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美紅


[摘 要] 綜合性學習是本次語文課程改革的一個亮點,它的出現(xiàn)是對學生更是對教師的一次重大挑戰(zhàn)。面對這個挑戰(zhàn),很多農村教師失敗了。從調查中發(fā)現(xiàn),問題有三點:認識不到位,指導不得法,評價機制不夠完善。要解決這些問題,策略一:必須首先解決認識問題,把綜合性學習的重要性印入老師的腦中。策略二:解決操作問題,利用農村的特色,深入開發(fā)學習資源,師生共同參與體驗學習過程,師生分享學習成果。策略三:課業(yè)評價中體現(xiàn)學生綜合性學習活動后的成果。以此實現(xiàn)“三維”目標,促進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提高,促進學生的可持續(xù)發(fā)展。
[摘 要] 農村小學 語文 綜合性學習
2016年6月底,我市五年級語文期末考查卷發(fā)下來后,教師一片嘩然!
我仔細分析了這張考查卷,這張考查卷里很少有死讀死記的文本內容,更多的是語文活用,特別注重學生語文能力的表現(xiàn),語文綜合素養(yǎng)的彰顯,如果平時老師能重視語文綜合性學習,那么這張考查卷一點難度也沒有。
語文綜合性學習注重語文課堂內外部的整合。由于它在當前語文課程改革中具有重要的意義,應該特別重視,所以《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以下簡稱“語文課標”)正式把“語文綜合性學習”作為語文學習的重要內容和方式提出來,加以強調。這順應了21世紀教育改革的發(fā)展趨勢,是素質教育深入實施的必然要求,是語文課程改革的重大突破,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但語文綜合性學習的開展,在農村小學,卻不容樂觀!(在語文群聯(lián)盟中哇哇直叫的基本是農村小學語文教師)
一、農村小學語文綜合性學習現(xiàn)狀調查分析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已經實施多年,,2016年7月,我就“語文綜合性學習”問題對78名農村小學的語文教師進行了一個簡單的問卷調查。情況如下:
對300名農村小學的在校學生進行了一個簡單的隨機抽樣問卷調查。情況如下:
1.概念理解
他們45%知道綜合性學習這個概念,88%的學生不知道該如何進行綜合性學習。
2.學習方法
你在綜合性學習時做了些什么時,回答最多的是查資料,最不愿做或是沒有做的是調查、訪問、實驗、撰寫報告。
3.學習重要性
你認為綜合性學習是否重要時,有93%的學生認為不重要,因為教師不做書面考試,家長不關心這類活動。
4.學習的好處
21%的學生認為能擴大知識面,能提高閱讀和作文能力。分別有10%左右的同學談到,使自己的膽量增大、自信心增強、頭腦靈活、有了經驗、提高了解決問題的能力,但跟多學生是不知道。
二、調查反饋顯示的問題
1.認識不到位
教師受傳統(tǒng)觀念的影響,認為語文學習只是拼音、識字、閱讀、作文,認為語文綜合性學習是補充,是附屬,可學可不學,淡化和削弱了綜合性學習應該作為“必修”的地位。
2.指導不得法
過于依賴語文課本,將教材中的內容作為學習開展的唯一,有老師感感覺這些內容和農村學生的現(xiàn)實狀況有一定距離,并不十分恰當,缺乏課程開發(fā)意識,沒有聯(lián)系學生生活,利用農村特色來開發(fā)學習資源,導致學生學習興趣低下。
3.評價機制不夠完善
受功利思想影響,認為上級、學校對學生的綜合性學習無從考查,因此不夠重視。
二、農村小學綜合性學習的實施對策
策略一:解決認識問題
從語文課程設計的角度說,語文綜合性學習體現(xiàn)了課程綜合化的趨勢,是落實“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這一語文課程基本理念的重要途徑。
《課標》在“設計思路”里指出,“課程標準還提出了‘綜合性學習的要求,以加強語文與其他課程以及與生活的聯(lián)系,促進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整體推進和協(xié)調發(fā)展”;在“基本理念”里也指出,“應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現(xiàn)代科技手段的運用,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初步獲得現(xiàn)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實踐能力”。語文綜合性學習對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具有重要意義,是語文新課程的一大亮點。
