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帥
貝多芬抒情歌曲《五月之歌》藝術特征探析
●胡帥
路德維希·馮·貝多芬在1795-1796年間,為歌德的詩《五月之歌》譜曲,創作了同名抒情歌曲《五月之歌》,此曲是二部曲式結構,符合古典曲式結構的結構特征,在旋律上多以級進為主,調性上開始于bE大調,并在bE大調上平穩進行,鋼琴伴奏上多以柱式和弦為主,旋律與歌詞配合密切,表達了對自然和愛情的贊美之情。
貝多芬;抒情歌曲;五月之歌;曲式結構;創作特征
路德維?!ゑT·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1827)是創作德國藝術歌曲的先驅作曲家,畢生作有鋼琴伴奏或樂隊伴奏的獨唱歌曲、詠嘆調和合唱歌曲將近一百首。貝多芬創作的歌曲《五月之歌》,是他專門為歌德的詩譜寫的抒情歌曲。在同一時期貝多芬在為奧地利作曲家烏姆勞夫的歌唱劇《美麗的女鞋匠》中的兩首詠嘆調重新作曲的時候,就將《五月之歌》的曲調運用到第一首詠嘆調《啊,這樣的生活》中。主要通過對《五月之歌》的整體曲式結構、旋律創作特征和伴奏創作特征幾個方面,對其藝術特征進行簡析。
(一)歌德的詩《五月之歌》
歌德在1770年10月偕友人同去塞森海姆村訪問鄉村牧師布里翁時,愛上了他的次女弗里德里凱。1771年5月,歌德和弗里德里凱一同在塞森海姆村道上散步時感到春光明媚,詩興大發,于是便寫了這首充滿贊美自然和愛情之意的詩《五月之歌》。歌德的抒情詩分九節,每節四行,貝多芬在1795—1796年間,把它譜寫成一首包含三節歌的分節歌,每節歌是一個二部曲式,包含原詩的三節歌詞。其歌詞如下:
大自然多么明凈美妙!陽光普照中,草地含笑!每一棵樹上花開似錦,樹叢里傳來鳥鳴嚶嚶。每一個人都心花怒放:大地呀太陽,幸福歡暢!
愛情呀愛情,美如黃金。又像山頂上一片朝云!祝福你,空氣清新的原野,花香撲鼻的廣闊世界。姑娘呀姑娘,我真愛你,你秋波一轉充滿愛意!
像云雀喜歡在空中歌唱,像朝花喜歡國色天香,我愛你愛得熱血沸騰,是你給我勇氣、歡樂和青春,為我高唱新歌舞翩躚。愿你永遠愛我,幸福無邊,愿你永遠愛我,幸福無邊,愿你永遠愛我,幸福無邊!
該詩作于歌德同心儀女子散步之時,充滿了對自然和愛情的贊美,將對愛情和未來的憧憬融入到春景之中,前兩段歌詞通過“花開”“鳥鳴”“朝云”“原野”等美景描寫春色的美好,最后一段則是直接表達對姑娘的愛慕之情,最后“愿你永遠愛我,幸福無邊”,重復了三遍,強調了對未來幸福生活的一種渴望之情。
(二)貝多芬的抒情歌曲《五月之歌》
貝多芬曾多次為歌德的詩譜曲,例如他的《土撥鼠》,就是為歌德的詩《普倫德斯魏倫節場》中一首幽默風趣的詩譜曲的,還有他的作品編號為83號的三首抒情歌曲《悲中有喜》《思戀》和《彩繪的花帶》也都是根據歌德的詩譜曲而來。
在1795-1796年間,貝多芬為歌德的詩《五月之歌》譜曲,創作了同名抒情歌曲《五月之歌》。1805年時與其他七首歌曲一起在維也納結集出版,編為作品第52號,《五月之歌》是其中的第四首。蘇夏在《歌曲寫作讀本》中提到過:“歌曲是音樂與文學的結構體……作曲者自己去找喜愛的歌詞,通過它把自己的激情表達出來?!雹偬K夏:《歌曲寫作讀本》,北京: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2006年版,第1頁。貝多芬正是用自己對歌德詩的理解和感受,通過自己的創作手法,將情感表達出來。他用"Allegro"的速度表達一種歡快、愉悅的心情,詞曲之間多用一字對一個四分音符和一字對兩個八分音符兩種方法,用緊蹙的音符表達在欣賞自然美景和面對自己愛慕之人時內心的激動之情。
貝多芬《五月之歌》整體曲式結構為復二部曲式,前兩部分為重復的關系,第三部分與前兩段略有不同,由ABB'結構變為ABC結構,從屬結構(即引子、間奏和尾聲部分)穿插在基本結構中間,一種出現了4次,其整體曲式結構圖示如下:

