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麗紅
摘 要:在英語教學中,教師經(jīng)常將教學重點放在了語言形式和結構的學習上,而忽視了英語和漢語語言在文化上的差異,學生因文化差異而導致的語用失誤現(xiàn)象愈加突出,不利于他們英語語言能力的有效提升,這已經(jīng)成為影響英語教學效果的一個重要因素。該文從語言和文化的關系入手,分析并闡述漢英語言在文化上所存在的差異,并對其給英語教學所帶來的影響和問題成因進行探討,最終提出了旨在培養(yǎng)學生跨文化下意識和能力的一些具體英語教學策略,進而減少語用失誤,提高他們的英語綜合運用能力。
關鍵詞:漢語 文化差異 英語教學 影響 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6)06(c)-0143-02
在當下的中國,通過長期英語語言教育培養(yǎng)出來的學生,大多仍然是考試中的強者,語言實際運用中的弱者。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有必要讓學生明白英漢語言間存在的文化差異,讓他們繼承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同時,也熟知英語語言國家和民族所特有的文化特征,才能不斷提高學生的英語水平和語言綜合運用能力。該 文正是基于上述考慮,對英漢兩種語言的文化差異和應當選擇怎樣的英語教學策略進行簡要探討,希望對提高英語教學效果起到一定參考和借鑒作用。
1 語言與文化的關系
語言是人類特有的交際工具,是一個人思維意識的直接表現(xiàn)形式。語言同時又存在民族性和地域性的特點,由于生活環(huán)境、意識形態(tài)、社會發(fā)展程度、風俗習慣、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差異性存在,語言具有鮮明的民族性特征,這也是世界上現(xiàn)存近萬種語言的原因所在。一種語言的產(chǎn)生和發(fā)展,與使用該種語言群體的文化屬性密切相關。可以說,一個民族的語言史與這個民族的文化史是并肩而行的。因此,在語言學研究中,解析語言和文化的關系是近年來相關學者關注的重點。對英語教學而言,單純地傳授語言知識而忽視語言中所蘊含的文化因素,是不可能培養(yǎng)出真正具備英語語言綜合運用能力的外交人才的。
2 漢語與英語在語言上的文化差異
2.1 句法語篇
不同文化背景下人們的思維方式存在很大的差異,不同民族對客觀世界和主觀認識的不同,也充分體現(xiàn)在了它們的語言使用上。就漢語所代表的東方思維和英語所代表的西方思維而言,漢英兩種語言在句法和語篇上差別顯著。中國人的思維方式是以直覺和感性為主導的螺旋型思維,因此,漢語在句法和語篇的表達上,呈現(xiàn)的是一種“迂回式”的思維方式,對一件事情的論證,大多從背景敘述開始,并圍繞這一話題開展論證,最終給出自己的觀點和看法;而英語所代表的西方人的思維是直線型的,他們在語言使用上更樂意開門見山的直奔主題,因此,英語在句法和語篇上以層層推演和逐項分列的方式展開,遵循的是一個從整體到局部,從概括到舉例的原則。在句法和語篇上的漢語“后中心”和英語“前中心”,是兩種語言在文化差異上的直接體現(xiàn)。
2.2 詞匯語義
詞匯作為語言的基本單位,基于不同國家和民族在文化上的差異,相同詞匯在語義表達上可能存在不同,甚至出現(xiàn)感情色彩完全相反的現(xiàn)象。漢語和英語中有很多詞匯,它們指向同一事物,但其表達的實質和內(nèi)涵卻存在一定的差異。因此,在英語教學中,由于文化差異的存在,教師不僅要讓學生了解一個英文詞匯的字面意義,更應當讓他們該詞匯在英語文化中的實質內(nèi)涵,避免語用失誤的產(chǎn)生。
2.3 語用差異
在英漢兩種語言中,同樣一句話因為文化差異的存在,可能具有不同的語用功能和語用效果。如果不了解對方語言的語用規(guī)則,僅僅從自身母語文化角度出發(fā),在母語中是客氣和關懷的話語,很肯能在對方語言中是不禮貌的,容易因語用失誤而導致跨文化交際雙方產(chǎn)生誤解。例如:在西方國家見面時稱贊女性美麗是一種禮儀和紳士風度,但在中國這會被認為是一種輕浮和不尊重的話語;而對不起這句話在中國是一句客套話,但在西方人看來卻是承擔責任的意思。因此,在語言習得中,必須了解這種語用上的差異,避免語用失誤的產(chǎn)生。
