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大數據時代,數據的生產、加工、管理為陶瓷文獻的整合提供了新的契機與方向。基于大數據思維,陶瓷文獻的整合應以數據為本,在此基礎上可以促進:其一、文本整合模式,從文獻到文化;其二、人本整合模式,從文化到人化;其三、資本整合模式,從媒介到中介。
關鍵詞:大數據;陶瓷文獻;整合模式
江西省社會科學規劃一般項目《從文本到人本:“一帶一路”境遇下中國陶瓷文化的國際傳播策略》階段性研究成果,景德鎮市社會科學規劃重點項目《學習型社會視閾下數字閱讀“把關人”制度建構研究》階段性研究成果,景德鎮市科技局軟科學項目《景德鎮陶瓷文化傳播力構成體系研究》階段性研究成果。
在大數據時代,數據已然成為一種戰略資源而導引著社會資源的整合模式,基于一切皆為數據、一切皆可量化的整合效率,數據式整合無疑是促進跨文本、跨主體、跨行業、跨時空等諸多跨界式融合升級的基本動力。
中國陶瓷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實施“一帶一路”戰略的重要領域,而陶瓷文獻則是陶瓷文化的載體,其整合無疑具有重要意義。
1 文本整合模式:從文獻到文化
陶瓷文獻的類型眾多,包括陶瓷作品、期刊、圖書、報紙、古籍、特藏、以及電子資源等,它們作為陶瓷文化的載體,記錄與保存著源遠流長的中國陶瓷文化。當下,融合已經成為包括陶瓷文化在內的社會文化創新與發展的新常態,各種類型的陶瓷文獻之間也相互交融,因此,從文獻到文化的升級就成為陶瓷文獻整合的模式之一。這種語境下的文化既包括陶瓷文化,又不止于陶瓷文化,而是內容、關系、情感、時空、生活方式等諸多要素的雜糅,因而也是陶瓷文化與社會文化相互滲透、相互融合而成的多元文化共同體。
在大數據時代,由于文本數據化,數據相關化,因此從知識文本到智能文本以及從圖文文本到圖像文本的升級就是陶瓷文獻整合的路徑之一。
首先,智能文本
智能化是高科技時代的一個高頻詞匯,智能終端、智能家居、智能系統、智能生態等等已經進入百姓生活之中。就陶瓷文獻整合來看,智能文本主要包括智能編輯的文本以及智能終端的文本。在大數據時代,數據無時無處不在,一切皆為數據也必然要求一切皆可量化,因為身處海量數據之中的用戶其個性化需求顯得更為迫切,所以只有精準才能贏得用戶。而智能文本則堪當此任,其中,智能編輯的文本是基于智能算法與思維而能夠實現個性化與規模化、以及專業化與便捷化等多元價值互動的文本,包括智能生成的文本、智能推送的文本以及智能服務的文本等。
就陶瓷文獻來看,智能生成的文本是指陶瓷文獻的科技性、藝術性、知識性、文化性、情境性等多元內容能夠實現智能組合而不受主體、專業等限制;智能推送的文本是指能夠基于用戶的各種行為,包括點擊、搜索、閱讀、發送、評論、收藏等行為,而進行智能推薦的文本;智能服務的文本是能夠為陶瓷生產、交易、投資、消費、管理等各種產業和社會活動提供服務的文本。比如基于陶瓷藝術品拍賣與收藏的數據而預測當前藝術品市場的投資熱點,以及基于陶瓷用具的產銷數據而設置時尚生活的議題。
智能終端的文本主要是適用于智能手機的移動文本,它包括生產、生活、學習、工作、休閑娛樂、社交、投資消費等各種場景的文本。比如,手機一卡通、手機支付、手機位置服務、手機知識推薦:移動閱讀、移動檢索服務、移動參考咨詢、移動學科服務、移動二維碼、移動視聽展示和移動特色資源、移動門戶服務等各種服務。這些移動文本可以消除陶瓷博物館、檔案館、圖書館、展覽館、文物局等時空的限制而進行實時實地傳播。
其次,視頻文本
