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祎晨
摘 要 采用內隱聯想測驗(IAT)以及人際信任量表(ITS),從內隱及外顯的兩個維度對人際信任進行探究,結果表明:(1)大學生存在內隱人際信任,內隱人際信任和外顯人際信任是兩個相對獨立的系統;(2)大學生的內隱人際信任存在城鄉差異,城鎮大學生的內隱人際信任水平較高。
關鍵詞 人際信任 內隱聯想測驗 城鄉差異
0 前言
大學階段是個體人際信任發展、形成的重要階段,大學生對人與社會的認識正處在轉變與適應的階段。近年的研究顯示,大學生的人際信任水平呈下降趨勢,信任危機已成為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①②③④
有采用“信任博弈”范式的研究發現,大學生較低的人際信任水平并非源于追求利益最大化,而是出于自我保護,對于首先發起信任瞻前顧后。一旦他人發出積極信息,他們會以感恩的心態回應。⑤這一結果令人思考,或許大學生的人際信任是多維的。
有研究者提出,當人際信任作為一種感情成分存在于中國人的人際關系中時,是比較內隱的,并不是人們日常掛在嘴邊的。⑥關于人際信任的定義有兩類,一類認為人際信任是對他人言語承諾的可靠性的一種主觀預期或判斷;⑦另一類認為人際信任是一種人性態度,⑧是個體預期一般人是否有誠意、是否相信別人,以及交往雙方是否會利用對方的信念,即一種僅與個人特征有關、構成個人特質的信念。本文將第一類定義為外顯人際信任;第二類則為內隱人際信任,以聯結為理論基礎的內隱聯想測驗能夠應用于內隱人際信任的測量。
1 方法
1.1 人際信任的內隱聯想測驗
內隱聯想測驗(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IAT)是格林沃爾德(Greenwald)等人于1998年提出的一種內隱社會認知的研究方法,采用計算機化的辨別分類任務,以反應時為指標,通過對概念詞和屬性詞之間的自動化聯系的評估來對個體的內隱態度等進行間接測量。⑨
1.1.1 選詞
平衡性別與年級,隨機選取50名福建某大學的學生填寫選詞問卷,剔除無效問卷后共得到47份數據。選詞問卷共3個子問卷,為抵消順序效應,第一個子問卷與第二個子問卷的順序隨機出現。
第一個子問卷是人性的哲學修訂量表,由萊茨曼(Wrights -man)根據人際信任的定義而編制。量表分為2個傾向,分別是值得信任(T值)和憤世嫉俗(C值),各10道題,采用6點計分,從-3分到+3分分別為完全不同意、部分不同意、略微不同意、略微同意、部分同意和完全同意,不設0分的選項。
第二個子問卷是為了選取內隱聯想測驗中的10個屬性詞而設計的,詞語的來源是萊茨曼編制的人性的哲學量表(Philosophies of Human Nature,PHN)。量表由6個有關人際信任分量表組成,分為正性項目和負性項目。從“值得信任”、“利他主義”、“人性的復雜性”、“人性變異性”分量表中概括出7個積極詞和7個消極詞,被試根據對“除了自己之外的大多數人”的評價進行5點評分,從-2分至2分表示非常不符合至非常符合。⑩
將7個積極詞的分數與人性量表T值進行相關性檢驗,將7個消極詞的分數與C值進行相關性檢驗,再分別將相關性最高的5個詞分數相加,與C值和T值進行相關性檢驗,結果顯示,所選的5個積極詞(獨當一面、坦蕩、真誠、樂于助人、表里如一)與人性的哲學修訂量表的T值顯著相關,5個消極詞(狡猾、自私自利、盲目、善變、道貌岸然)與人性的哲學修訂量表的C值顯著相關,這10個詞能夠代表該量表的概念,可以作為屬性詞,編寫進內隱人際信任的測驗程序。
第三個子問卷是為了選取內隱聯想測驗的5個概念詞而設計的。經典IAT測量在概念詞的選擇上一般使用“自我類”的概念詞和“他人類”的概念詞,這樣的概念詞具有社會比較特征,可能會受到社會贊許因素的干擾,可能包含內隱自尊的成分,因此本研究對程序中的概念詞作出改進。豘參照近年來關于人際信任的研究,初步選擇12種大學生最信任的人編制成評價問卷,采用5點計分,1到5分表示非常不信任到非常信任,結果得出大學生最信任的5種人為軍人、教師、農民、科學家和警察,選取這5個詞編寫進內隱聯想測驗,作為“自我類”的概念詞,在程序中的分類為“詞語”。“他人類”的概念詞由字頻較高、不帶有明顯情感色彩的、筆畫數適中的字隨機組合,匹配“自我類”概念詞的字數,形成5個無意義詞匯,分別為“夠憶、馳念、態青材、夸隔、時龐”,在程序中的分類為“非詞”。
1.1.2 編寫程序
使用inquisit軟件,按照格林沃爾德等人設計的7個標準步驟IAT標準程序編寫。豙豛程序要求被試按照屏幕左、右上方的分類提示,對在屏幕中央逐個呈現的“詞語”或“非詞”進行歸類,分別按“D”(左)和“K”(右)鍵進行反應。為抵消順序效應,被試隨機接受程序1或程序2的測驗。
程序1的步驟如表1所示(程序2與程序1大致相同,只是相容任務在前,即步驟“234”與“567”互換)。
1.2 外顯人際信任量表
參照前人研究外顯態度的方法,使用自陳量表法測量被試的外顯人際信任。人際信任量表(ITS)由羅特爾編制,共25個項目,采用5級評分法,l分表示完全同意、5分表示完全不同意,被試得分越高表示信任程度越高。量表的內部一致性信度為0.79,通過國內外大量研究的應用,該量表被證實有較好的信、效度。豜
1.3 被試
隨機選取68名廣東與福建高校的學生(均熟練操作電腦、未參與過內隱聯想測驗,視力或矯正視力正常),進行人際信任的內隱聯想測驗的個別施測,控制環境噪音、光線,調整顯示屏,使得被試的雙眼與顯示屏的距離保持在50cm。進行內隱人際信任測驗后,被試填寫人際信任量表,量表當場收回。剔除4份存在缺失的數據后,得到64份被試數據。
