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鈴
摘 要:文物有著不可再生特點,博物館在陳列展覽文物期間,應做好相應的保護工作。文物保管部門應加大監督指導力度,確保陳列設計合理,為博物館文物展覽創造較好的保護條件,避免各種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為文物帶來的危害,同時開展對工作人員的專業培訓,加大對文物的保護力度。本文闡述了博物館文物展覽期間做好保護工作的意義,并提出了具體可行的策略。
關鍵詞:博物館;文物展覽;保護
文物是我國珍貴的財產,其歷史價值與科學價值不可估量。我國對博物館文物保護工作非常重視,強調了要堅持“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原則。對此博物館應提起重視,加大對文物的保護力度,特別是在文物展覽期間,更應該做好保護工作,通過采取各種有效的保護措施,防止文物受損。
1 博物館文物展覽期間保護的意義
博物館通常以陳列的方式展示文物,展覽時可按照時代線索或歷史線索,將當時社會各個歷史畫面進行橫向陳列教育,也可作出專題性陳列,展覽內容和形式眾多,主要目的是吸引觀眾。博物館在選擇展覽的文物過程中,一般為具有歷史特點、品相較好、代表性較強的文物[1]。因為文物展覽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很多文物會陳列很長時間,這些珍貴的文物在離開庫房以后,若是文物保管部門未能做好保護措施,在自然因素或人為因素下,將導致文物出現不同程度的損毀,帶來無法彌補的損失。正是因為文物的不可再生特點,因此在博物館文物展覽過程中,需要加強對文物的科學管理與保護。
2 博物館文物展覽期間的保護策略
(一)陳列設計要科學、合理
博物館在舉辦文物展覽過程中,陳列設計部門與文物保管部門應協調好,做好文物展覽期間的保護工作,若是存在不利因素,將威脅文物的安全。文物種類眾多,質地也不同,對保護條件要求也不一樣,對此保管員應按照《陳列大綱》中的文物展覽清單,制定合理的《文物展覽保護方案》。應詳細說明需展覽文物的分類和保護條件,例如書畫類、絲織品類文物對環境因素要求很高,為避免溫濕度變化、有害氣體及灰塵等對文物造成的損害,需要對其進行密封處理,同時照度標準應不超過50勒克斯,燈具和文物要保持一定距離,防止直射文物。如果要展覽國家二級以上的文物,要用照片或復制品代替展覽,不能使用文物原件。
(二)認真做好展覽制作工作
文物通過領導簽字同意并辦理出庫手續以后,文物保管部門則不再承擔保護責任,由文物展覽制作方負責。通過以上責任劃分,不利于文物的保護,這是由于展覽制作方通常缺乏系統、完整的文物保護知識,在文物展覽制作期間,展廳地面上會存在大量雜物,且搬運很隨意,不夠專業,容易出現文物損壞的問題。為保護文物的安全,需要采取預防性保護手段,將隱患消除在萌芽內[2]。布展期間,為避免出現人為損壞文物的情況,文物保管部門也應參與到展覽制作中,在文物安全保護中發揮出監督指導的作用。通過耐心指導和親自示范,讓展覽制作方了解文物保護要求,即:在搬運文物過程中,不能讓文物出現碰撞,陶器、瓷器類文物容易破碎,搬運時應雙手托底,輕拿輕放,不能單手提邊和持柄而行,否則容易損壞文物。對于書畫、絲織品、金屬等文物,搬運時應戴上干凈的棉質手套,不能讓手上的汗粘在文物上。在文物展覽方法的設計中,不能直接用釘子或圖釘直接將文物固定在展板或墻上,在擺放文物的時候,應確保文物安全,不能受到損傷。展廳在裝修結束后,在文物進入展廳后,應及時對展柜中的文物消毒,并測量展廳和展柜中的溫濕度,當溫濕度在標準范圍之內后,才能擺上文物,對一些特殊的有機質地文物,應放入防蟲藥品并密封展柜,防止文物受潮。
(三)改善展廳環境
