編制單位要集中精力抓好試點規劃編制進度、編制質量,結合會議要求,對己形成的初步成果及時修改完善;尚未啟動編制工作的,要對試點規劃編制方案及時進行修改完善,確保試點規劃順利開展。三是國土資源部門、編制單位要圍繞試點要求,協同完成試點任務。按照年內全面完成全省第二批村土地利用規劃編制試點任務的總體要求,各試點村的規劃方案須按程序經村聽證會、專家論證會、鄉鎮政府和縣國土資源局審查通過后,將規劃編制主要成果(規劃文本、規劃說明、規劃數據庫)上報省廳規劃院進行技術審查,審查通過后,再報縣級人民政府批準公布實施。試點任務能否按時完成將作為各市局年度綜合工作中規劃管理情況的考評依據之一。
本刊特約記者

在地質隊里有兩句“打油詩”被人熟知---“上山背饅頭,下山背石頭”“遠看像逃難的,近看像要飯的,仔細一看卻是搞地質的?!甭爜砗孟裼心敲葱┛浯笳{侃,但卻真實地反映了野外地質工作的艱苦程度。
15年來,歷經一萬兩千多公里,可以說,陳小友幾乎用自己的雙腳丈量了浙江的每一處山水。
2003年,慶元地區1∶5萬區域地質礦產調查項目啟動,項目工作區位于素有“浙江的西藏”之稱的浙南山區,交通不便,山高林密,人煙稀少,許多年輕人聽到“慶元項目”,心里多少都有負擔,作為新兵,陳小友沒有絲毫猶豫地接過了沖在第一線的任務。
在慶元的三年多時間里,他和隊友們涉險無數。在慶元西南部幾十平方公里的無人區內,他們住過廢棄的工棚、住過山頭的寺廟,白天翻山越嶺,采集樣本,晚上又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整理野薄、繪制地質圖。
“因搶救車禍病人,蕭山中心血庫AB型血告急!懇望同血型的朋友速去血庫獻血救人?!?002年9月17日下午4時40分,蕭山22萬名中國移動手機用戶幾乎在同一時刻收到了這樣一條求助短信。
很多人聞訊都趕到血庫獻血,陳小友也是其中之一。
那一年,22歲的陳小友從成都理工大學畢業,到浙江參加工作不到一年時間,剛到浙江,人生地不熟的他,用一次獻血,結下了和浙江的熱血情緣。
這件事他未向任何人提起過,可能連他自己都記不起這件發生在十多年前的事,我也是偶爾在一篇新聞報道中讀到了他的名字。
15年來,從那一次獻血開始,他就將自己最熱忱的一片心獻給了浙江,也留在了他最愛的地質調查崗位上。
工作區東部荷地鎮一帶的填圖工作尤為驚險。一天,陳小友帶領隊員由南向北翻越海拔1500米的大頭山,傍晚走到了大頭山北坡的陡崖處,為繞開崖壁,他們從旁邊山溝順溪而下,涉過瀑布險灘,眼看就要擺脫困境,不料卻進入了兩側均是絕壁的險境!無奈之下,原路返回,等穿出密林已近凌晨,此時,陳小友和隊友們已是渾身傷痕,盡管如此,大家仍是一臉興奮,因為就在這一天他們在大山頭地區發現了大約1.3億年前大規模巖漿噴發活動的典型記錄!