貝多芬《五月之歌》整體曲式結構圖示
此曲歌詞共分為三個段落,自然旋律也可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與第二部分無論是旋律、伴奏還是調性均呈重復的關系,且結構方整,每個樂段可分為兩個樂句,且每個樂句4小節,調性上開始于bE大調,在A段結束的時候轉向bB大調,之后在B段開始的時候又轉回bE大調,第二部分也是如此;第三部分是一個由三個樂段組成的多段并列曲式結構,其中C段由3個樂句構成,其三句雖然旋律不同,但同一句歌詞重復三次,強調了樂曲的結構,并增強了情緒上的表達。
每一首歌曲的藝術表現力都能從作曲家的創作的旋律中表現出來,如果說歌詞是表達音樂情緒的直接手段,那旋律線條的起伏與伴奏織體的配合就是渲染氣氛的間接手段,歌詞與旋律在同一首歌曲中各有作用,又相互依存,融為一體,共同為塑造鮮明的音樂形象服務。下文將通過旋律的創作和鋼琴伴奏織體的創作兩個方面,淺析貝多芬《五月之歌》的藝術特征。
(一)旋律的創作特點
樂曲的第一部分從第15小節進入,一直到38小節才結束。這一部分具有呈示性的特點,音樂情緒較為穩定,描繪了春日大自然的美好,音域主要集中在中音區,在小字一組的e到小字二組的e這一個八度中級進進行,它由三個樂段構成,第一個樂段開始于主調bE大調,兩個樂句分別停在主調的半終止上,和bB大調的全終止上;其后B段和B1兩段也是如此,上下兩句分別停留在主調的半終止和全終止上。旋律上從弱拍上開始,多以級進為主,旋律平穩進行,旋律的級進加上始終在大調式上進行往往表現出樂曲情緒上的安逸與平靜,這與歌詞描述的情緒相同。
譜例1《五月之歌》15-22小節第一部分A樂段旋律

第二樂段雖然旋律上仍以級進為主,調性上在bE大調上平穩進行,開始于bE大調,c句結束在bE大調的半終止上,d句結束在bE大調的全終止上,并整體重復一次。
譜例2《五月之歌》23-30小節第一部分B樂段旋律

第二部分與第一部分無論在旋律、和聲還是伴奏上都基本相似,但由于歌詞上表現的情緒更加歡快,因此渲染的氣氛更加的積極向上。樂曲的第三部分與前兩部分最大的不同之處在于第三個樂段,由4+4+4結構的三個樂句構成,旋律上三個樂句雖然各不相同,但歌詞卻是同一句,強調了一種愿望,就是歌詞中所描述的“愿你永遠愛我,幸福無邊”,也是全曲的高潮之處。調性上始終在bE大調上平穩進行,每個樂句都結束在主調的主和弦上,似乎又在強調和鞏固樂曲的結束。
譜例3《五月之歌》109-120小節第三部分C樂段旋律

(二)鋼琴伴奏的特點
1.從屬結構鋼琴伴奏的創作特點
引子部分共14小節,歌曲開始從主調bE大調的四級和弦開始,右手旋律從弱拍開始,材料上與基本部分A段旋律相同,從一開始就預示著主題旋律的出現,起著奠定全曲基調和氣氛的作用。而左手伴奏織體從第2小節強拍開始,采用分解和弦的織體形態,與右手旋律形成同時級進下行旋律,直到第9小節,右手歌曲旋律消失,完全采用與左手伴奏織體一對一的連續的八分音符的進行。
譜例4《五月之歌》1-4小節引子部分

整曲間奏可以分為兩個,在第一部分與第二部分之間和第二部分與第三部分之間各有一個13小節的間奏,這兩個間奏都開始于bE大調的屬和弦,通過右手2個十六分音符和左手分解和弦相結合的形式進行,平穩的結束在bE大調的主和弦。
譜例5《五月之歌》39-51小節間奏部分

尾聲部分只有短短的5小節,在整部作品即將結束的時候,和聲上以連續兩次D-T的進行,結束在bE大調的主和弦上。
譜例6《五月之歌》121-125小節尾聲部分

2.基本結構鋼琴伴奏的創作特點
從鋼琴伴奏織體來看,貝多芬在作品的前兩部分以及第三部分的前半段均采用重疊型伴奏,即伴奏中的旋律聲部自始至終伴隨歌曲旋律,伴奏音型上采用的音型與從屬部分不同,多采用柱式和弦的形式增加樂曲的力度與厚度。
譜例7《五月之歌》第一部分15-18小節

直到第三部分的C樂段,伴奏織體才出現了變化,不再與旋律重復進行,而是用和弦來塑造伴奏織體本身的性格,加強情緒的表達。到了17小節,間奏部分的伴奏織體重新出現,也預示著整首樂曲即將結束。也正因如此的改變,才使得我們并沒有感到樂曲的單調和乏味,原因在于高音旋律的變化以及歌詞的變化甚至還有和弦的變換和和聲流動使它們相得益彰,互相補充。從整體和弦材料使用上來看,作曲家主要使用的是平時常見的傳統和弦,且大多結束于主調bE大調的屬和弦和主和弦上,但簡單的和弦卻表達了不簡單的歌曲韻味。
貝多芬的《五月之歌》是貝多芬創作早期的作品,此時他的作品還充滿了希望和對未來的幻想,正如同歌德的詩中所描述的一樣,對未來生活的憧憬充分的表現在整個作品中。綜上所述,通過對貝多芬《五月之歌》的整體曲式結構為復二部曲式結構,且第一部分整體重復一次,但歌詞發生改變,整曲的高潮出現在第三部分,不僅旋律發生較大的改變,就連伴奏織體與歌詞也與前面大不相同,更加完美的表達出詩中歌德的情感,以此分析其整首作品的藝術特征。
[1]錢仁康.貝多芬藝術歌曲精選[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3.
[2]于潤洋.西方音樂通史[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4.
[3]錢亦平,鄒彥.音樂作品分析[M].上海: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11.
胡帥,煙臺南山學院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