1.4 數據統計
IAT數據采用格林沃爾德等人的處理方法:(1)反應時低于300ms的按300ms計,高于3000ms的按3000ms計;(2)反應不正確的數據不納入分析,刪去聯合測試1和2中的前兩次試驗數據;(3)剔除錯誤率超過20%的被試數據;(4)將第4步和第7步兩個聯合測試(不相容組與相容組)的自然對數之差作為內隱人際信任的指標,差越大表示內隱人際信任越低。使用spssl9.0軟件對上述數據進行統計分析。
2 結果
2.1 相容任務和不相容任務的配對樣本t檢驗
表2 IAT相容任務與不相容任務的配對樣本t檢驗
由表2可知,相容任務的反應時與不相容任務的反應時的差異顯著(t = -15.719,P =.000<.001),IAT效應顯著,內隱人際信任存在。
2.2 內隱人際信任與外顯人際信任的配對樣本t檢驗
表3 內隱人際信任與外顯人際信任的配對樣本t檢驗
由表3可知,內隱人際信任與外顯人際信任的差異顯著(t =-60.276,P =.000<.001),表明內隱人際信任與外顯人際信任是兩個相對獨立的評價系統。
2.3 內隱、外顯人際信任的生源地差異
表4 城鄉大學生的內隱、外顯人際信任的t檢驗
由表4可知,內隱人際信任的生源地差異顯著(t = 2.636,P =.011<.05)。內隱人際信任指標越低,表示內隱人際信任程度越高。因此,生源地為城鎮的大學生的內隱人際信任水平較高。另外,大學生的外顯人際信任不存在城鄉差異。
3 討論
3.1 大學生存在內隱人際信任
研究結果表明大學生存在內隱人際信任,內隱、外顯人際信任是兩個相對獨立的系統。這一結果從實證上說明,中國大學生的人際信任是多維的,人際信任作為一種比較內隱的感情成分時與外在的表達有所不同,內隱認知的研究方法適合于研究人際信任這個隱含了心理、文化、社會、制度等多個層面含義的復雜心理現象。未來的研究可以進一步擴大樣本,探究中國文化背景下其他群體的內隱人際信任特點。
3.2 大學生的內隱人際信任存在城鄉差異
研究結果顯示,大學生的內隱人際信任存在顯著的城鄉差異,而外顯人際信任不存在城鄉差異,生源地為城鎮的大學生的內隱人際信任水平較高。國內有針對孤兒內隱人際信任的研究沒有發現人口學差異,由于生源地一致,人口學差異方面的結果與本研究一致。豝
這樣的生源地差異可能是因為,人際信任的形成受到社會文化環境、早年經歷等因素的影響,城鎮大學生的教育條件較佳,從學齡前階段便普遍能夠在學校創設的單純環境中成長,感受到更多的是安全、公正;而生源地為農村的大學生相較之下生活條件較差,在城鎮求學的過程中,較易產生自卑感,產生難以融入集體的感受,傾向于以消極的態度處理人際關系,而這種態度在中國背景下是比較內隱的。這一結果讓我們能夠更好地理解農村大學生的人際交往行為,他們努力融入,但內在的安全感和人際信任不足,應對方式往往較為消極。
注釋
① 辛自強,周正.大學生人際信任變遷的橫斷歷史研究[J].心理科學進展,2012.20(3):344-353.
② 樂國安,韓振華.信任的心理學研究與展望[J].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35(2):1-5.
③ 龔文進,陸綺君,黃時華.青少年人際信任的構成及其發展特點[J].中國學校衛生,2015.36(10):1496-1499.
④ 許興,陳永強.“90 后”大學生人際信任狀況及原因分析[J].心理研究,2009.2(6):78-83.
⑤ 韋慧民,龍立榮.組織中人際初始信任研究述評[J].心理科學進展,2008.16(2):328-334.
⑥ 楊中芳,彭泗清.中國人人際信任的概念化:一個人際關系的觀點[J].社會學研究,1999.2:1-21.
⑦⑨Rotter J B. A new scale for the measurement of interpersonal trust 1[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1967, 35(4):651-65.
⑧ Wrightsman, L. S. (1974). Assumptions about human nature: A social-psychological analysis. Monterey, CA: Brooks/cole.cognition: The 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98, 74:1464-1480.
⑩豜汪向東,王希林,馬弘,等.心理衛生評定量表手冊(增訂版)[M].北京:中國心理衛生出版社,1999:82-83,168-182.
杜建政,李明.內隱動機測量的新方法[J].心理科學進展,2007.15(3):458-463.
Greenwald, A.G.,McGhee, D. E., & Schwarz,J.L.K. Measuring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implicit.
蔡華儉.Greenwald提出的內隱聯想測驗介紹[J].心理科學進展,2003.11(3):339-344.
賀愛彥.孤兒人際信任的內隱特性及干預研究[D].沈陽師范大學,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