1、避免溫濕度變化危害文物。展覽的文物與庫房內保存的文物不一樣,庫房內文物較為集中,有利于管理與保護。博物館展廳中需要安裝好空調與通風設備,將室內溫濕度控制好。對于一些對環境變化敏感的文物,雖然展覽設計過程中進行了密封處理,但是并非是絕對真空密封,若是溫濕度變化較快,容器內部則無法保持平衡。如果溫度過高,會導致皮革脆裂,漆、木、竹器干裂,書畫耐折度下降會出現發脆、變色等問題[3]。如果濕度較大,將導致文物受潮,鐵器生銹,銅器也會被銹蝕。因此展廳應設置好溫濕度計,管理人員應認真記錄每日溫濕度變化情況,以便盡快調節。展廳陳列的文物質地不一樣,因此對溫濕度要求也不同,應考慮到各類文物的共同特點,應控制展廳溫度為15℃~18℃,相對濕度為55%~65%。此外還要安裝空調和加濕、除濕系統,對展廳內溫濕度加以調節,并配以自然調節的方法,例如冬天天氣比較干燥,應將適量的綠色植物與花卉放在展廳中,除了可以吸附展廳內灰塵以外,還可以增加展廳內濕度。而在夏天潮濕天氣里,在晴天無風與早晚空氣干燥時通風,陰雨天氣要關好窗戶,這樣才能控制溫濕度在適宜范圍內。對于有機質地文物,還要定期做好消毒與投藥工作,避免文物受到損害。
2、避免光線危害文物。自然光和人工照明都會在一定程度上危害展廳中的文物,尤其是陽光直射與反射對文物危害較大。紫外線在光解、光氧化等作用下,將對文物結構與成分造成破壞,導致紡織品出現褪色,紙張發生龜裂、翹曲等問題。展廳中不能讓光線直接照射在文物上,為避免光線輻射,應采取涂防光劑、有色玻璃、雙色窗簾、百葉窗等方法。展廳中應采用感應裝置的人工光源,例如在設計書面展覽時,要充分考慮到光線照射為書畫類文物造成的危害,應利用先進的技術,在觀眾靠近展柜后,燈光通過展柜上部的探頭感應,光線從弱變強,而在觀眾離開展柜以后,光線從強變弱。通過這種方法,在不影響觀眾欣賞展柜中的書畫類文物的基礎上,防止光源長時間照射在書畫類文物上,有效保護了文物的安全。
3、避免有害氣體、灰塵危害文物。博物館展廳每天接待的觀眾數量很大,文物容易受到混混濁的空氣、塵埃的影響。塵埃成分非常復雜,包括蟲卵、微生物、化學煙霧、金屬粉塵、煤煙和灰塵等,在一定溫濕度下,會導致有機質地文物發生腐蝕、生蟲和霉變等問題,其中書畫類文物受損程度最大[4]。展廳中應設置通風與空氣過濾設備,窗子縫隙應做好密封處理。在打掃展廳的時候,應選用吸塵器與濕布,確保展廳內的清潔衛生,對于書畫類展廳,應為觀眾提供一次性鞋套,防止灰塵進入展廳危害文物。
(四)加強對人員的專業培訓
文物在長期展覽過程中,負責看管展廳的工作人員,除了要做好清潔衛生以外,還應看管好文物,切實承擔起保管和保護文物的責任。文物保管部門應組織對展廳工作人員的培訓工作,讓他們掌握一定的文物保護基礎知識,更好勝任展廳文物看管工作。這樣能夠有效防止因為工作人員專業保護知識不足,導致在自然光線強烈的天氣打開窗戶,讓陽光直射文物,或者陰雨天氣打開窗戶,導致文物受潮等情況,讓博物館文物展覽得到可靠保護。
3 結語
總之,博物館加強文物展覽期間的保護工作意義重大,需要領導提起重視,做好預防性保護措施。此外還要切實增強相關工作人員的文物保護意識,加大文物保護力度,采取科學的管理與保護手段,避免文物展覽期間受到危害,以便最大限度發揮出其價值。
參考文獻
[1]單霽翔.淺析博物館陳列展覽的學術性與趣味性[J].東南文化,2013,(02):6-13.
[2]蘇史煜.淺談如何做好文物陳列展覽設計[J].大眾文藝,2012,(16):218-219.
[3]龔良.南京博物院:從文物之美到展覽故事[J].文物天地,2016,(04):4-6.
[4]周加勝.國內博物館傳統展覽業的數字化應用及對策[J].惠州學院學報,2016,(04):7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