15年來,這樣的場景在陳小友的生活中幾乎就是常態。野外工作中,不僅要克服惡劣的自然環境,還要躲開毒蛇、野獸、鐵夾、陷阱等各種意外。15年來,因為艱苦危險的工作環境,陸續有同事調離崗位,甚至跳槽轉行,而陳小友卻始終堅守在一線。
從2011年開始,陳小友開始肩負起更重的擔子——負責項目主持工作。說是主持工作,但所有的野外工作,他幾乎都堅持沖在第一線,帶領80、90后這些年輕隊員。每次出野外,他的無畏和拼勁讓很多年輕隊員嘆服。
在年輕隊員眼里,就像“小友”這個名字一樣,幽默親切的陳小友可謂亦師亦友,為了鼓勵年輕隊員,枯燥艱苦的野外環境中,他永遠是最能吃苦也是最樂觀的那一個,身為項目負責人的他甚至常常一人替隊員們背著幾十斤重的石頭樣品下山。
正是他的擔當和樂觀,在無形中默默地鼓勵著年輕人堅守在自己的崗位上。
因為熱愛,所以從不言苦。野外工作在很多人看來是艱苦更是危險,但在陳小友眼里卻是充滿了魅力。
帶著目的出野外、跑路線,論證自己的推測和設想。失敗時的不斷探索,成功時油然而生的強烈成就感,在他心中是“無可比擬”的快樂。
陳小友的虛心和好學也是我們院里最出名的一個。為了提高業務能力,工作中他經常虛心向老一輩地質工作者請教,結合工作實際,不斷總結經驗,奠定了扎實的地質工作基本功,也積累了大量地質礦產知識。
2007年,通過自學,陳小友成為省內率先掌握數字填圖新技術的人員之一,在他的帶領和輔導下,這套新方法很快在全院多個項目組得以推廣,極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他還很樂于助人,工作中,不管自己有多忙,只要其他項目出現了困難,義不容辭出現的也一定是陳小友。在他擔任沐塵——遂昌礦調項目負責期間,盡管任務復雜繁重,他扔擠出時間支援安吉杭垓項目組開展地質剖面測量和填圖工作,他還利用自己所有的休息時間來幫助衢州市幅區域地質調查、江紹科研等多個項目完成報告編寫。
15年來,陳小友已先后參與完成了區域地質、礦產地質調查項目7個,主持完成了礦產地質調查項目2個,完成了6個礦區的資源儲量核查工作。2012年,他主持完成的《浙江沐塵——遂昌地區礦產遠景調查項目》獲得浙江省地質調查院地質資料質量展評三等獎。2007年、2011年、2012年,因工作表現突出,他連續被評為浙江省地質調查院先進生產工作者。
家庭與工作,如何平衡是很多人生活和工作中最在意的,但在陳小友的15年工作經歷中,家庭和工作之間似乎只有一個詞——犧牲。
2005年10月,陳小友妻子即將臨盆,而因為他所在的慶元項目正值野外工作的黃金時期,為了工作,兒子出生時,他沒能陪伴在妻子身邊,也沒能看到自己的孩子出生。
2010年,一場交通事故讓他失去了親哥哥,自己也身受重傷,腿部粉碎性骨折。痛失長子的母親極度悲傷,一度患上了精神分裂癥,而陳小友卻因為工作忙,擠不出時間回去照顧母親。此后,腿傷恢復不到一年,他又立即投入到更加艱苦的野外一線工作中去了。
2014年,父親病重需要手術,因為主持工作的項目正在忙著驗收,他又一次錯過了陪伴家人的機會……
15年來,多少個假期和周末,因為一心撲在工作上,為按時完成生產任務,陳小友放棄了陪伴兒子成長、陪伴妻子操持家務的機會,放棄了大部分與家人團聚的美好時光。
十五個春去冬來,平凡的工作中,陳小友用一個普通地質工作者的堅守展現了一種不平凡的氣質、充滿魅力的人格和崇高的職業道德,也無聲地踐行了地質“三光榮”精神,這種氣質值得我們驕傲,更值得我們推崇與學習。
本刊特約記者
呂新前,1957年生,算來已有59歲了,如今他仍在地質找礦一線戰斗著。無論在哪個崗位上,他都愛崗敬業,秉著“獻身地質事業為榮”的堅定理想信念,踏踏實實做好本職工作。
1977年4月,呂新前從農村來到地質隊參加工作,在浙中、浙西南山區開始他的地質生涯。從最初的一名普通基層技術員,一步一個腳印成長為單位的技術骨干、技術領導。眾所周知,野外地質工作流動分散,工作和生活條件十分艱苦,多少個日夜風餐露宿、跋山涉水,他都任勞任怨,默默奉獻著自己的青春,把個人理想、目標、追求落實到地質找礦事業之中。這一路走來,至今已有39個年頭。