陶瓷既是藝術之物也是生活之物,既具有工具理性也具有價值理性,既是金木水火土的結晶也是科技、藝術、文化、經濟等的濃縮,其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皆美不勝收,其物質文化和非物質文化都光輝璀璨。以瓷都景德鎮來看,“三面青山一面水,一城瓷器半城窯”;“陶舍重重倚岸開,舟帆日日蔽江來”等展開了一幅幅美輪美奐的畫卷。
視頻文本可以包括數據圖、網絡在線演示、互動圖標、圖片、動漫、視頻短片、影視劇等文本,是從圖文傳播向圖像傳播的轉型。這些不但是傳承陶瓷文化的絕佳載體,而且是講好陶瓷故事的有效形式。借助于形、聲、色、畫等眾多元素的視頻文本能夠將兼具物態、生態、活態等多元、多變形態的陶瓷文化展示得淋漓盡致,也能夠將動人、感人、催人奮進的陶工故事、城市故事甚至民族故事等陶瓷故事演繹得惟妙惟肖。比如,陶瓷物質結構的演進,包括石器、陶器、鐵器、銅器、銀器、陶瓷等;能量結構的演進,包括森林、水土、河流、光、熱、風等;工藝結構的演進,包括陶瓷七十二種工藝流程及其革新;組織結構的演進,包括官與民、行與幫、地緣與業緣等;社會生態結構的演進,包括作坊、窯址、礦坑、民居、里弄、店鋪、街道、集市等;這些結構相互交織而形成動態的陶瓷文化圖譜,適于視頻文本進行傳播。
2 人本整合模式:從文化到人化
從以信息為中心到以人為中心,以及從以傳者為中心到以用戶為中心的轉型,是大數據、云計算時代媒介傳播的新模式、新課題。
首先,關系人模式。
泛在網絡環境下,用戶不是分散的用戶,而是相互關聯、相互交融的網絡式用戶,因而也是無所不在、無所不能的關系人,既可以是公共關系人,也可以是社交關系人。
其一、公共關系人。公共關系是企業開展社會化經營的重要資源,而在公共領域與私人領域日益交融的環境中,公共關系存在于一切領域,公共關系人也日趨細分而多樣化。主要表現在:從名人公關到人人公關,任何人均可以是公關人。比如,就企業公關而言,對于企業員工與投資者,可以通過企業生活與家庭生活的互動而實現內部公眾式的公關;對于企業所在社區,可以通過公共信息、公益活動等而實現社區公眾式的公關;而對于消費者、受眾、用戶等,則可以通過消費者、體驗者、宣傳者以及咨詢者等多元角色的互動而實現市場公眾式的公關。
從品牌公關到微公關,任何時空均可以是公關領域。在傳統媒體時代,品牌是企業以及城市公關的法寶;而在微博、微信主導的微時代,微公關則頗為盛行。主要表現在:微平臺、微終端,包括微博、微信等平臺以及拍客、播客等新終端;微內容,包括信息、知識、思想、經驗、情感、情趣等內容;微形式,包括圖片、照片、視頻、微電影、微電臺、時尚秀等形式;微空間,包括物質、文化、心理、情感、情緒等多重空間。
其二、社交關系人。以個體為中心的社交平臺是對企事業等組織邊界的超越,因而人人皆社交,無社交不傳播;同時,社交平臺的開放性、便捷性、分享性以及聚合性等屬性使得其成為有效的生產、營銷平臺而滲透于各種生產經營領域。進一步而言,社交平臺開創了社會生產生活的新空間,社交關系人成為新寵。主要表現在:社交平臺加快了傳受互動,從而信息類內容、關系類內容、話題類內容等不斷增生;社交平臺加快了虛擬空間與現實空間的互動,從而傳播場域也就成為傳播場景;社交平臺加快了生產方式與生活方式的互動,從而促進了個性化的生產方式與生活方式。總之,社交關系人是傳受互動、產消一體等多元角色的交互,是口碑文化、粉絲文化等多元文化的體現。
其次,體驗人模式。
體驗是用戶時代傳播與營銷的基本模式,它既可以促進跨媒介形態傳播,也可以推動跨文化形態傳播。而就中國陶瓷文化傳播來看,體驗主要包括物態文化體驗、生態文化體驗以及活態文化體驗。