3 漢英語言文化差異對英語教學的影響
正因為語言和文化的關系如此密切,因此,在英語教學中,必須將文化背景知識融入到語言知識的傳授中。但在應試教育思維的影響下,當前我國英語教師更側重于將詞匯、語法、句式等語言方面的理論知識作為教學的重點,在教學中很少涉及英語語言地區(qū)文化因素的灌輸和滲透,導致學生理論強而實踐弱,真正具備英語綜合應用能力的人很少。英漢語言在文化上差異的存在,在語音、詞匯和語句等英語教學環(huán)節(jié),都會對學生產(chǎn)生一定的影響和困擾。
4 跨語言文化差異下的英語教學策略
4.1 重視語言文化和英語教學的關系
文化因素對英語教學影響深遠,如果不了解英語語言國家的文化,是不可能真正學到這門語言的。在英語教學中,教師一方面要認識到句法和詞法等系統(tǒng)性語言文化知識的重要性,同時更不能忽視英語所具備的特定文化,這一超結構性語言文化知識在教學中的作用。教師應對英語文化和英語技能之間的關系有清晰認識,在教學中重視對文化因素的把握和處理,在語言教學中系統(tǒng)有機的融入文化知識教育,培養(yǎng)學生對漢英兩種不同文化的高度敏感性和適應性,在具有漢語思維意識的同時,了解和熟知英語思維方式的特點和特征,樹立起跨文化交流的思維意識。
4.2 英語教學和文化教育的有機融合
英語教學和文化教育的有機融合,能夠加深學生對英語語言的了解程度,在學習語法和句式等英語系統(tǒng)性知識時,由于文化教育的介入而不再顯得枯燥和乏味。語言教學和文化教學融合,必須遵循整體性、系統(tǒng)性和漸進性的原則,針對不同年齡和不同學習階段的英語學習者,應當讓他們由淺入深、由易到難了解英語語言中的文化內(nèi)涵。例如:對英語初學者,一開始就向他們灌輸亞語言或超語言層面所蘊含的文化現(xiàn)象,顯然是不符合他們的理解能力以及教學客觀規(guī)律的。教師應當根據(jù)不同教學環(huán)節(jié)和教學內(nèi)容,恰當?shù)那度胛幕R的教育,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了解所學英語知識中的文化現(xiàn)象,進而更加容易轉換到英語的思維和認知模式中去。
4.3 避免漢語母語文化的負遷移作用
母語文化遷移現(xiàn)象,是阻礙外語學習者學習效果的一個重要干擾因素,在行為主義心理學看來,在目的語的習得中,學習者會不自覺用母語的文化和思維意識來套用在目的語的學習中。這種文化遷移嚴重阻礙了新知識的學習,甚至會出現(xiàn)“石化”現(xiàn)象,導致學習者的外語水平停滯不前。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盡量規(guī)避和化解語言學習中的文化沖突現(xiàn)象,讓學生了解漢語文化和英語文化的差異所在,消除學生在英語學習中的文化困惑,讓他們在消化理解西方文化的同時,更加豐富和認同自身的母語文化,從而提高學生跨文化下的語言交際能力,實現(xiàn)既定的英語教學目標。
5 結語
綜上所述,語言和文化的關系密切,語言作為文化的載體,語言學習的根本目的是為了實現(xiàn)跨文化下的溝通與交際。當前我國英語教學中,教師更加偏重于對詞匯、語音、語法等語言形式和結構方面知識的傳授,而忽視了目標語文化的灌輸和滲透。而語言作為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果不了解所學語言國家和民族文化上特殊的方式和準則,那么學生是無法真正掌握和使用這門語言的。因此,在語言學習的過程中,必須將語言知識學習和語言文化學習有機融合在一起,才能使學生不僅熟知目的語的語言形式和功能,同時更具備跨文化下語言交流的能力。
參考文獻
[1] 劉薇.淺談語言與文化的關系[J].楚雄師范學院學報,2006(4):40-42,47.
[2] 薛勤.論英漢語言文化差異與大學英語教學[D].南京師范大學,2005.
[3] 崔冬梅.漢英語言文化差異及其對英語教學的啟示[J].教學與管理,2009(27):93-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