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成濱
摘 要:現如今,電子商務已經滲透到農村地區,越來越多的農戶開始使用網絡來銷售農產品,但是由于農村網絡基礎設施水平比較低,物流配送比較困難等因素的影響,使得農村電子商務發展水平一直都處于比較低端的狀態。為了能夠促進農村電子商務發展,當地政府、技術部門已經依據農村以及農產品的特點,選擇一種適宜的電子商務發展模式,真正的實現電子商務的全覆蓋。
關鍵詞:合作社;農村;電子商務;發展
由于農村地區受到交通不暢、地域遼闊等因素的制約,使得農產品無法順利的銷售出去。小農戶與大市場之間矛盾日益突出,已經抑制了社會經濟發展。為了解決上述問題,采用合作社的方式,來構建農村電子商務平臺,很有必要。本文主要是從發展現狀與發展對策兩方面對基于合作社的農村電子商務展開了分析。
一、我國農村電子商務發展現狀
據數據資料統計,農村電子商務異常迅速,農村地區現已經有超過200萬家的淘寶店,經營著各類農產品,但是總體上來講,農村地區的電子商務發展水平并不高,效益也未能達到預期,也未達到預期的輻射效應。之所以會如此,主要是因為農村地區有著自身的特點與優勢,發展電子商務應該遵循這樣的特點,做到因地制宜。就我國整個電子商務發展而言,需要解決的問題有種物流、安全、支付等。因為農村與農產品與其他商品有些不同,因此農村電子商務需要面對更多的挑戰。不過這也預示著未來成長空間的巨大。
1.農村電子商務市場的潛在需求分析
(1)農業對電子商務的需求。最近幾年,各類媒體報道農產品遭遇銷售難的現象時有發生。農產品的滯銷很大程度上是因為農村信息的閉塞,外界市場很難打開,但是,如農村推廣了電子商務市場,這就可以很好解決農業生產與市場需求脫節的問題。
(2)農村生活方面對電子商務的需求。由于農村特殊的自然和社會環境,沒有大型超市,商場等購物場所,使得因為生活需要的購買相比城市顯得非常不方便,而電子商務恰好可以彌補這一不足。再加上在線營銷的產品價格往往較實體店更便宜,這也能更好的滿足了農村的市場需求。
(3)農村勞動力市場對電子商務的需求。近年來,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農村人口的增加,農村勞動力剩余越來越多。據統計,目前我國農村剩余勞動力已達2億左右,為了生計,這些剩余的勞動力必須得尋找新的工作崗位,然而,現階段并沒有專業化的信息服務方式來針對農村的勞動力市場。如果這一問題可以解決,農村剩余勞動力就可以大大的減少。一些專業的職業教育培訓機構,可以有針對性地根據市場的用工需求對農村富余勞動力通過互聯網開設相關的遠程職業培訓課程,滿足農村勞動力向城鎮的轉移。
2.目前制約農村電子商務發展的因素
(1)網絡基礎設施不完善。據數據統計計算,我國城市地區網絡普及率已經達到了60%,但是農村地區卻還未超過25%,城市中有接近74%是網民,而農村地區網民數還未超過27%。從上述數據就可以看出,農村網絡基礎設施還比較落后,普及率并不高,會計算機操作的人更少,這就使得電子商務無法在農村地區進行更廣泛的推廣。目前農村地區的電子商務通常都是以家庭為單位,店鋪并不大,因此難以形成品牌產業鏈。
(2)物流配送需要很高的成本,也需要耗費比較長的時間。農產品要想順利的銷售出去就必須要有完整的配送體系。農村與城市相比,地域遼闊,但是交通不暢,物流運輸網絡難以形成一個完整的體系,另外,某些農產品還需要做好包裝,儲運等工作,這就使得農產品采摘、收集、運輸等各個環節都需要消耗大量的時間,而時間越長成本就越高。因此要想發展農村電子商務就必須解決物流配送的問題。
(3)網絡支付具有一定的難度。因為農村地區并沒有過多的金融機構,類型少,數量也很少,再加之,農村居民很少有人對計算機操作特別熟知,更不懂得網絡安全問題。很多農村居民都認為網上支付不安全,寧愿現錢交易,也不使用網絡支付工具。這無疑限制了網絡電子商務的發展。
(4)存在著小農戶與大市場的現象。我國農村地區地域遼闊,因為農產品種類也比較多,而農產品生產者通常是家庭,基本上沒有大型的組織團體,再加之,農產品采購以及銷售需要經過非常多的環節,這使得農產品買賣都非常難,市場價格不穩定,波動幅度非常大。小農戶的這種生產方式,并不能滿足大市場的需求。除此之外,農產品外形、品質具有非常大的差異,難以客觀的標準的進行描述,這就使得農產品評價機制難以規范化。