因工作需要,8年前呂新前被調到浙江省地勘投資發展有限公司,任總工程師一職。在這里,起初地質工作基礎十分薄弱,只有三、四個剛從學校出來的毛頭小伙子,呂新前帶上他們走上了找礦之路。人手少,經驗缺,從立項到實施,再到提交報告,無論室內、野外,都要呂新前直接上陣,而他卻從不怨天尤人,默默地做著這一切。地質工作的特點決定了領導尤其是技術領導決不能夠呆在室內“遙控指揮”,他不辭辛勞,長年在杭州、紹興、開化、上虞等項目所在地奔波。由于工作繁忙,很少有休息日,也沒有請年休假,每年出差在外的時間超過50%。2011年,單位安排他作為先進集體的代表參加療休養,臨到出發前夕,開化外際底礦區有重要事情需要他前去處理,他二話不說,主動放棄了療休養機會,立刻趕到礦區投入了工作。
隨著時間的推移,呂新前到了該退居二線的年齡了,但單位里實在無人接替,組織上找呂新前談話,要求延時2年再退,呂新前愉快地答應了。兩年很快過去,投資公司地質找礦任務繁重,上級再次希望他繼續留任主持找礦工作,帶好年輕人,呂新前表態說:“組織怎么安排我就怎么干,在位一天,我就干好一天。”如今,呂新前依然忙碌在公司本部與各個礦區之間。
每一個地質工作者都以“找礦立功”為目標,這是地質工作者的光榮。呂新前始終把多找礦、找好礦、找大礦作為自己的人生奮斗目標。
一分耕耘一分收獲,呂新前碩果累累。他曾任浙江省遂昌湖山螢石礦田勘查技術負責人,探明一大型螢石礦床,獲部找礦三等獎;在浙江省慶元等稀土礦勘查項目中擔任技術負責人,且在省內首次探明一中型稀土礦;在浙江省遂昌冶嶺頭金礦區聯合勘查總指揮,探明一中型金礦床、中型鉛鋅礦床,獲部找礦三等獎。在擔任浙江省西南地區銅鉛鋅金銀礦產資源評價項目負責人的時候,提交礦產勘查基地5處。在省內率先完成地區級和縣級地質災害規劃和礦山治理規劃工作,主編了礦山生態環境工程技術指南,為全省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和礦山治理提供了經驗。同時擔任國家礦產勘查基金江紹斷裂找礦項目總工和省資源潛力評價項目子項目組長,項目正實施之中。目前兼任開化勘查統一指揮部副總指揮,在此期間,已探明一中型銀多金屬礦和一大型螢石礦。
30多年來,呂新前先后主持編寫大中型地質報告9份,在各類期刊上發表論文13篇。其中浙西南變質基底鉛鋅礦床地質特征論文獲得2005年浙江省科技三等獎。1988年被浙江省地質學會評為青年先進地質工作者。2011年被浙江省國土廳評為浙江省找礦工作先進個人。2012年被評為浙江省地質勘查局勞模和優秀共產黨員。然而在榮譽面前,他總是淡淡一笑而過,不爭名不爭利,一心只想踏實地搞好地質,謙虛謹慎地做好自己的工作。
“師徒制”是地勘行業傳統的“傳幫帶”手段,在地勘投資公司,我們總是能聽到“師傅”長,“師傅”短的,這“師傅”指的就是呂新前。而呂新前就是帶著這一大幫徒弟,在地質找礦道路上不斷實踐、探索。
2012年,公司著手開展浙江省上虞橫塘銅鉬礦普查項目工作。在呂新前的帶領下,年輕的技術員們思考積極,思路活躍,針對原有礦區存在的問題,調整思路,改進工藝,取得了顯著勘查成果。在原勘查區范圍內,發現銅礦體品位明顯提高了0.1-0.15%左右;礦床厚度和規模增大并發現了新的礦體。

