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璜
摘 要 我們通常說的環境教育,主要是指以非環境專業學生為對象的環境普及教育。國外的環境教育在課堂教學以及課外活動都已經形成了一套比較完整的系統。我國的環境教育開展得比較晚,環境教育體系發展還不夠完善,其中一個方面就主要體現在教學方法單一。傳統的環境教育方法還是以灌輸式教育、被動接受為主,這種方法已經很難適應當代人類社會與環境的和諧發展以及學生的個性化發展需要。高校學生幾乎都是住校的,也就是說學生的學習和生活都是在學校里完成,這就給了我們進行非課堂教學模式的環境教育提供了一個有利條件。本文我們就以這兩個方面中的垃圾分類及處理為例建立環境教育的非課堂教學模式,讓環境教育真正融入學生的生活。
關鍵詞 環境教育 環保技能 非課堂教學 垃圾分類
因為人類所面臨的環境問題越來越嚴峻,所以在我國當代教育中的環境教育在理論上越來越重要。但是,因為其無益于提高考試成績幫助升學、教育成效又需要比較長的時間才能看到,所以在應試教育的體系里很多學?;蚣议L都認為環境教育是一門可有可無的學科。縱觀世界各發達國家,這樣一門素質教育課已經形成了比較完整的教育體系,并且教育成效也已顯現并發揮作用,這樣的現狀值得我們深思及加快步伐趕超。我們現在通常說的環境教育,主要是指以非環境專業學生為對象的環境普及教育,而這樣的環境教育不再是單純的知識認知,應更強調的是情感的認同。
1 國外環境教育現狀分析
國外的環境教育,尤其是課堂教學的環境教育已經形成了一套比較完整的系統。我們知道,日本的環境教育體系是比較成熟的,在日本環境教育的目標主要包括了三個方面:一是讓學生關注環境問題,能夠準確的認識和理解人與人以及人與周圍環境之間的關系;二是讓學生形成環保意識,在自己的生活中踐行環保,樹立對周圍環境負責任的行為態度;三是提高學生對環境問題的解決能力,掌握環境保護的技能。為了實現這三個主要目標,日本在各年齡階段的教育中開展環境教育時進行了系統的分工: 初級階段是親近、熱愛自然教育,目的在于讓學生認識自然,并知道人與自然的關系,教育對象主要是幼兒園及小學低年級學生; 中級階段是了解自然教育,目的在于讓學生了解自然規律,教育對象是小學高年級和初中生;高級階段是保護自然教育,目的在于掌握保護自然的技能,理解保護自然的意義,教育對象是高中生。
國外很多發達國家的環境教育在注重課堂教育的同時,也已經越來越注重多種教育形式的相互滲透與融合。比如英國早就建立了360多個環境教育基地,通過戶外學習、實踐來培養學生的環境意識和技能。在基地里學生在進行勞動實踐的同時還可以收集資料、調查研究,完成實踐報告。這樣的一個過程不僅提高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更增長了他們的環境知識,改變了他們的環境態度,還進一步提高了他們解決環境問題的技能。除了建立環境教育基地,很多國外的學校還充分利用各種課外、校外活動的機會,組織學生廣泛開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環境教育活動,如圍繞與環境有關的社會熱點問題舉辦講座、召開演講會,或根據環境現狀進行舞臺劇的編排等,通過開展這些形式多樣的實踐活動來培養學生熱愛環境的情感和技能。另外,許多發達國家還廣泛地采用現代化的手段來進行環境教育,通過營造各種在教室和書本上不可能展示的生態情景,來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增強環境教育的效果。
2 國內環境教育現狀分析
我國的環境教育開展得比較晚,相對于發達國家來說還處于起步階段。我們的高等教育至今還沒有形成一套完整的教學體系,教育的各階段沒有明確的具體分工,更未將提高學生的環境意識及環保技能作為一項重要的人才培養基礎工程來重視,使得環境教育的開展缺乏規范。根據統計,目前我國高校中僅有10 %左右的院校在非環境類專業中開設了環境保護課程,這就造成了我們很多的在校生和畢業生的環境意識較差、環保技能缺失的現狀。目前我國環境教育體系發展還不夠完善,其中一個方面就主要體現在教學方法單一,傳統的環境教育方法還是以灌輸式、被動接受為主,這種方法已經很難適應當前人類社會與環境的和諧發展以及學生的個性化發展需要。