其一、物態文化體驗。從器物形態來看,陶瓷既可以是工藝之物,也可以是生活之物;既可以是科技的結晶,也可以是人文創意的體現;既可以是實用之物,也可以是紀念之物;從而也是各種體驗之物。比如,在瓷都景德鎮,陶瓷不但是城市文化的載體,瓷燈柱、大型城雕、陶藝青銅雕塑、山體陶瓷壁畫、巨型生肖瓷雕等城市環境到處可見;而且是企事業組織文化與行業文化的載體,瓷書、瓷畫、瓷板、瓷瓶、瓷杯等陶瓷語言可以詮釋獨特的企業文化、行業文化以及地域文化。
其二、生態文化體驗。天人合一,主張自然與人的和諧,追求季節氣候、地理環境、材料的自然美感、以及人工的巧作這四種因素的完美結合,是中國陶瓷文化藝術的基本審美標準,從而形成豐富多彩的生態景觀。生態系統可以為社會生產提供取之不竭、用之不盡的物質與能源,光、熱、風、水、土、礦、森林、河流、地形地貌等被人類利用以創新陶瓷生產方式;生態系統可以為陶藝創作提供靈感,梅蘭竹菊、青綠山水、花鳥蟲魚等皆是陶瓷藝術創作的基本題材;生態系統還可以為人的生存與發展提供新的生活空間,觀光旅游、休閑度假、養身保健、怡情悅性等生態模式倍受青睞。
其三、活態文化體驗。無論是物態文化,還是生態文化,其價值都是通過人的行動才能充分展示出來,活態的人是陶瓷文化的集中體現。活態文化體驗可以包括:工藝主體的傳授、表演、展示,瓷器、瓷畫、瓷樂、瓷舞、瓷飾、瓷甌雜技等都可以傳播瓷韻瓷味;社會與時代主體的跨時空交互,中國陶瓷文化源遠流長,流派眾多,宋、元、明、清等朝代均有各自特色,而通過跨時空交互,歷史的厚重與時代的脈絡則能得到體驗;人文主體的交流,活態的陶瓷文化既可以包括專業技藝與知識,也可以包括經驗、感悟與創意,還可以包括民風民俗等民間、民生文化,因此知識的教育、思想的討論、技藝的切磋、經驗的傳受、節慶活動的舉辦、方案的設計等均是人文交流的形式。
3 資本整合模式:從媒介到中介
大數據不僅僅是一種數據,而且更是一種思維。比如,用戶思維、簡約思維、極致思維、迭代思維、流量思維、社會化思維、平臺思維、跨界思維等等。因此,大數據時代,媒體不僅需要實現媒介內容與業務的轉型,而且需要實現思維與觀念的轉換,也就是資本的升級。進一步而言,媒體不僅僅是作為信息與內容的傳播者,而且是作為產業和社會的重構者;不僅需要對信息資源進行整合,而且需要對產業資源和社會資源進行整合;不但需要實現傳受互動,而且需要促進產城一體;從而實現信息媒介到社會中介的轉型。因為信息流、商品流、物質流、人才流、技術流、資金流、服務流等在大數據的無限覆蓋下而相互交融從而形成共生共榮、互聯互通、相互嵌入的融合生態,進而虛擬與實體之間、產品與服務之間、媒介與中介之間的邊界也日趨模糊,都成為社會網絡的一個個節點。
因應這種媒介與中介交融的趨勢,傳媒實施資本整合就是要實現從媒介資本向社會資本和創意資本的升級。
首先,社會資本的整合模式:從大眾到小眾。
大數據的全體樣本分析與全媒體、全民參與、全球聚合等是相輔相成的“全”時空類型傳播模式,從而大眾也日益細分而成為小眾。與前者相比,后者是傳受互動、產消一體、個體與社會對接、民族與世界交匯等等多元交互式的社會群體。
社會群體的細分可以有多種方式,傳媒既可對現實社會環境中的各階層包括業界、商界、學界等進行細分,也可基于志趣情感而對社會群體進行分類。比如,美國《財富》雜志社不僅是《財富》雜志內容的生產者,還是“《財富》全球經濟論壇”的創立者。通過該論壇,《財富》雜志與全球政界、商界及學界進行廣泛、深入的合作,在收獲巨大影響力的同時也通過會展經濟獲得巨大經濟收益。此外,《財富》雜志社還編制“《財富》世界 500 強企業排行榜”、“財富 500”股票指數與“財富 e-50”股票指數,反映世界500強企業的整體經營狀況。[1]
