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海
【摘 要】廣州市番禺區鐘村第二小學以“上品教化”教育理念為指導,著力推進“嶺南校園文化建設”,挖掘和培育具有鐘村地域特色的鄉土文化。以特色項目為基礎,以特色課程為載體,大力推進素質教育,走“文化立校、特色興校、質量強校”之路,進一步豐富學校內涵,提升辦學品位,全方位打造有內涵、高質量的“鐘秀教育”特色學校。
【關鍵詞】鐘秀教育;特色教育;校園文化
一、“植根嶺南,靈秀成長”的鐘秀教育內涵
1. 讓學生在鄉土自然與本真地舒展
學校教育應回歸自然與本真,要千方百計地尊重、欣賞和呵護每一個生命,一草一木一人。關注每一個學生的生命狀態,讓學生做生命的主人。學校的一草一木,課堂的一舉一動,每一項舉措,每一次活動,其出發點和歸宿點都應該是為了生命的舒展。
2. 每個人都能靈秀
靈秀是人成長的目標,只要用靈感去捕捉,用慧眼去尋覓,不斷在心靈深處挖掘,你會感覺自己的靈秀無處不在。靈秀就在我們的生活中,靈秀就在每一天里,靈秀在每時每刻不停地游動,只要我們追求優秀,人人都能靈秀。
3. 育人伴著靈秀到達
激發孩子去擁有夢想,敢于想象,要有足夠的誠意和耐心,堅守鄉土教育的寧靜。讓所有人都在為追求自我成長、自我靈秀而主動,讓學校成為每個生命成長的沃土。
二、構建結構化的“鐘秀教育”特色課程體系
1. 鐘秀教育特色課程體系的目標
構建鐘秀教育特色基礎課程。通過特色校本課程的多元化,塑造學生個性的多元化。在一系列的活動中,提高學生的思想品德而“靈秀”,拓寬知識面而“靈秀”,提高各種能力而“靈秀”,發展個性特長而“靈秀”。
2. 鐘秀教育特色課程體系的實踐途徑
讀書至靈秀。腹有詩書氣自華,要利用閱讀這特殊的心靈交流驛站、思維激蕩空間,悉心品嘗、咀嚼和回味高品位的精神食糧。
勞動至靈秀。通過種植活動、家務勞動,讓學生在勞動中得到鍛煉,養成愛勞動的習慣,并逐步學會勞動。
明禮至靈秀。讓學生熟悉交往禮儀,以禮待人。幫助他人、家人,無論是在學習、生活中,在助人的過程中因真誠付出而品格靈秀。
課堂至靈秀。教師創新教法,學生創新學法,創新思維,解決一個個問題,創作一件件作品,太陽每天都是新的,樹葉每片都是不同的,讓學生擁有這種“發現之靈”。
藝術至靈秀。努力開發鄉土自然資源,充分利用大夫山以及鄉土文化獨具特色的自然景觀,構建舞蹈、繪畫、音樂的課程內容。
運動至靈秀。通過體育活動,培養學生健康、靈敏的身體素質。
3. 編寫鐘秀教育特色課程校本教材
挖掘鐘村的自然資源和鄉土文化,構建“鐘秀教育”特色校本課程,包括《禮蘊嶺南人靈秀》、《粵講粵秀》、《靈秀足球》、《能書會畫》、《我與植物齊靈秀同成長》、《靈秀之音——我愛歌唱》、《靈秀之音——尤克里里》,形成系統的“鐘秀教育”特色校本課程體系。
三、構建“鐘秀課堂”,提高課改效益和課堂效益
1. 完善課堂理念——“問學靈動,啟智培能”
以“問學靈動,啟智培能”為課堂理念,構建靈秀之氣的課堂,使課堂成為集趣味性、游戲性、知識性、情境性、合作性、操作性于一體的有效載體。改變以教知識為主,以講為主,以教師為中心的課堂狀態。通過情境導課、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展示質疑,讓學生積極參與學習的體驗過程,學生自己通過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培養學生學科基本能力、自主學習能力、自我反思能力、探究能力、質疑能力、合作能力,創新他們的思維品質,激發他們的表現欲望。
2. 構建推進“三問三學三靈”的課堂模式