3 高校環境教育非課堂教學模式的探索
目前我國的高校多采用學分制,課程主要分為必修課和選修課。而針對非環境專業的學生,環境教育類課程還沒有設定為必修課,如果設置為選修課那必定會有相當一部分學生還是無法接受環境教育。而且,由于國家對環境教育經費投入嚴重不足,對環境教育專業人才的培養重視程度不夠,使得具有專業的高素質環境教育人才缺乏。在我國大部分高校,從事環境教育的老師并非環境專業的畢業生,也從未接受過系統的環保知識和環保技能的培訓。面對這樣的一個現狀,我們開始思考能不能利用學生日常生活的各方面對學生進行有效的環境教育,這樣既不占用學生的上課時間,又能達到環境教育的效果,使學生能夠自覺樹立環境保護的意識,主動地參與到環境保護的活動中來。
高校教育的特點有別于我們的初中、高中,高校學生幾乎都是住校的,也就是說學生的學習和生活幾乎都是在學校里完成,這就給了我們進行非課堂教學模式的環境教育提供了一個有利條件。高校學生的日常主要是學習,但除此之外到食堂就餐、在寢室修整都是他們生活中的重要環節,可我們往往忽略了這樣的細節?,F在我們就以這兩個方面中的垃圾分類及處理為例建立環境教育的非課堂教學模式,讓環境教育真正融入學生的生活。
3.1 食堂的環境教育
食堂是面對高校學生的一個主要服務窗口,通常會聘請大量的工作人員來完成食堂的日常工作:摘菜—洗菜—做菜—清理垃圾。而食堂整個的流程當中產生的垃圾主要是廚余垃圾,針對大量的廚余垃圾目前我們主要采取的是收集、售賣的方式,這樣難免產生浪費和污染。
而現在我們可以換一個思路,大膽地讓學生參與到食堂的運作,不僅作為一個消費者,更是作為一名工作者。首先,我們給學生制定一個勞動學分,讓學生在課余自行安排時間到食堂進行力所能及的勞動,完成相應的勞動時間就可以獲得學分。當然這個勞動的主要目的并不是僅僅為了勞動,而更關鍵的是讓學生熟悉食堂的運作,知道每天食堂產生的垃圾量到底有多大,廚余垃圾可以怎么優化處理,在這一過程中潛移默化地讓他們樹立了節約環保的意識,培養了環保的技能。其次,針對廚余垃圾的優化處理我們可以在學校建立一個廚余垃圾堆肥系統,這樣可以減少廚余垃圾的排放。同樣的,這個過程一樣要求學生的參與,每天每餐進行食堂勞動的學生會要把今天的廚余垃圾放進堆肥系統。同時,將前幾天已經堆肥好的優質有機肥取出,這些肥料可以作為整個校園綠植的肥料,讓學生去施肥,如果肥料用不完,我們還可以安排一些售賣活動。既可以形成一種優良的校園文化,又可以讓學生得到環境教育及環保技能。
3.2 寢室的環境教育
高校學生在學校內的時間有很大一部分是在寢室度過,所以我們的環境教育也不能忽視這重要的一部分時間。我們有宿管員負責寢室管理工作,學校也請了專門的保潔人員維護寢室衛生,這樣一來,學校管理成本必然提高,而且管理效果不一定很理想?,F在我們可以嘗試將宿舍的保潔工作交給學生自己完成,如果把每棟宿舍樓作為一個獨立的社區,而每一個寢室就成為一個個獨立的家庭,每個家庭都要完成在家庭內部的垃圾分類以及分管區域的衛生。首先,我們在寢室設計垃圾分類區域,讓每個寢室的成員都參與垃圾分類,這樣的一個過程學生就可以學習垃圾分類知識,形成良好的垃圾分類習慣。其次,我們分類好的垃圾必須按照規定的時間放到寢室門口,比如:星期一可回收垃圾和廚余垃圾;星期二不可回收垃圾和廚余垃圾;星期三有毒垃圾和廚余垃圾,如此循環,然后由當天值日的學生統一回收到學校規定區域,沒有按規定時間丟棄的不予回收,各自寢室收回。當這些規定成為習慣以后,比起保護別人辛苦的成果,學生對自己的成果也會格外的珍惜,保護寢室衛生和進行垃圾分類的優良習慣也會繼續堅持。
其實在生活中的各個環節我們都可以找到環境教育的突破口、都能進行環境保護、都能完成節能減排,只是看我們有沒有這樣的意識和技能。我們現在對環境教育非課堂教學的思考還處于一個起步階段,還有很多的不足,但是我們相信,只要愿意去摸索、大膽去嘗試,總能找到一個適合我國教育特點、有特色的環境教育非課堂教學的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