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淑燕
【摘 要】本次觀察研究中,采用軼事記錄法對小班建構區(qū)中兒童活動情況進行觀察記錄,按照觀察時間、觀察地點、觀察人數、記錄人、觀察實錄幾方面進行記錄,而后對該事件進行觀察評價。通過對所得信息進行分析,發(fā)現(xiàn)小班兒童具有較高的建構興趣,不同兒童在建構活動中建構能力存在較大差別,并且溝通協(xié)商能力對兒童建構活動的開展有較大影響。進而提出鼓勵兒童通過合作進行建構活動、培養(yǎng)兒童對特殊的或數量較少的建構材料的分享意識、提高兒童通過運用禮貌語言進行溝通協(xié)商的能力的指導策略。
【關鍵詞】軼事記錄法;建構區(qū)活動;觀察記錄
在實際教育工作中,觀察是了解兒童學習與發(fā)展狀況、了解兒童發(fā)展個體差異性、理解兒童學習方式及特點、清楚兒童學習品質的一種重要方法。通過觀察,幼兒教師可以了解兒童在游戲或活動中的表現(xiàn),發(fā)現(xiàn)存在的問題,可以獲得關于兒童學習與發(fā)展狀況的多方面信息,而后做出分析,制定指導策略。在本次研究中,采用軼事記錄法對小班兒童在區(qū)域活動中的建構區(qū)活動進行觀察記錄,以及發(fā)現(xiàn)小班兒童在建構活動中存在的問題,通過分析所得觀察信息,制定相應的指導策略。
一、概念界定
1. 軼事記錄法
軼事記錄法是幼兒教師對兒童在園一日生活中出現(xiàn)的值得關注的行為表現(xiàn)進行觀察記錄的常用方法之一。幼兒教師在使用軼事記錄法進行觀察記錄時,要注意觀察的主角是兒童,要圍繞兒童的行為表現(xiàn)進行重點記錄,并且,要客觀、準確、具體地進行記錄,切勿帶有主觀個人因素。
2. 建構區(qū)活動
建構區(qū)是幼兒園區(qū)域活動中的一個分區(qū)。兒童在建構區(qū)活動中可以獨自或合作進行建構,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需要、建構水平、想象水平來選擇材料,因此建構活動也屬于一種藝術創(chuàng)作活動,建構區(qū)也是兒童喜歡的活動區(qū)之一。
二、研究方法
本次觀察研究中,采用軼事記錄法對小班建構區(qū)活動中兒童活動情況進行觀察記錄,幼兒教師在班上開展區(qū)域活動時,對建構區(qū)中值得注意、有價值的事件進行觀察記錄。
三、小班建構區(qū)觀察記錄
1. 觀察記錄1
觀察班級:小班
觀察地點:班級建構區(qū)
觀察人數:1人
觀察實錄:
瑩瑩(化名)和小陳(化名)為了得到圓柱形的積木而討論起來,瑩瑩說:“把圓形的積木給我,我的車站需要那個,沒有它,我的車站就建不起來了。”小陳說:“我也需要,不能給你。”瑩瑩在小陳身旁蹲下來,說:“請你給我一點吧,我把方形的給你吧。”小陳搖搖頭,然后瑩瑩離開小陳,轉身走到小瑜(化名)旁邊看了看,看到小瑜也有圓柱形的積木,瑩瑩在小瑜身旁蹲下來,說:“××瑜(小瑜全名),我要建一個大大的小豬汽車站,我們一起做好嗎?”,小瑜看了看瑩瑩,說:“可以。”接著,瑩瑩和小瑜一起把小瑜正在使用的積木搬到自己建的汽車站旁邊,兩人動作很快地拼了兩層高的積木。瑩瑩看了看,說:“我們要拿點彎彎的積木拼座橋才行。”小瑜一聽,馬上搬來幾塊彎彎的積木,遞給瑩瑩。
瑩瑩拿起彎彎的積木,直接放在兩層高的積木旁邊,看了看,說:“××瑜,這樣橋太矮了,我們要把它拼高點。”小瑜馬上找來四塊長方體積木給瑩瑩,瑩瑩用兩塊長方體積木墊高彎彎的積木,她們說:“橋夠高了!”然后,她們一起去搬了好幾塊不同形狀的積木,瑩瑩說:“我們一起拼吧,你拼這邊,我們要拼長一點。”于是她們就分頭拼搭。小瑜拼得歪歪扭扭,瑩瑩看到了,說:“××瑜,不是這樣的,你看看我的吧。”小瑜看著瑩瑩用圓柱形的積木接著橋的那邊拼過去,然后又用長方體的積木繼續(xù)拼。接著,小瑜拿起積木在兩層高的積木上拼起來,一直到她們把搬過來的積木拼完。
觀察評價:
瑩瑩在本次建構區(qū)活動中表現(xiàn)得很主動,在語言表達和與人溝通交流方面很有條理。
瑩瑩在與小瑜一起的整個建構過程中,起主導作用。
瑩瑩在小瑜搭建不好時,積極為小瑜提供示范,給予參考幫助,可見瑩瑩建構能力比小瑜強。
2. 觀察記錄2
觀察班級:小班
觀察地點:班級建構區(qū)
觀察人數:1人
觀察實錄:
區(qū)域活動一開展,軒軒(化名)跑著去拿進區(qū)卡,插放在建構區(qū)上。
軒軒熟練地拿起幾塊積木放在區(qū)角的一邊,然后又去拿,這樣來來回回不停地把積木搬到一邊去,一筐積木都快要拿光了,但他還沒有建構出作品。我問:“你搬那么多積木要來干嘛呢?你是不是想要來和其他小朋友一起搭東西呢?你想搭什么?”他說:“我就想自己一個人搭房子。”