對于陶瓷期刊以及相關區域媒體而言,社會資本的整合就是要通過促進社會交流以及拓展社會生活空間而實現媒介運營與產業發展的轉型升級:從產品模式到用戶模式,從市場模式到場景模式,從媒體模式到群體模式。就陶瓷藝術品這種小眾市場來看,地攤式的銷售、產品式的展銷、廣告式的促銷等大眾營銷模式已經不再應景,而用戶思維、場景思維、以及群體思維等小眾思維則要求將陶瓷市場與休閑娛樂、信息交流等結合起來。比如,茶,酒、咖啡、美食等飲食服務,旅游休閑、會議、節慶等活動,以及交易策劃人、展銷品鑒人、拍賣經紀人等群體及其交流,從而形成交易與交流互動、生產與生活互動的小眾場景。
其次,創意資本的整合模式:從閱讀使用到轉化應用。
跨界融合或轉化應用是資本整合的基本要求,而創意資本的整合就是從閱讀使用到轉化應用的過程。推進這一過程的動力主要包括數據創意和文化創意。
其一、數據創意。大數據的無限相關與關聯分析蘊藏著無限創意,萬事萬物相關可以無限地拓寬創意的外延。比如,信息環境與現實環境,在傳統媒體時代,信息環境只是反映、報道與解讀現實環境,關聯維度比較單一;而在新媒體時代,擬態環境更多元,也更接近現實環境,因而兩者的關聯維度更復雜,信息環境不僅僅反映與解讀現實環境,而且能夠實時監測、預測、預警現實環境。因此,利用數據創意,傳媒就可以為社會生產、工作、生活、管理以及投資理財等提供更科學、更實時、更個性化的環境。
比如,南方報業集團利用大數據分析工具,開發出一套輿情預警系統,為政企提供服務。在廣州亞運會期間,南方輿情成功預警了廣州出租車罷工事件,獲得省總工會的高度贊揚。目前,南方輿情與廣東省13個地級市政府簽訂了合作協議,進行政務輿情預警,防范突發事件。集團力圖實現從“新聞管家”到“輿情管家”再到“信息服務專家”的角色演變。[2]
其二、文化創意。大數據、互聯互通使得文化共同體滲透于各種主體、群體甚至政體之中,大文化消弭了各種界限而為文化創意提供了廣闊空間。概而言之,文化創意主要體現于:一方面,智慧共同體,智慧互聯。智慧是文化創意的集中體現,也是人性化、體驗化的基本要求。智慧共同體是智慧學習、智慧生產、智慧生活、智慧管理等的統一,是智慧家庭、智慧城市、智慧工業、智慧農業、智慧服務等的統一,也是平面設計、工業設計、農業設計、 建筑設計、動漫設計、軟件設計、家居設計等的統一。
另一方面,區域共同體,命運互聯。在當前以文化為中心的社會發展模式下,文化而非政治、經濟成為各國或地區互聯的最有效紐帶,文化的交流與融合可以跨越各國的邊界而形成多種命運共同體。比如,在中國陶瓷與絲綢的對外貿易過程中,無論絲綢之路沿線國家,還是陶瓷之路所跨地區,陶瓷文化以及絲綢文化這些文化中介帶動了彼此之間在飲食文化、服飾文化、時尚文化、建筑文化、生態文化、宗教文化、藝術文化、商業文化、語言文化、哲學文化等多種文化的交融。而文化創意則是文化大交融的助推器,比如絲路瓷語、遺產廊道等項目的開展都需要文化創意這一“火花”才能熠熠生輝。
4 結語:以數據式整合促進跨界式融合
數據式整合具有可量化、可預測、可分析挖掘等諸多優勢,因此能夠為社會生產、生活提供更寬廣、更個性的空間。在陶瓷文獻整合過程中,大數據思維能夠促進文本整合模式,從而實現由文獻到文化的轉型;促進人本整合模式,從而實現由文化到人化的轉型;以及促進資本整合模式,從而實現從媒介到中介的轉型。總之,數據式整合促進了跨界式融合,即跨越一切時空的融合,從而促進包括陶瓷文化在內的中國文化“走出去”。
參考文獻
[1]嚴利華 喻發勝.“+互聯網”與“互聯網+”:行業性期刊轉型策略探究[J].出版發行研究,2015(10),53—57
[2]湯雪梅.人工智能與數字出版的創新應用[J].編輯之友,2015(3),15—18
作者簡介
陳邦武(1970-),男,江西吉安,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傳媒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