在浙江省開化縣外際底礦區銀多金屬礦普查時,呂新前指導徒弟們對礦區部分地段進行了1∶2千地形地質圖修測,重新劃分了礦區地層巖性、地質構造格局和礦體,較好地解決了礦體的連接問題,為礦區南西段資源量評價奠定了基礎。目前礦區已基本完成南西段的詳查施工,控制礦床規模銀大于300噸,已達中型規模。在浙江省開化縣村頭鎮黃山多金屬礦區普查項目實施過程中,他針對礦區有隱伏螢石礦存在的跡象,指導礦區青年技術人員及時調整主攻方向,精心布置找礦工作,終于找到了一大型螢石礦,獲得找礦重大突破。在他的指導培養下,公司的年輕人成長較快,呂新前總是一方面教大家知識、方法,一方面鼓勵大家展示出各自真實的實力,投資公司從只能勉強參與地質技術比武到多支隊伍積極參加,從重在參與到取得較好成績。更難能可貴的是,在技術比武之后,呂新前又一次帶著年輕的徒弟們去了一次比賽現場,重新把考題講解了一遍,詳細分析大家的錯誤點,達到鍛煉學習的目的。在這一活動中讓投資公司的許多年輕技術員得到了鍛煉提高。
這些年輕的徒弟們如今不僅技術過硬,而且作風過硬,一些骨干嶄露頭角,已茁壯成長為公司的中層領導,如劉林鋒為第一地質勘查院副院長兼工管部副主任、章國慶為第二地質勘查院副院長兼總工辦副主任、朱胡金為第三地質勘查院副院長。還有王相、呂凌云、黎學標成為各個礦區的技術負責人。面對眼下的成績,他們由衷地稱呂新前為“師傅”,而極少稱其職務,叫起來格外的親熱。他就是這樣一個用自己辛勤的汗水、過硬的專業技術和豐富的實踐經驗,恪盡職守,默默地為地質找礦事業奉獻著自己歲月的人。在他身上,我們看到的不是一個人,而是代表了老一輩地質工作者對地質工作的態度和精神。
本刊特約記者

找礦礦是、地找質大隊礦的、根找本富,礦找是好地質人的畢生追求,而浙北地區是許多專家都認可的貧礦地區,要取得找礦突破存在很大的難度。但有一群人抱著不服輸的信念,活躍在這塊貧瘠的土地上,他們穿山越嶺、默默耕耘,不斷用行動創造著新的歷史——探明并開發了浙北地區首座金礦床,結束了浙北地區不產金的歷史;提交安吉良朋牛頭山等多處大中型膨潤土礦,為地方經濟建設提供資源支持;2012年,他們提交了價值數十億元的大、中型礦床各一個;2014年,一處超百萬噸的大型螢石礦床又一次被探明……
在這個群體中,有一位年輕的80后小伙子,他個頭高大,儼然東北大漢,卻性格靦腆,笑容憨厚,但他慣于思考,勤于工作,常年扎根在地質一線,他叫鄭曉偉——浙江省第九地質大隊、浙江省核工業二六二大隊一名地質工作者,也是浙江省地質找礦工作先進個人、浙江省湖州市五一勞動獎章的獲得者。
11年來,鄭曉偉同志長期扎根在找礦一線,獨立承擔或主持了多個礦區的地質勘查項目,提交了一批金、鉛鋅、方解石、黃鐵礦、螢石礦等礦產地,經概略地質經濟評價,創造潛在經濟價值80億元。其中,由他擔任技術負責的浙江安吉縣鄣吳鎮民樂螢石礦區普查項目共探明螢石礦物量174萬噸,屬近年來浙北地區較為罕見的品位較富、形態簡單的大型優質螢石產地。由他擔任項目負責人的浙江富陽市春建鄉咸康銀鉛鋅多金屬礦詳查項目提交中型多金屬礦產地一處,獲得2012年浙江省找礦成果二等獎。
2012年6月起,鄭曉偉同志擔任隊屬單位“浙北地質礦產調查院”總工程師。角色的轉變,意味著責任的轉變、工作方法的轉變。除了要繼續管理好自己承擔的幾個具體項目,他還要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整個院的技術指導和團隊建設上來。地調院近兩年技術人員以新進大學生為主,欠缺野外實踐經驗、技術水平有限,為了使他們盡快成長,鄭曉偉經常深入項目組織開展學習交流活動,了解項目工作進展,解決技術難題。他毫無保留地將自己的經驗傳授給年輕同志,在工作中言傳身教,在生活中細致引導。在他的積極培養和帶領下,院年輕技術人員的技術水平有了明顯提高,一批技術骨干茁壯成長,不少人走上項目負責崗位。其中沈親親同志憑借較強的綜合能力成為重點項目負責人。2014年初,他帶領團隊在安吉縣報福鎮蒲蘆塢,僅用短短半年時間,施工3個鉆孔,投入616.2米鉆探工作量,即鎖定為超百萬噸大型螢石礦。后經過大量的工作,螢石礦資源量礦物量已達260萬噸,現資源儲量仍在進一步擴大。蒲蘆塢項目實現找礦突破,不僅為浙江省螢石保有量提供了堅實保障,同時還填補了浙北地區交代蝕變型螢石礦的找礦空白,在地質找礦系統傳為美談。為此,鄭曉偉同志先后獲得“浙江省地質找礦工作先進個人”“湖州市職業技能帶頭人”“湖州市五一勞動獎章”等多項榮譽。