過了一會兒,他看到旁邊的小林(化名)和小羅(化名)合作拼了一個游樂場,馬上跑過去問:“你們這是什么?”小林說:“我們搭的是游樂場啊,等一下我們把大老虎、還有很多小動物放進去。”小羅說:“你要一起玩嗎?”軒軒看了看,搖搖頭走開了。他來到自己搬出來的積木旁邊站著,然后拿起積木一塊一塊地壘高,接著又把積木全部推倒,又重新一塊一塊地壘高,然后又推倒,這樣反復了好幾次。這時,小羅走到軒軒身后,想拿一些動物,軒軒不給,小羅對我說:“江老師,××軒(軒軒全名)不給我們那些動物,他自己又不玩,也不給我們。”軒軒看了看我,我說:“給他們一些吧,你也可以一起玩的。”然后軒軒來到小林他們旁邊,突然蹲下,推到了小林和小羅建好的游樂場,小羅馬上哭了,小林手里拿著積木,作勢要打軒軒,我立刻制止小林的行為,同時語言教育軒軒,但話還沒說完,軒軒就大哭起來。軒軒哭完后,我把他叫到身旁,他一到我身旁就看著我說:“江老師,我剛才不應該把同伴搭的東西推倒的。”我反問:“那應該怎么做呢?”接著,軒軒主動去給小林和小羅道歉,并且和他們一起搭了動物園。
觀察評價:
軒軒的建構能力處于偏下水平,而且只是停留在一個初步的建構想法上,其建構能力不足以支撐他在實際中建構心中的作品形象。
軒軒雖然建構能力不足,但他的建構熱情、創(chuàng)作欲望是很大的,在建構活動中狀態(tài)較為積極。
軒軒的情緒較為敏感,自我控制能力也比較差,物品占有欲較強,分享意識較弱。
四、分析
1. 建構能力
由以上兩個觀察記錄可知,即使是小班兒童,在建構能力上也存在較大的差別。從瑩瑩的表現(xiàn)可知,瑩瑩屬于建構能力較強的兒童,能夠在平面建構的基礎上進行縱向的空間建構,在建構活動中有自己的想法,并且自己主導建構的內容和方向。軒軒則屬于建構能力較弱的兒童,只能進行單一的直豎型上下建構,在建構活動中雖有想要建構的形象,但因為建構能力的限制不能在實際中建構起來。
2. 溝通協(xié)商能力
從兩個觀察記錄可知,溝通協(xié)商能力對建構活動的開展有較大的影響。瑩瑩在建構過程中遇到問題時,能夠主動解決問題,并且使用了兩種不同的交往協(xié)商策略。她使用合作共享的策略獲得了同伴的支持與配合。軒軒在建構過程中不愿意溝通,不接受協(xié)商。可以說,軒軒的自我中心意識較強,分享意識、溝通意識與協(xié)商意識較弱。
3. 建構興趣
瑩瑩在建構過程中遇到問題后并沒有放棄建構活動,而是不斷尋找方法解決問題;而軒軒遇到問題后,雖然沒有向周圍同伴或老師請求幫忙,但依然通過“壘高-推倒”的方式多次反復地努力進行建構。由此而知,小班兒童具有較高的建構興趣。
五、指導策略
1. 教師提高自身觀察水平的重要性
教師通過認真、仔細地觀察了解幼兒在區(qū)域活動中的表現(xiàn)以獲得信息,靈活運用觀察方法,尊重幼兒的興趣和愿望,用幼兒的眼光來看問題,不失時機地給予幼兒啟發(fā)性的建議,以游戲的口吻隱性地推動游戲情節(jié)的發(fā)展,引導幼兒擴展新的游戲主題。因此,在活動中教師的仔細觀察是區(qū)域活動指導的前提,這樣才能發(fā)揮教師的導航作用。
2. 鼓勵兒童通過合作進行建構活動
在建構活動中,幼兒教師要鼓勵兒童進行合作建構活動。建構能力弱的兒童在進行獨自建構活動時,由于自身能力限制,建構活動開展不來。當兒童進行合作建構時,建構能力強的兒童通常處于主導地位,建構能力弱的兒童在建構過程中將會受到來自同伴的指導。
3. 培養(yǎng)兒童對特殊的或數量較少的建構材料的分享意識
因為區(qū)域活動中經常發(fā)生兒童間相互爭搶操作材料的事件,所以幼兒教師在平常生活里要注意培養(yǎng)兒童的分享意識。對于一些比較特殊或數量比較少的建構材料,要給兒童明確提出“分享”的方法,對兒童在建構活動中出現(xiàn)的分享行為進行表揚。
4. 提高兒童運用禮貌語言進行溝通協(xié)商的能力
教師要鼓勵兒童通過禮貌的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想法,鼓勵兒童遇到問題或困難時積極尋求同伴的幫助,而不僅僅只向教師求助。增加同伴間溝通交往的機會,也就增加了兒童溝通協(xié)商的經驗,通過經驗的累積促進兒童能力的提升。另外,教師需要教給兒童一些常用禮貌用句。
參考文獻
[1]于冬青,柳劍.軼事記錄法運用中的問題及運用策略研究[J].幼兒教育(教育科學),2010(05).
[2]宮山.中班幼兒建構區(qū)活動同伴交往及培養(yǎng)策略研究[D].河北:河北師范大學,2014(05).
[3]夏靖.軼事記錄法在幼兒評價中的應用[J].學前教育研究,2003(7-8).
[4]龐虹.兒童研究中的觀察方法[J].應用心理學,198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