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婷
摘 要 青年時期是一個人重要的發(fā)展時期,在這個時期,青年的自我意識日趨覺醒,自我實現需要也極大的發(fā)展。但是,由于社會環(huán)境的變革、家庭教育的缺失等因素使得當下的年輕人在自我實現中面臨著諸多困惑,影響了青年各方面自我價值的實現。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中的自我實現理論為研究當代青年自我實現的困境提供了理論和現實依據。
關鍵詞 自我實現 青年 困境
1 “自我實現”的概念發(fā)展以及馬斯洛“自我實現概念”
“自我實現”最初是一個哲學概念,源自于黑格爾主義倫理學。“自我”主要是指人類共有的主體精神方面的自我,“自我實現”是人類共同的主體精神在人所處的社會及其與人互動所形成的社會關系中表現出來的道德價值實現。后來,新黑格爾主義倫理學指出個體自我需要在社會自我中實現,個體自我包含社會自我。“自我實現”是超出個體自我的實在、伸向更遠的目的、實現更高價值的境界。所以,“自我實現”也叫做“實踐的自我實現”。
隨后,一位名為戈爾德斯坦的外科醫(yī)生把這一概念引入了生理學,并發(fā)展為一個心理學概念。“自我實現”一詞最先由精神分析學家榮格于1954年在心理學概念中使用。他認為“自我實現”指的是個體發(fā)展的最終目標。他認為,人處于一直進步的狀態(tài),想要從發(fā)展較為惡劣的階段進入一個相對而言更美好的階段。
1954年,在《動機與個性》一書中,馬斯洛首先提出了“需要層次”理論,把人的需要分為五個層次,分別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歸屬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的需求。他認為前四種需求是低層次需求,是滿足人們生存和生活的基本需要,它指的是人們因為缺乏而產生的需要,引起了人們對生存價值的追求。但是第五種需求自我實現需求屬于較高層次的需求,他是人們發(fā)展的需求,驅使人們發(fā)揮自身的創(chuàng)造力。
正如馬斯洛所言“一位作曲家必須作曲,一位畫家必須繪畫,一個詩人必須寫詩,否則他始終無法安靜。一個人能夠成為什么,他就必須需成為什么,他必須忠于自己的本性。這一需要我們就可以稱為自我實現需要。”①一方面,自我實現實現的是自己的潛能、天資等,他是人的生物學基礎上的本性。另一方面,他也說明了自我實現的特征指的就是竭盡所能,使自己趨于完美。這種人向著完美狀態(tài)奮斗的過程被馬斯洛稱為自我實現。
2 “自我實現”的實質
首先,自我實現是潛在的人性的一種實現過程。馬斯洛強調人的發(fā)展本性,自我實現歸根結底就是實現和發(fā)展人的本性。其次,自我實現同時也是理想人格逐步完善的過程。馬斯洛在自我實現的人的研究中,強調自我實現者的人格特征和精神面貌,也就是他們的心理特征。這就是馬斯洛所要構建的理想人格。所以,人的自我實現也就是理想人格的不斷完善。再次,自我實現不僅是人發(fā)展的根本動力,也是人發(fā)展的途徑和主要目標。人的一生都在追求自我實現,發(fā)揮潛能,使人格趨于完善。最后,自我實現是一個循序漸進、緩慢發(fā)展的過程。馬斯洛強調,一般人的自我實現和偉人的自我實現是有區(qū)別的。他認為,一般人的自我實現是一種健康型的自我實現,而偉人的自我實現是一種超越型的自我實現。這兩者之間有著一種辯證關系。當個人逐步達到健康型自我實現后,各方面人格都會有進一步的發(fā)展,為達到超越型自我實現提供了可能。所以,自我實現的過程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
3 當代青年自我實現的困境
3.1 馬斯洛自我實現理論在當代青年中的滲透
自我實現是闡述自我人生最好狀態(tài)的一個最為恰當的詞。對主體的肯定,對自我的張揚,成了多元社會里的一種追求,自我實現在不知不覺中滲透到了青年的內心,并加上了自己獨特的理解。在中國青年看來,自我實現的首要含義是人生目標的實現,人生理想的達成以及人生價值的最高體現,它主要講的就是一種行為方式、努力的方向、選擇的標準。部分青年認為,自我實現就是隨心所欲,不委屈自己、壓抑自己。這在一定程度上確實有悖于馬斯洛原本的自我實現理論。但它本身就是青年自我實現中一個不得不面對的困境——不懂得何為真正的自我實現,又談何自我實現?