“三問”指的是為什么,是什么,怎么樣;“三學”指的是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學習、交流學習;“三靈”是指“靈感(學有感悟)——靈展(展有靈氣)——靈評(點評促靈)”。既重視教師誘導、點撥、示范的“導學”的過程,更注重學生主動學習、自主探究、研討的“研學”的過程,以提高學生的問題意識與解決問題能力,引導每一位學生主動參與探索,通過探索分析疑難,尋找解決問題的策略,能使每一位學生切身體會知識的發生過程,從而牢固掌握新知,學會學習方法。
3. 嚴抓教學常規,規范教學管理
(1)規范教學辦學行為
嚴格執行課程計劃,依法依規開展教育教學活動;嚴禁進行集體違規補課,切實落實減輕學生過重課業負擔的相關規定,規范教學管理。
(2)完善教學常規要求,落實教學常規管理
備課:要求每節課要提前備課(包括教案、課件、教具等),至少3節的盈余,每單元三分之一以上的課時要寫教學反思。
作業布置:一、二年級不留課外書面作業;三、四年級課外書面作業時量每天不超過30分鐘;五、六年級課外書面作業時量每天不超過45分鐘。
作業批改與訂正:盡量做到當天批改,采用等級評分,科組可制定統一的作業訂正格式,如需先書寫“訂正”兩個字,表示這是學生改正的錯題。
聽課:要求每位老師每學期聽課不少于10節,行政不少于15節,認真做好聽課記錄、評分。
科組活動:按時開展科組學習活動,營造濃厚的教研氛圍,周二下午4:00進行科組活動,學校分管相應學科的行政要參與相應分管學科的教研活動。
落實每單元質量檢測。對每單元的知識點作分析反饋,做好知識點的補漏。
培優輔差工作。結合比賽活動,定期開展培優工作,如六語能力競賽、六數的華杯賽、六英能力競賽等常規比賽;各學科任課教師根據班科的學困生,有針對性地進行學困生的輔導工作,相互協調輔導時間,努力提高學困生的學業成績,爭取達到全優檔次。
(3)分層管理,蹲點監控
第一,學校領導班子成員蹲點到各個年級,各學科組,每人分管一個年級的工作和1門學科,分管領導深入教學第一線,進行全方位調查管理,隨時掌握教學情況和學生情況,及時發現問題,及時研究問題,及時解決問題,做到責任到人。
第二,發揮教研組長、備課組長在學科教學檢查中的主動性。讓教研組長、備課組長參與到教學各環節中來,教研組組長、備課組長定期對本組組員進行教案、作業檢查,發現問題及時與老師溝通,提出解決問題的辦法。
第三,實行“推門聽課”。本著“隨機聽課、及時反饋、認真督查”的原則,不定期地隨堂聽課,及時對教學中的問題同任教者進行溝通和反饋。對于部分教師進行“跟蹤聽課”,以便持續、深入地指導教學,幫助提高。
4. 加強信息化輔助教學,減負增效
借助外部專業力量,建設校本教學資源庫,通過信息化備課平臺,加強校內集體備課,教學設計研討、優質教學設計資源共享,進行互動式反饋,實現教師智慧共生、成果共享、過程共樂。利用區、片的教學資源庫。充分利用好番禺區五大資料庫:學科資源庫、信息共享收集平臺、學科論壇、教學視頻點播系統和小學教學資源網,同時利用好西片教育信息網,共享教研成果,特別是基于“研學后教”課改過程中的教學設計、研學案和研學問題研究的成果,真正為教學服務,提高工作效率。
四、創建物象化、詩意化的校園文化環境
1. 以“植根嶺南,靈秀成長”為內涵,建立統一的文化標識,校訓、校徽、校色、校旗、校歌有鮮明特色,能充分演繹學校的辦學理念,彰顯辦學特色。
2. 根據學校育人主題進行景物命名,體現學校辦學的理想和信念。如崇文樓、尚禮樓、靈心路、尚禮廳、美文坊、靈秀園、鐘秀廊。
3. 對學校的特色場室進行文化布置。無論大的圍墻、花園,還是小的一處角落,校園里沒有育人的盲區,尤其是標語文化;在設施和環境上干凈、整潔、統一、美觀,在標牌設計上,圖案注重醒目、輕快,文字內容淺顯易懂,顯得溫馨親切。讓“校園墻壁”說話,讓環境說話,充分利用櫥窗、宣傳欄、墻報營造宜人的育人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