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新媒體在社會各個領域的發展日漸深入,作為承載文化傳播、教育的重要載體,博物館教育不僅豐富了人們的知識,提升社會的文化內涵,還有助于促進社會文明的發展。博物館應該充分利用新媒體技術,采取多樣化的方式來發揮博物館教育的價值,本文在闡述新媒體內涵的基礎上,探討新媒體在博物館教育中的作用,并進一步圖案鎖新媒體在博物館教育中的運用策略。
關鍵詞:新媒體;博物館;教育;應用
1 新媒體的內涵
目前,我國對新媒體還沒有明確、統一的界定,與傳統的媒體技術相比,新媒體利用現代網絡信息技術、數字技術及移動信息技術等,依托互動的媒介向用戶傳播數據或信息等。總體而言,新媒體具有數字化、交互性及技術性的特點,促進了信息傳播的數量、質量與速度,在新媒體的支持下,人們可以更加方便、快捷地閱讀、編輯文本、聲音、圖片、動畫、影像及游戲等資源,并與信息發生互動。新媒體的類型有網絡媒體、移動通訊媒體及數字電視媒體等。由此可見,新媒體不僅體現了技術的革新,也反映了社會傳播理念及形式上的革新,新媒體所包含的信息內容豐富、數量大,并且傳播速度快、形式多樣,因而受到人們的廣泛歡迎。
2 新媒體在博物館教育中的意義
1、提升博物館的影響力
傳統的博物館教育大多是被動的,因為博物館陳列的展品十分珍貴,難以實現對社會全面的開放,而且在開放的內容及時間上都有一定限制,這樣不僅降低了觀眾到博物館參觀的積極性,也導致博物館缺乏認知度,博物館在人們心中更多的是神秘而遙遠,借助新媒體技術,觀眾們不僅能夠更加迅速、全面地了解博物館的藏品,還能夠更深入地了解古物保管的手法,激發人們對博物館的興趣,使越來越多的人走進博物館,近距離地感受歷史文化的韻味。在新媒體技術的支持下,觀眾還能夠及時、全面地了解博物館的歷史、教育活動等,進而更加自主地關注博物館的發展。
2、拓寬博物館教育的內容
在新媒體技術的幫助下,觀眾不僅能夠看到本館的藏品及相關簡介,還能夠實現跨文化的交流,如對同時期的相關文物或者其他地區、國家的文物發展,這樣的博物館教育極大地拓寬了人們的事業,強化博物館教育的內涵。不僅如此,新媒體時代中,還可以將一些獨居特色的地方文物進行展覽,推動不同層次的文化、歷史、文物的學術交流,為深化專業領域合作交流提供了有利的平臺。新媒體促進了更多的人認識、了解、關注博物館的發展,在提升博物館形象的同時,也能夠為博物館帶來更多的資源,為博物館的建設提供更加充足的動力。
3、完善博物館建設體系
博物館作為社會文化的公共服務機構,向社會提供了歷史文物的展覽、教育功能,為了更好地促進社會文明的發展,博物館需要不斷擴大文化服務的內容和范圍,新媒體技術的應用,能夠使博物館的服務更加科學合理,更具針對性、系統性,進而為增強博物館服務質量,煥發博物館在新時代的生命力奠定堅實有力的基礎。
3 新媒體在博物館教育中的應用
1.建設新媒體平臺
博物館教育的內容豐富多樣,為了滿足不同的觀眾需求,博物館可以創建網絡媒體平臺,促進觀眾與博物館及工作人員的溝通和交流,如建設博物館門戶網站,創建不同的版塊,根據不同時期、不同類型的文物進行分類,增強對文化資源的宣傳推廣,另外,博物館還可以創建微博、微信等平臺,在平臺上發布博物館的相關信息,使觀眾能夠通過多樣化的渠道了解博物館的發展,在新媒體平臺的建設上,博物館不僅要利用自身的資源進行教育,還可以充分激發公眾的積極性,激勵觀眾參與文化資源的分享,博物館活動信息的轉發等,以更好地提升博物館教育的效率,拓寬博物館教育的范圍。