從課程目標的角度說,語文綜合性學習有利于整體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綜合性學習不僅體現(xiàn)為語文知識的綜合運用、聽說讀寫能力的整體發(fā)展,而且提倡多學科聯(lián)系、跨領域學習、書本學習與實踐活動的緊密結合,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提高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尤其有利于在實踐中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感受能力、綜合表達能力、人際交往能力、搜集信息能力、組織策劃能力、互助合作和團隊精神,為促進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全面提高提供了有力保障。
從課程實施的角度說,語文綜合性學習有利于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非常重視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把轉變學習方式作為課程改革的重要目標,并把它作為實現(xiàn)其他目標的重要手段。《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指出:“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yǎng)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而綜合性學習,正是轉變學生學習方式的重要途徑。《課標》在“基本理念”中明確指出,“語文綜合性學習有利于學生在感興趣的自主活動中全面提高語文素養(yǎng),是培養(yǎng)學生主動探究、團結合作、勇于創(chuàng)新精神的重要途徑,應該積極提倡”。
策略二:積極拓展學習資源
語文是母語課程,“學習資源的實踐機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各地區(qū)都蘊藏著自然、社會、人文、人才等多種語文課程資源,不同地區(qū)都有取之不盡和各具特色的語文資源。當?shù)氐淖匀画h(huán)境、文物古跡、風俗民情、節(jié)日文化都獨具魅力、各具神韻。學校、家庭、社區(qū)是學習的搖籃,圖書、報刊、影視作品是語文學習的寶庫。城鎮(zhèn)有城鎮(zhèn)的的優(yōu)勢,鄉(xiāng)村有鄉(xiāng)村的長處。城鎮(zhèn)文化氣氛濃厚,鄉(xiāng)村自然資源豐富,況且,城鎮(zhèn)的學生向往廣袤的大自然,鄉(xiāng)村的學生新奇于城鎮(zhèn)的繁華,可以憑借多種信息渠道加以互補。
人教版綜合性學習的編排內容大體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一二年級隱性的綜合性學習。(這一階段沒有專題設置綜合性學習,它主要滲透在語文練習中。
一上以“讀讀說說、讀讀畫畫、讀讀做做、讀讀演演”的形式呈現(xiàn);例如《自己去吧》一課課后設置了這樣一個問題:最近你學會了什么?是怎么學會的?僅限于簡單的交流。一下和二上通過“展示臺”的形式呈現(xiàn)。二下則通過“展示臺”和“寬帶網”兩種形式呈現(xiàn)。
第二階段:三四年級小綜合學習。每學期安排安排兩次,一般前半學期一次,后半學期一次。
第三階段:五六年級小+大綜合性學習。五六年級前三個學期,每個學期安排一次小綜合學習,一次大綜合學習;六下僅安排一次大綜合學習。
但從第二階段才算真正意義上的“綜合性學習”,整個小學階段共編排設置了11次小綜合,4次大綜合。具體分布情況如下:
小綜合:
第一次(三上第一單元第5頁):記錄自己的課余生活
第二次(三上第五單元第70頁):了解生活中的傳統(tǒng)文化。
第三次(三下第二單元第21頁):調查周圍環(huán)境
第四次(三下第五單元第78頁):回憶、了解父母關愛自己的事情,并想想自己該怎樣對待父母。
第五次(四上第三單元45頁):讀童話、講童話、編童話、演童話