3.2 青年自我實現的困境
3.2.1 關于工作方面自我實現的困境
這個社會對年輕人是特別矛盾的,一方面,年輕人是被追捧的一族,電視和雜志里光鮮亮麗的形象永遠是年輕漂亮的。另一方面,年輕人也動不動就是被臭罵的一個群體,八五后、九零后、非主流……這些標簽貼上的同時,隨之而來的還有冷酷的目光。
年輕人為什么會被輕視,我們可以從與上一代人的比較中得出答案。從上一代人的角度來看,上一輩人所經歷的童年是物質匱乏單一的,陪伴他們的是社會的巨大轉變,在各種嚴酷的形勢下,上一輩人還是克服了困難找到了生活的方向,現在,他們談論更多的是家庭和信仰。而當今新一代的年輕人,他們從出生的時候就擁有了較為優(yōu)越的家庭環(huán)境、教育環(huán)境、生活環(huán)境,但卻有很多的青年到了老一輩人們的年紀時還沒有達到上一輩人們所達到的“成就”,沒有成家,也沒有立業(yè),甚至成為“啃老族”,自尊心也受到了強烈的打擊。難道當代青年真的比上一代人差得多嗎?這里面的原因還是要仔細考究的。
簡單來說,上一輩人在思考他們要什么之前就已經開始行動了。正是因為物質條件緊張,教育條件有限,所以,生活也沒有太多選擇和困擾。成績拔尖兒的同學進入名牌大學,學的都是當時最熱和最有前途的專業(yè),最終成為醫(yī)生、經濟類工作者、教師、公務員等等。到了一定的年齡就準備結婚,這些通常是舊的社會價值觀給出的最為直接的答案,他們人生所面臨的就是角色的轉變,而不是選擇。他們需要滿足的就是最基本的需求,還沒有機會去想作為自我實現的需求。
而現在的年輕人所面臨的不僅僅是基本需求的滿足,更要面對內在心理層面的掙扎。現在這個時代,社會發(fā)展趨向于多元化,更多的機會和數不清的信息迎面而來,驅使年輕人去思考更適合自己的方向。在獲得更多自由的同時,卻又有更多的人迷失在充滿選擇的大海里。就業(yè)前景的黯淡,經濟問題的突出,對人生的茫然,使得年輕人在工作方面表現出沮喪、不安的情緒,對現狀不滿卻無力去改變,工作上自我實現也困難重重。
3.2.2 關于情感方面自我實現的困境
進入二十一世紀,年輕人的結婚年齡有一個較為顯著的變化,那就是結婚年齡普遍推遲。大多數年輕人從畢業(yè)后到結婚之前,不管是出于主觀因素還是客觀因素,大部分時間都是一個人過日子。還有的年輕人追求情感上的刺激,無論是朋友介紹的結婚對象還是宴會上認識的男女青年都要交往試試。總之,晚婚已經成了一種普遍現象,到了年齡結婚反而變得不正常。但是,探究一下原因真的是年輕人不想結婚嗎?
事實上,每個年輕人都渴望有真摯的感情,即使是年紀輕輕就仕途得意的年輕人也是想找到真愛的。結婚不像工作是可以規(guī)劃的,到了愛情的十字路口,能夠規(guī)劃的東西少得可憐。大多數年輕人都很痛苦的意識到“結婚”一詞的意義。而越是“晚婚”越是讓年輕人感到壓力巨大,但是很多人選擇了晚婚,這也是有原因的。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fā)展,中國走向了更加開放、更加多元化的世界。傳統(tǒng)文化也受到了很大的影響。傳統(tǒng)的家庭觀念在當今有了更為顯著的改變。上一輩人視婚姻至上,不會輕易離婚,或大多都是先結婚后戀愛。而到了這一代的年輕人,離婚潮頻現,或者還有“試婚”等現象。年輕人對婚姻至上的觀念產生了懷疑。所以,在情感上猶猶豫豫,找不到歸屬,更談不上結婚。這種情感上難以達到自我實現的困境也成了當代青年不可回避的問題。
3.2.3 關于理想自我與現實自我的差距引起的自我實現困境
“當代青年精力旺盛、不甘寂寞,富于幻想,并且正處在即將選擇社會角色又未擔任社會角色的轉折點上,自我實現需要強烈,同時又處在一個充滿矛盾的自我狀態(tài)之中,表現出心理脆弱的一面。他們的心理矛盾是以“理想自我”與“現實自我”的矛盾沖突為軸心的。”②
首先,當代青年的自我設計與社會需要相背離。現在的年輕人都習慣于用自我的價值認識社會,充滿了浪漫和幻想的色彩,他們想把自己的一生過得不平凡,干出一番大事業(yè),但又缺乏必要的認識和充分的思想準備,對一些事情看得過于簡單。在自我設計時往往受到世俗觀念的影響,只想著以個人愿望為重,不考慮祖國和社會的需要。自我意識相當膨脹,社會責任感缺乏,義務感萎縮,不少年輕人在面臨紛繁復雜的社會選擇時,表現出恐慌、逃避或延緩社會的情況。
其次,現在的年輕人過于關注自己的人生道路與對自己人生道路的規(guī)劃而忽視了自身的客觀條件。在進行自我理想設計時,大多從主觀愿望出發(fā),缺乏對自身的客觀認識。志大才疏、好高騖遠、主觀目標遠遠超過了自身能力。這種心理矛盾沖突在年輕群體中普遍存在。有些年輕人甚至還不能滿足自己基本的生活保障,但他們的理想自我不斷強化,卻缺少實干精神,這就使得這種理想的自我人生規(guī)劃在現實中得不到滿足,產生心理挫折和心理疾病。所以,理想自我難以實現的困境也是年輕人不容忽視的一個方面。
4 結語
當今社會紛繁復雜,年輕人正接受著前所未有的大變革和大挑戰(zhàn)。他們如何完善人格發(fā)揮潛力需要不斷探索。面對諸多方面的自我實現的困境,新時期的年輕人需要認真考慮并身體力行去改變這種困境。
注釋
① [美]亞伯拉罕·馬斯洛.動機與人格[M].北京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
② 郭利偉.當代大學生自我實現需要中的心理問題[J].邯鄲醫(yī)學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2.15(3):257-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