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紅霞
[摘 要] 綢都盛澤經濟繁華,文化豐碩厚實,這在很大程度上能夠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絲綢文化能提升高中生的審美能力,歷史文化和民俗文化能提高高中生的語文素養,對閱讀和寫作的進步有著深遠的意義。
[關鍵詞] 地域文化 綢都文化 學習品質
自古以來,盛澤就具有“水鄉成一市,羅綺走中原”的繁榮景象。盛澤在絲綢業繁盛的同時,也形成了“黌宮蜚聲”的現象,人文蔚起,科第相望,歷代名人相繼涌現。無論是綢都盛澤繁榮的經濟,還是千百年璀璨的歷史文化,以及這個地方獨特的民俗民風、經濟環境,都對這個地區的發展有著極大的促進作用。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大綱》明確指出:“要積極開發并合理利用校內外各種課程資源,特別是豐富的自然資源。”新課程的這一理念讓教師在語文教學中將書本知識和地域文化有機結合起來,將語文學習和生活環境有機統一起來。盛澤這種地域性的特點很鮮明,對教育教學也會產生重大的影響。陶行知說:“學校教育要以生活為中心。”一直以來,盛澤的人們在絲綢行業發展的過程中,樹立了“勤勞、開放、創新、求實”的精神文化,這一精神文化對本地區學生的語文素養的形成和發展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筆者多年來堅守在高中語文一線教育崗位,對如何恰當引入本土資源促進高中學生語文學習品質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絲綢文化是美的文化,能提升高中生的審美能力,促進對美學的理解
自古以來,綢都的歷史文化異常豐富,絲綢文化就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如果說,絲綢本身所流露出的柔和明亮的光澤是外在美的話,我想,在輕柔順滑的背后,盛澤人精于絲綢,戀于絲綢,甘于奉獻,善于創新,吃苦耐勞就是內在美。在對絲綢文化傳承的過程中能培養我們的審美能力。這也切合《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中提出的“具有積極的鑒賞態度,注重審美體驗,陶冶性情,涵養心靈”的要求,學生的語文學習并不只是讀讀背背就可以,還要在閱讀和鑒賞中獲得美的認知和美的體驗,而地域文化中的絲綢文化很好地為我們的這種學習提供了有效的途徑。
我校經常會組織學生參觀盛澤的“宋錦文化園”。宋錦光澤富麗,質地堅柔,被授予絲綢“錦繡之冠”,被贊為我國的三大名錦之一。當學生看到品質繁多的宋錦,驚喜之情溢于言表,產生了很好的審美體驗。
一方面激起對家鄉文化的熱愛,另一方面提升自己對美的理解和美的認知,這種美的能力可以遷移到語文的學習過程中。在閱讀鑒賞的時候,對文章產生很好的審美體驗,激發自己的學習興趣。并且通過了解絲綢文化,了解本土文化的特色,樹立正確的人生觀,是語文學習的一個重大使命,必須老師和學生盡自己最大的努力。
在盛澤人精于絲綢,戀于絲綢,甘于奉獻,善于創新,吃苦耐勞的內在美上面,學生更可以學習到很多優秀品質。遷移到語文學習中,就是專注、持久、堅持的品質。一個人在做事過程中,如果能夠專注堅持,這本身就是個人品質的提升,是個人美學素養的重要部分。語文學習是建立在個人素養基礎上的,“本立而道生”,根本確立了,道就自然產生了。個人的素養提升了,語文學習品質也會提升,這是順其自然的。所以教師要恰當引導,讓學生融入其中,讓絲綢文化成為學生學習和生活的一部分。
二、綢都歷史文學豐富多彩,對提高高中生語文素養有著重要的熏陶作用
綢都的絲綢文化淵源流長,從古至今這里就有種樹、育蠶、繅絲、織錦的傳統。古往今來的文人墨客對此寫了很多優秀詩篇,如明代詩人周燦《盛澤》:“水鄉成一市,羅琦走中原。”這首詩寫出了綢都的繁榮,商賈的多金和綢都勞動人民的勤謹。