第六次(四上第七單元125頁):回憶自己的成長故事,了解別人的成長故事。
第七次(四下第三單元38頁):大自然的啟示
第八次(四下第六單元103頁):走進田園,熱愛鄉(xiāng)村
第九次(五上第一單元第5頁):讀書的快樂
第十次(五下第三單元49頁):感受語言的魅力
第十一次(六上第二單元21頁):熱愛、贊美、歌唱、報效祖國
大綜合:
第一次(五上第五單元):遨游漢字王國
第二次(五下第六單元):走進信息世界
第三次(六上第六單元):輕叩詩歌大門
第四次(六下第六單元):難忘小學生活
從內容的編排中,我們不難看出根本沒有地域性的差異,只是在語文綜合性學習實施過程中,有的老師認為所處環(huán)境經濟文化較為落后,農村學生沒有城市學生開闊的視野和豐富的知識內存,開展綜合學習太困難了,其實是對語文學習資源開發(fā)利用得不夠。如《走進信息世界》這一綜合性學習活動,不少農村教師都認為,我們農村沒有電腦,怎么了解信息?其實,你仔細鉆研教材會發(fā)現(xiàn),這里的信息絕不僅僅是指網絡信息,它的涵蓋面十分寬泛。我們每個人,每時每刻都生活在信息世界里。因為看到的一切、聽到的一切,感受到的一切都是信息。我們可以引導學生從不同渠道搜集信息,感受信息傳遞對我們生活的影響。再比如《遨游漢字王國》,為了更多的了解漢字的神奇有趣,城市孩子可以上網、去書店等查閱資料,但農村孩子也有豐富的資源,比如搜集方言俚語,感受不同語音的趣味;比如搜集農諺,感受鄉(xiāng)土語言富含的哲理等。有沒有資源可利用,不再有沒有,在于我們是不是用心挖掘。
策略三:完善評價機制
評價一個學生語文學得好壞,不能看一張試卷所取得的分數(shù),而應該看這個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yǎng)。語文的綜合性學習成果,是學生語文綜合素養(yǎng)的重要表現(xiàn)。那么如何評價語文綜合性學習成果呢?
由于受長期以來的“應試教育”模式的影響,語文課程的評價主要是通過考試、考查、考核等手段,以成績論優(yōu)劣,從學生中選拔所謂“尖子生”,評價已成為事實上的“選拔”,學習好就是樣樣好,以偏蓋全。而語文新課程里評價則認為,評價的最終目的在于為學生更好的學習、更好地發(fā)展服務,體現(xiàn)教學以“育人為本”的理念,改變過去從高分到低分給學生“排名次”的做法,從而為每一位學生提供一個展示自己長處的機會,保證學生獲得實實在在的發(fā)展,獲得整體發(fā)展。
評價應側重學生學習的過程,要注重使其形成綜合素質,而不能側重于看學習結果。既要注重學生的量化成績指標,又要把著眼點放在教學過程中,看學生學習過程中主動性如何,參與的積極性如何,探究的能動性如何,以及方法的科學性如何等等,從上述幾個層面來綜合評價學生的整體素質。像語文檔案袋之類的評價就是一種很好的方法。
傳統(tǒng)的評價有一個較明顯的欠缺,即把作為評價對象的學生排斥在評價體系之外,僅作為“旁觀者”或“局外人”,具體評價由教師一個人來完成,而新的評價理念則強調評價的多元化和民主性,即實現(xiàn)學生自評、學生互評和家長、師生互評的多元化評價。同時,增強評價的民主性,評價中注重雙向選擇、溝通和協(xié)商,使被評價對象最大程度地“接受”評價結果,而不是把評價結果“強加給”學生。
考查卷處處體現(xiàn)。不管是基礎知識考查還是閱讀分析解答,不管是文本內容再現(xiàn)還是作文主題安排,都應該體現(xiàn)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yǎng)和語文實踐能力。比如小學五年級考查卷安排的“讓學生寫一則廣告詞”,六年級考查卷安排的這樣一道題:“有糧食不賣給八路軍吃”這句話,有人認為是給八路軍吃;有人認為不給八路軍吃。請寫出為什么?等等題目,都能很好的體現(xiàn)語文課表中的基本理念。
語文綜合性學習的認真開展,有助于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農村小學的語文教師也該利用特有的資料,積極認真的開展起來!
參考文獻:
[1] 騰春友主編. “浙江省中小學學科教學建議”案例解讀[M]. 浙江教育出版社,2009.
[2] 唐文英主編.語文活動課的理論與實踐[M]. 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
[3] 熊梅.當代綜合課程的新范式:綜合性學習的理論和實踐[M].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