近年來,大隊地質找礦項目主要分布在湖州市安吉、德清縣一帶。安吉是全國“美麗鄉村”發源地,這里山高林密,風景優美,但卻是地質人的地獄——崇山峻嶺、溝壑阡陌、漫山灌木、雜草叢生,是毒蛇野獸的天堂。高山大川卻又是尋寶福地,作為地質隊員的他為了收集第一手資料,經常深入到無人的荒山野嶺,遇見山高路陡,他就手腳并用,一步一步往上爬;腳下沒有路,他就揮刀開路,辟出一條條小道。在一次下山回駐地途中,遇見一個小坎,他像往常一樣往下跳,大概是因為山勢太陡,也可能是因為長時間工作過于疲勞,他的一只腳崴了,腳踝迅速腫大,被同伴攙扶回項目部后,他只是用藥品簡單處理了一下,又忍著疼痛開始室內資料整理工作。過了沒幾天,腳疼稍有緩解,他又惦記著山上的情況,一步一步挪向大山……還有一次,在野外工作時,鄭曉偉不知被什么蟲咬了,一大塊皮膚長滿紅包,起初他沒有在意,但因工作時汗水侵蝕,傷口很快發炎、皮膚潰爛,疼癢難忍,但他只是給自己簡單搽點藥膏,依然堅持工作。鄭曉偉還自嘲說,搞地質的人一定要皮厚,練就百毒不侵的本領。
為了節約成本、方便工作,地質隊員一般都是租住在靠近項目的農民家里。設施簡陋,沒有空調、熱水器,幾個人擠住一間,一張桌子一條板凳,既是宿舍又是辦公室。白天野外作業,晚上在燈光下整理資料,夏天經常是汗水沾濕圖紙,冬天冷得手腳長滿凍瘡;在農民家里搭伙,吃的最多的就是咸菜,有時候上山的路遠,背點饅頭和水就上山去了,有時候一兩個月都吃不上一餐正常的中飯。但是在他眼里,這所有的困難都是對自己意志的磨礪。
幾年來,他披星戴月、戰嚴寒斗酷暑,步行山路上萬里,爬過大山成百上千,摔過跟頭無數,手上布滿傷痕,腳上磨滿血泡。當年那個初出茅廬的毛頭小子,早已蛻變為成熟穩重的青年,成長為一位獨當一面的地質工程師。曾有獵頭公司欲以優厚的待遇高薪聘請,但他依然選擇了堅守。他說:既然選擇了搞地質,就不在乎它的艱辛和清貧,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理想信念,每當我看到項目見礦的時候,就覺得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所有的艱辛都化作了美好的回憶。
有人說,地質隊員是城里人,但他們很少呆在城里;說他們是農村人,卻是城里來的。地質隊員沒有固定的工作場所,沒有固定的工作時間,沒有節假日,常年堅守在野外一線。對于為人子、為人夫、為人父的鄭曉偉來說,工作的艱辛和環境的艱苦都不是問題,最難以放下的是對父母的愧疚、對妻兒的牽掛。自從2004年工作以來,他就離開了家鄉,遠離了父母,一直難得有時間回家探望雙親,遇見父母身體不適、自己不能盡孝時,只能在遙遠的江南為父母默默祈禱,虧欠父母太多;雖然身在安吉,離湖州很近,但與妻子廝守的日子屈指可數,往往要兩三個月才見上一面。結婚的時候,由于項目工期緊,他在婚禮的第二天就匆匆趕往了礦區,沒有陪妻子度過一天蜜月,虧欠妻子太多;兒子出生以后,他幾乎沒有照料過孩子,妻子也要上班,他們只能早早地把兒子送到幼兒園。孩子生病時,他沒有時間回家照顧,虧欠兒子太多……他把這許許多多的愧疚、對家人所有的思念和牽掛全都寫在心里,手機里存滿了家人的照片,每當思念他們的時候,就拿出來看看,打打電話、報報平安。他說很慶幸家人和妻子的理解與支持。每次從野外回家,見到妻子莞爾一笑,聽到兒子叫聲“爸爸”,他的心里總是暖暖的,感覺特別幸福……鄭曉偉同志外表文靜,不善言辭,沒有華麗的表白,但卻是一個特別能吃苦、特別能忍耐、特別能戰斗、特別能奉獻的人。他用自己的實際行動默默踐行著“以獻身地質事業為榮、以艱苦奮斗為榮、以找礦立功為榮”的精神,用自己的青春和汗水書寫了一項又一項找礦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