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振雷+張樹山
摘 要: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可持續發展成為全球性的主題,供應鏈管理也要求要實現可持續的發展,由此可持續供應鏈管理順應了時代發展的潮流。本文主要是介紹了基于TBL的可持續供應鏈管理在經濟、環境、社會責任績效三個方面國內外相關研究現狀,從而對國內外的相關理論成果進行了簡單的歸納總結。
關鍵詞:可持續供應鏈管理;經濟績效;環境績效;社會責任績效
一、引言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不斷發展,單個企業的獨立經營很難參與全球化的市場競爭中,21世紀的市場競爭已經不是企業與企業之間的競爭,而是供應鏈與供應鏈之間的競爭。Ageron等指出,企業實踐者和學者都非常重視供應鏈管理。同時伴隨著全球產業結構的不斷升級,以往以資源和勞動密集型產業為主導的經濟發展模式對環境、社會造成了諸多的不良影響,已不再適應可持續發展目標的要求。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指出,“可持續發展是既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對后代人滿足其需要的能力構成危害的發展”。如何實現可持續發展成為全球性的挑戰。在企業層面可持續發展議題剛提出時主要關注環境問題,而隨著社會和市場環境的不斷變化,Elkington首次提出企業要履行經濟、社會、環境(TBL)三方面的責任。Bansal也指出企業的可持續性被定義在很多方面,一個最具可能性的解釋是“通過整合經濟、社會和環境系統去創造有彈性的組織”。Hassini等定義企業的可持續性是能夠使企業保持長期的經濟、環境和社會方面收益的能力。在經濟全球化、可持續發展的要求以及企業三重底線責任的影響下,對供應鏈管理績效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供應鏈管理不能僅以經濟績效為目標,同時需要兼顧社會與環境績效,要在可持續性的基礎上進行供應鏈管理。Ashby指出越來越多的整合可持續性與供應鏈管理證明,正在演變出一個二者相互作用的領域。以很多學者將可持續性引入供應鏈管理中。Carter和Rogers指出,可持續供應鏈就是整合社會、環境與經濟問題在傳統的供應鏈中。Seuring和Muller也指出,與傳統供應鏈管理僅僅關注經濟與財務績效不同,可持續供應鏈管理的特點是延伸經濟維度去整合環境與社會目標,最終實現TBL。同時該二人又指出,可持續供應鏈管理是指在考慮到消費者與利益相關者需求的前提下,供應鏈上各企業為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經濟、環境、社會三個維度的目標去合作管理物流、資金流和信息流。PaymanAhi和CorySearcy在總結前人對企業可持續、綠色供應鏈以及可持續供應鏈的相關研究基礎上,將可持續供應鏈管理定義為“在主要的組織間企業系統去考慮通過自愿整合經濟、環境、社會三個方面去創造供應鏈協調,旨在更有效率和有效力的管理與產品或服務的采購、生產和配送有關的物流、信息流、資金流,最終目的是在短期和長期內滿足利益相關者的需求、提高利潤率、競爭力和組織的彈性”。
本文主要是基于TBL理論將可持續供應鏈管理績效分為三個維度,對各維度下可持續供應鏈績效國內外相關研究成果進行歸納總結。
二、可持續供應鏈經濟績效相關文獻綜述
供應鏈管理目標是降低供應鏈成本、提高響應能力,以實現利潤的增長。無論是傳統的供應鏈管理還是可持續供應鏈管理,最終目的都是實現經濟效益增長。曹裕等在對可持續供應鏈績效評價中將可持續供應鏈經濟績效分為財務績效、流程優化、客戶價值、學習與成長四個方面,來評價可持續供應鏈經濟績效效果。MohammadHussain等構建可持續供應鏈方案評價指標模型時,在總結相關文獻基礎上將經濟維度的使能指標分為質量管理、風險管理、戰略管理、合作伙伴的合作、信息共享、技術管理、應用安全標準、消費者壓力八個方面進行了研究。EmilieChardine-Baumann等對可持續供應鏈績效評價時從供應鏈的可靠性、響應能力、靈活性、財務績效、產品/服務質量幾個方面進行研究討論。MajidAzadi等在可持續供應鏈背景下對供應商效力和效率進行評價時將選擇供應商的經濟方面標準分為成本/價格、質量、技術能力、組織和管理、生產設施和能力、財務能力、可靠性、靈活性、運貨成本、運貨數量10個方面進行了研究。Kleindorfer等指出可持續供應鏈的經濟維度主要是指主要側重于產生并保持長期的利潤。Molina-Azorind等通過實證研究表明,供應鏈成員的可持續性企業實踐對所有現有成員的利潤存在著正向影響。Han等研究表明,企業進行可持續的企業實踐會吸引更多的消費者,同時會提高企業的形象和聲譽。