在網絡平臺上,博物館應該以靈活的方式開展教育,如發布內容,互動溝通等,使觀眾能夠更加全面、深入地感受歷史文物的魅力,自覺地接受歷史文化的熏陶。在微博、微信等平臺中,除了圖片,還可以引入微視頻、聲音內容,并將微視頻與藏品相對應,使公眾能夠直接地建立聲音、視頻與藏品的聯系,進而深化對文物的認知。網絡平臺的創建,為觀眾提供了更具個性化的教育方式,增強了觀眾體驗、學習、瀏覽的自主性,有效地拓展了博物館教育的空間。
2.數字技術在博物館教育中的應用
數字技術給觀眾帶來獨具一格的體驗,在博物館教育中,可以充分利用虛擬技術,建立移動展廳、導覽平臺等技術,讓觀眾能夠多方位地瀏覽藏品,同時在虛擬技術的幫助下,觀眾即使回到家也能夠重溫博物館的展品,深化博物館的參觀體驗。
由于博物館的藏品豐富,而觀眾的時間相對有限,因此觀眾參觀展品的時間也非常短暫,為了增強觀眾對展品的關注,博物館可以利用數字統計平臺,統計出觀眾在數字媒體上瀏覽不同展品的時間,進而分析、整理出最后觀眾喜愛的藏品,進而對藏品的排序、內容的展示做出調整,由此可見,數字技術不僅提升了觀眾觀賞展品的質量,還能夠得到觀眾的反饋,不僅如此,觀眾還可以利用數字技術對博物館教育的形式、內容、意見做出評價,博物館根據觀眾的評價做出適當修正,進而使博物館教育更具針對性、實效性。
3.交互技術在博物館教育中的應用
交互性是新媒體的重要特征,為了增強博物館教育的生命力,可以利用新媒體技術,將富于個性化、交互性強的新媒體技術引入其中,觀眾利用平板、手機等,進行二維碼掃描,就能夠讀取相關的信息,并且隨著多媒體信息的引導,觀眾還能夠“拿起”、“放下”展品,能夠放大展品的局部深入觀察,觀眾還能夠參與到展品的互動游戲中,如體驗展品的用途,通過互動游戲來對展品進行擺放、修復等,這些方式既豐富了博物館教育的方式,也能夠進一步拉近觀眾與展品的距離,進而真正實現博物館教育的目標。
新媒體技術形式新穎,能夠與觀眾產生即時的互動,使觀眾體更深層次地體驗到歷史文化的魅力,如互動投影儀、多媒體互動體驗儀等,利用現代科技,通過燈光、音響的交融,不僅增強了歷史文物或史實的現場感,也能夠激發觀眾強烈的情感,使歷史文化散發活力,既能夠增強教育場景的氛圍,也以富于文化氣息的場景打動觀眾,真正實現了寓教于樂的目的。交互的方式打破了傳統博物館教育呆板、沉悶的模式,讓觀眾成為瀏覽、學習的主體,成為博物館的設計者,利用新媒體交互技術,觀眾不僅可以自行翻閱、觀看,掌握播放的速度、時間,還能夠成為博物館教育的設計者、參與者,公眾力量的參與,延伸了博物館的表現力,為博物館的長遠發展,為社會精神文明建設創造良好的氛圍。
4 結語
綜上所述,新媒體技術為博物館教育的發展帶來了前有未有的機遇,新媒體的交互性、技術性及數字化手段,能夠拓展博物館陳列、教育的形式和內容,使博物館與社會公眾的溝通不再受時空的限制,促進了公眾與歷史文物的對話,新媒體在博物館教育中的作用日益凸顯,博物館應根據自身的特色,加強新媒體技術的應用,變革教育模式,為提升博物館教育質量,傳播優秀歷史文化提供更加充足的動力。
參考文獻
[1]蔣宏、徐劍:《新媒體導論》[M],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6.
[2]梅榮.多媒體交互展示在博物館教育中的應用. 時代教育,2011 ( 4) .
[3]譚慧君.博物館應用新媒體技術在宣傳教育中的影響叨.黑龍江史志,2014,5(11):55·57
作者簡介
龔鴻杰,貴州,漢族,本科,貴州民族文化宮(貴州省民族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