二、農村電子商務發展策略
1.政府主導、合作社為主體的新型電子商務模式
當地政府可以統一構建一個開放交易平臺,加以推廣,將當地電子商務所具有的優勢資源加以整合,集中發揮優勢。與此同時,政府組織農民成立專門合作組織。政府在電子商務交易中,占有主導地位,而合作組織則是主體,只有如此,才能夠有效的彌補農村電子商務發展存在著各種劣勢。當然要想農產品供應形成穩定體系,長期發揮作用,最為重要的問題就是解決小農戶與大市場之間的矛盾。合作組織成立之后,農產品的收購以及銷售都有其負責,解決小農戶的問題。
綜上所述,要促進農村電子商務的快速健康發展,各級地方政府的作用至關重要,實現農村合作社的集體運營,讓全體村民參與這種發展模式。以村為單位,建立配送中心或配送站,解決貨物流通問題。政府、村委會組織網絡支付培訓,能夠更好利用網絡信息化平臺,促進農村經濟快速發展。
2.以農村客運為主干的新型農村物流
自2012年以來,我國斥資千億元完成農村公路網絡,使得我國農村每個村基本都建成了自己客運站點,這樣可以滿足載客和貨運的雙贏需要。一般的專業快遞公司能夠達到鎮級的覆蓋,形成自已的物流系統,同時能夠有效的利用村通客車空余的運載能力,實現貨物配送。村村通工程開通的客車是國家補貼運營的,載客為主,兼顧農村物流配送,實現助力農村經濟飛速發展具有更加深遠的意義。
農村電子商務物流分為上行物流和下行物流,上行物流是農產品和農村地區工業制品的銷售,下行物流是農村居民網絡商品的配送,當前完善的農村客運系統可以為農村電商的上行物流和下行物流提供完美的解決方案?;谵r村客運系統的農村電商物流解決方案的核心問題主要有四點:一是物流人員的配置;二是裝載用具的配置;三是路線和配送時間的調度;四是配送費用的核算。前兩個問題很好解決,農村客運的客車基本上配有大容積的行李倉,完全可以滿足當前農村電商物流的需要。另外客車的駕駛員或售票員可以兼任物流人員,由于只需要把包裹在配送中心和配送點之間配送,所以并不會對客運系統的效率造成明顯的影響。后兩個問題的解決需要建立專門的調試系統和結算體系。
3.實現農產品的標準化并發展冷鏈物流
農產品的物流標準化是最易通過資金和技術手段來實現的。農產品物流標準化主要包括農產品物流技術標準化和農產品物流操作標準化。農產品物流技術標準化就是通過技術標準來規范農產品的描述、采收、包裝、貯藏、運輸。具體地就是對農產品的外形、顏色、大小、品質等進行量化,并建立相應的描述詞庫,任何一個農產品都可以從詞庫中選取對等的標準描述詞,這樣可以避免買家主觀認知上的差異。
分類標準化就是建立農產品的質量公式,然后根據產品品質量化結果,套用質量公式對農產品進行等級設立,根據等級進行定價。因此,為了避免交易雙方出現認知上的差異,必須對農產品實行標準化。農產品電子商務標準化的內容包括產品表述標準化,產品分類、定價標準化,產品包裝、運輸標準化、交易評價標準化及農產品的安全認證等內容。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可知我國發展農村電子商務對新農村建設有著積極的作用,同時也是新農村建設的一項重要的內容。雖然農村電子商務發展還存在著比較多的問題,但是隨著政府引導的深入,國家重視程度的加深以及農村網絡設施逐漸健全,農村電子商務定會蓬勃發展起來。
參考文獻:
[1]鄭亞琴,鄭文生.關于構建農村電子商務評價指標體系的探討[J].技術經濟,2007(3).
[2]李異菲,張德亮.對我國農村電子商務發展的思考[J].云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2).
[3]王旭旭.農村電子商務的5個問題和建議[J].中國信息界,2008(4).
[4]杜文宏,劉茜.我國農村電子商務發展研究[J].商場現代化,2008(4).
[5]張健.河北省農村電子商務發展現狀與對策研究[J].商場現代化,20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