三、可持續供應鏈環境績效相關文獻綜述
可持續發展的終極目標是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Linton等研究指出研究供應鏈中的環境問題將會呈現增長態勢。可持續供應鏈環境績效要求實現低能耗、低污染的綠色循環的增長模式??沙掷m供應鏈管理的環境績效經常與閉環供應鏈以及綠色供應鏈管理聯系在一起。武春友、朱慶華等在研究綠色供應鏈管理時指出綠色供應鏈管理是企業有效的環境管理方法,采購員和供應鏈經理在企業的綠色供應鏈管理中擔任關鍵角色。通過對供應商的選擇和評估,供應商的開發以及購貨程序的改進,他們對企業建立和維持競爭優勢起著主要作用。并指出,不同的行業、不同的企業,建立實施綠色供應鏈管理時各不相同的,必須針對企業實際情況,采取不同的方法,實現降低成本、提高環保效益和企業聲譽,最終增加利潤并達到可持續發展。Srivastava指出綠色供應鏈管理就是在供應鏈管理中考慮整合環境因素,其中包括產品設計、原材料的來源與選擇、生產流程、向消費者遞交最終產品和產品生命周期后的管理。徐家旺等指出閉環供應鏈是將正向物流與逆向物流整合起來,形成一個封閉的供應鏈系統,即為閉環供應鏈,它是指生產及流通過程中,企業從采購到最終銷售的完整的供應鏈網絡結構,包含了產品回收以及產品生命周期支援的逆向物流。姚衛新定義閉環供應鏈為將商品從生產地流通到消費者,又將消費者退回的商品運送到生產地,因此形成一個封閉的物品供應鏈。
Hassini指出可持續性的環境維度就是努力最小化供應鏈運作對環境帶來的負面影響。曹裕等用六個指標對可持續供應鏈績效進行評價,分別為能源資源利用率、產品回收利用率、萬元產值三廢排放量、節能減排投入、綠色GDP效率、環境投資利潤率。Romiguer和Alexandre指出關于環境與生態方面的可持續性實踐最重要的七個方面,分別為減少廢物和尾氣排放、應用節能產品和服務、使用可再生和可持續的能源、最大化的應用可重復利用的零部件和原料、測量和評估企業生態系統的作用、應用標準來評估可持續性的績效、遍布組織的環境保護意識的文化。Melnyk和Pagell等研究表明,企業環保型活動與企業財務績效之間存在正向的影響關系。
四、可持續供應鏈社會責任績效相關文獻綜述
經濟和環境兩個維度被認為是TBL中的兩個重要方面,而第三個維度社會責任卻經常被忽視。而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企業需要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很多研究表明在經濟、環境、社會責任三個維度之間是相互正向影響的。Seuring和Muller認為政府、消費者、和利益相關者是驅動可持續供應鏈管理的主要因素。Gopalakrishnan等認為可持續供應鏈管理社會維度指的就是使與供應鏈運營有關的相關利益群體的社會福利達到最大化,其中包括員工、消費者、供應商等受供應鏈運營影響的相關利益者。Che-FuHsueh提出了以一個兩級規劃模型來決定企業社會責任和補償所有供應鏈部門的最優績效水平,使供應鏈總利潤達到最大。檢驗結果表明,不僅能夠提高企業社會責任績效水平,而且通過恰當的合作能夠提高供應鏈上每個個體以及整個供應鏈的績效水平。陳遠高在系統分析企業社會責任、可持續供應鏈和綠色供應鏈等相關理論的基礎上,對企業承擔社會責任的動力機制進行了研究,提出了公共政策強制力、社會公眾壓力、市場競爭驅動力、需求拉動力以及供應鏈內部約束力的五力集成的供應鏈社會責任動力模型。曹裕等用八個指標對可持續供應鏈社會責任績效進行了評價,分別為對股東的責任、對員工的責任、對顧客的責任、對債權人的責任、對合作伙伴的責任、對社區的責任、對政府的責任、對公益社業的責任。
五、結論
本文在介紹經濟全球化和可持續發展主題下引出供應鏈管理在新時期的發展方向,提出供應鏈管理要符合可持續發展的要求,指出可持續供應鏈是順應時代發展潮流的必然選擇。同時對基于TBL的可持續供應鏈的經濟、環境、社會責任績效三個方面相關文獻近行了簡單的歸納總結,對三個維度的具體含義進行了初步的解釋,希望能為以后研究提供理論方向指導。
作者簡介:黃振雷(1993- ),男,吉林松原人,學生,碩士,東北師范大學商學院,技術經濟及管理;張樹山(1972- ),男,吉林洮南人,教授,東北師范大學商學院,物流與供應鏈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