汪文柏的五律《盛湖》中這樣寫道:“矮屋環湫市,洄流界疊塍。夜燈千匹練,秋雨半湖菱。擊榜吳娃捷,評珠賈客能。辛勤終歲力,猶未足催征。”在閱讀這些優秀的綢都詩歌時,學生可以了解自己家鄉的文化底蘊和家鄉自古以來的特色傳統,喚起自己對家鄉的熱愛,從而激發自己學習語文的熱情,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提升自己的語文學習品質。
在閱讀盛澤優秀詩篇的過程中,因為所寫的內容是自己的家鄉,所以有很大的熟悉感,再看看自己家鄉的父老鄉親,千百年來一直孜孜不倦地從事著有關絲綢的工作,對父老鄉親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更能貼近自己與家鄉的情感,引發自己對家鄉的熱愛之情。可見,本土文化可豐富學生的人文認知,通過文學作品的熏陶獲得對歷史、人生和價值觀念等認識。
自古以來盛澤的對聯也是獨具特色的,與盛澤的絲綢文化很好地融合在一起。教師在課堂上布置一個任務,讓學生收集盛澤的對聯。以下是學生的成果:
盛澤白龍橋對聯:
風送萬機聲莫道眾擎猶易舉,
晴翻千尺浪好從飲水更思源。
盛澤紅梨園對聯:
遙想當年司馬盛斌,筑寨屯兵圍土造田,三吳兩浙傳佳話;
喜看今日綢都兒女,抽絲剝繭織云繡錦,四海五洲揚美名。
在收集整理對聯的過程中,學生接受了本地區文化的熏陶和感染。對聯中會涉及到很多典故,這些典故增加了學生的文學知識,豐富了自己的人文素養,拉近了與歷史的距離。
對聯也是江蘇高考的一個考點內容,有時以選擇題的形式出現。高中學生品讀這些對聯的過程中,也會發現對聯的一些特點:結構相同,末字平聲,字數相同,并且詞性也相同,在以后的學習過程中,對對聯的印象就會由模糊變為清晰,學習起來也就更加得心應手。語文素養在不知不覺中就提高了。
三、綢都民俗文化對本地區高中學生語文學習品質的培養
《高中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自然風光、文物古跡、風俗民情等,都可以成為語文教學的資源。”盛澤的民俗文化異常豐富,下面以“小滿戲”為例談對本地區學生語文學習品質的培養。
《盛湖竹枝詞》:“先蠶廟里劇登場,男釋耕耘女罷桑。只為今朝逢小滿,萬人空巷斗新妝。” 盛澤先蠶祠正殿里供奉了三個像,分別是神農、嫘祖和軒轅。嫘祖是絲綢業得先祖。殿上掛著四個字:“先蠶遺澤”。
學生在閱讀這些有關民俗的詩歌時,可以激發自己的研究興趣,因為這些民俗文化是課本上接觸不到的東西,如此可豐富自己的語文知識結構,同時拓寬眼界,對民俗建筑等也有了更深一層的了解。
學生在了解以上內容時,能夠知道絲綢和嫘祖的關系,同時也能了解到遠古的有關傳說,在閱讀這些遠古傳說的同時,豐富自己的語文知識,提升自己的語文素養。“小滿”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學生一般不會對此特別關注,但是“小滿”和盛澤有不同尋常的關系,因為這一天是悠久的“桑蠶文化”的延續,當我們得知,杭州的中國絲綢博物館中真絲刺繡的大型壁畫就是以盛澤的小滿戲為題材創作的,這種自豪感油然而生,更加激發自己熱愛家鄉的感情。在高中語文的學習中,恰當引入這方面的學習,可以培養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加深他們對語文的理解,拓寬他們的知識面,同時還能想到,盛澤民俗文化是我國古老燦爛民俗文化的一部分,從而激發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
在語文閱讀過程中,如果閱讀到有關民族文化的一些內容,就可以由自己家鄉的文化向外作遷移,對其他地域和民族的文化有更多的認同感和審美體驗。很多學生在寫文章的時候,由于閱歷較深,思考較多,寫出來的文章就有血有肉,感人至深。如果學生對民俗文化有比較深刻的了解,那寫出來的文章就能上升一個檔次,對家鄉的認識也就更加深刻。文章里就會有一些感人的成分,有對家鄉的熱愛,有對本地區民俗的描繪,有對傳統的一些思考,這樣的文章寫出來就會更有吸引力和感染力。
參考文獻:
[1] 陶行知全集[M].江蘇教育出版社,2001.
[2] 夏志芳.地域文化·課程開發【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