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思林
[摘 要]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廣大干部要深化對發展規律的認識,提高領導發展的能力和水平。這就要求廣大干部要打開發展空間,轉變發展方式,凝聚發展動力,切實提高領導發展的執行力和領導力。
[關鍵詞]發展能力;執行力;領導力
[DOI]10.13939/j.cnki.zgsc.2016.38.112
各級黨委必須按照十八屆五中全會精神,深化對發展規律的認識,提高領導發展的能力和水平,切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更好推動經濟社會和諧的發展。
我們黨要帶領全國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就必須適應和引領新常態,就必須創新領導經濟發展的理念,打開空間,明確發展的新方向,轉變發展的方式,凝聚發展的新動力,構建發展的新機制,提高領導發展的執行力與領導力。
1 展開空間,明確發展新方向
領導重在決策,決策重在選擇,選擇方向和目標,選擇路徑和方式。選擇的重點是創新思維和戰略思維,思維的空間,選擇的空間,發展的空間。從改革之初的經濟建設為中心發展到今天的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生態建設五位一體的建設,發展的空間越來越開闊,發展的方向越來越明確。
更讓我們印象深刻的是“十三五”規劃建議真正打開了發展空間,明確了發展方向。由過去的科學發展拓展到今天的創新發展、協調發展、綠色發展、開放發展和共享發展等五大發展理念。習近平總書記治國理政的宏圖是“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依次推開,與之相適應,“五個建設”與“五個發展”齊頭并進。
“十三五”規劃建議給五個發展都注入了新的豐富內涵。如創新發展,“十三五”規劃建議特別強調拓展發展新空間,包括拓寬區域發展空間,產業發展空間,基礎設施建設發展空間。尤其值得指出的是,拓展藍色經濟空間,堅持陸海統籌,壯大海洋經濟,科學開發海洋資源,保護海洋生態環境,維護我國海洋權益,建設海洋強國。這是歷次五年規劃中從沒有過的新思路和新理念。協同推動人民富裕、國家富強、中國美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和發展方向越來越清晰,越來越明確,鼓舞人心,催人奮進。
2 更新觀念,運用發展新方式
“十二五”期間我國取得顯著成就,但發展方式較為粗放,發展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十分突出,部分行業產能過剩嚴重,企業效率下滑,重大安全事故頻發。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老辦法不管用,新辦法不會用,硬辦法不管用,軟辦法不會用,這種現象會在較長時間存在。因此,落實“十三五”規劃建議必須切實更新觀念,轉變領導方式,轉變發展方式。
“十三五”期間,我們國家在從傳統管理轉到現代治理方面邁出堅實的步伐,傳統的管理控制,行政方式轉變為現代治理協商引導,法治方式。運用發展新方式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一是因勢引導;二是提供服務;三是善于協商;四是法治方式。
一是基層領導不是靠強權強力,而是重在順應和引導。堯舜時期,黃河流域洪水經常泛濫,危及百姓生活和生命安全。唯有治理的方法和藝術方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現代治理有兩個突出的特點,一是因勢順理,順應自然和社會發展之規律,順應事物的發展;二是引導疏導,引導思想和方向,疏導情緒和心理。
二是基層領導提供服務。服務型政府的建設不僅僅是提供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更重要的是,政府為社會、為群眾提供服務是一種現代治理的領導方式。這種領導方式要求政府和領導干部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要雙管齊下,發揮好政府和市場兩方面的作用,要把企業和基層推向經濟發展的前臺,讓企業和基層去建功立業,實現“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同時,要把引導與服務結合起來。
三是基層領導善于協商。傳統管理強調“快”,決策要快,執行要快,發展更要快。實踐證明,這種方式的效率雖然高,但效果并不好,群眾并不滿意。協商治理強調群眾參與和專家咨詢,通過協商健全合法性審查、風險評估等決策程序,必然帶來決策的質量上去了,執行的效果上去了,群眾的滿意度上去了。
四是基層領導法治方式。傳統管理方式習慣通過政策推動進行治理,政策推動的最大特點是變動性大,社會民眾對政府行為缺乏可預期性,就容易出現忽冷忽熱、忽高忽低的情況。法治引領重在依法治理,法治的最大特點是穩定性強,社會民眾對政府行為有穩定的可預期性,政府贏得了信譽,民眾對政府有了信任,許多難題就能迎刃而解。
3 基層領導善于激勵,凝聚發展新動力
提高基層領導發展的能力關鍵需要凝聚發展的新動力。發展動力不僅指發揮好消費的基礎作用,投資的關鍵作用和出口的促進作用,更主要的是指動員人民群眾團結奮斗,充分發揚民主,貫徹黨的群眾路線,提高宣傳和組織能力,加強經濟、社會發展重大問題和涉及群眾利益問題的協商,依法保障人民各項權益,激發各族人民建設祖國的主人翁意識。
領導干部要及時進行評價,給予反饋。如果群眾的行為符合發展的方向和決策目標,就應及時給予鼓勵獎勵,強化肯定;如果群眾的行為錯了,不符合發展的方向和決策目標,就應給予引導指導。就很容易強化廣大群眾的正確行為,持久地激發廣大群眾的創造力,全體人民共同邁入全面小康社會,這光明的前景,發展的目標就能實實在在地激勵人民奮斗,匯聚廣大群眾的力量。
4 關鍵落實提升發展新領導力
要確保“十三五”規劃建議的目標任務落到實處,就需要領導干部有堅決的執行力。提升執行力必須按照習近平總書記的要求,增強進取意識、責任意識和機遇意識。執行力事實上與領導力成正比。一個領導干部對上要有堅決的執行力,對下要有超強的領導力。領導干部提升發展的領導力,一是提高決策能力,發揮專家智庫的作用,發揮群眾參與的作用。二是提高影響力,更多地發揮協商民主和激勵引導的作用。影響力由強制性影響力和非強制性影響力構成。強制性影響力與職權相關,是外在的,有限的,帶來的只是服從。非強制性影響力與個人的作風相關,是內在的,無限的,贏得的是發自內心的認同。黨的領導不是抽象而是具體的。廣大領導干部要自覺踐行“三嚴三實”,喚醒黨章意識,加強作風建設,增強改革創新意識,勇于擔當,積極作為,積極發揮模范帶頭作用,提升執行力和領導力。
領導力不是指職位和權力,而是領導干部對下屬群眾施加的一種積極的、定向的影響力。傳統管理重在權力運用,而適應與引領新常態需要的新領導力則是權力、能力、魅力和魄力的有機組合,對領導干部的要求更嚴,標準更高。
一要嚴以用權。二要提升能力。三要彰顯魅力。如果說有權力可以強制別人干,有能力可以帶動別人干,有魅力則可以感召別人一起干,團結大家共同干,這更接近領導活動的本質。能夠影響別人最重要的就是領導干部的魅力,而能力是魅力的一個來源。新領導力強調領導干部在權力和能力之外,要尋求更多能夠影響廣大群眾的因素,比如領導作風就與領導魅力如影隨形,無論是領導干部內在的道德品質還是外在的談吐形象都可以為領導干部提升魅力,從而贏得廣大群眾心悅誠服的擁護和認同。四要展現魄力。領導干部既要引導大家前進,更要帶領大家干在實處,走在前列。前進的道路不會一帆風順,“十三五”期間的攻堅肯定會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難和挑戰。這也就意味著領導干部必然要面對更大的不確定性,處理更大的不確定性,這就更需要領導干部迎難而上,勇于擔當,展現魄力。領導魄力是勇于擔當敢為天下先的進取意識,是先天下之憂而憂的憂患意識,是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責任意識,是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堅韌不拔的意志。有魄力的領導干部就是要按照習近平總書記的要求——“平常時候看得出來,關鍵時刻站得出來,危機關頭豁得出來”。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說,魄力和擔當是區分習近平總書記所說的怎樣是好干部的重要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