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進?王艷艷?賀志明
摘 要:防治“互聯網+時代網絡暴力,必須疏堵結合、綜合防治。要加快對個人信息保護的立法研究,盡快出臺相應的法規、制度,加大依法懲治的力度,通過法律手段規范人們的網絡行為,凈化網絡環境。
關鍵詞:“互聯網+”;網絡暴力;危害;法治防治
基金項目:湖南省教育廳資助科學研究項目《法治思維視角下網絡暴力防治機制研究》
(14C0747);湖南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課題《“互聯網+” 背景下高校突發事件預防與應對機制研究》(15E09)。
在“互聯網+”時代,網絡已經融入了每個人的日常生活。還是數字更為直觀——中國迄今已經有6.49億網民,超過5億的智能手機用戶。截至2014年6月,我國域名總數增至1915萬個,相比2013年底增速為3.9%,網站數量為273萬個。4G等通訊技術的進步,智能芯片的廣泛應用,讓“公民即網民”時代正闊步走來。 所以公民在各大網站發表自己的言論日漸方便,如同塵世生活中的霧霾一樣,在喧囂的互聯網上,各種暴力及霸凌現象已成為網絡公共生活中的陰影,挑戰著公序良俗,消解著公平正義。稍有不慎,暴力之火可能蔓延至每個人身上。
1 “互聯網+”時代網絡暴力及其危害
(ー)“互聯網+”時代網絡暴力
什么是“互聯網+”時代網絡暴力?“互聯網+”時代網絡暴力是這一種暴力形式,它是一類在網上發表具有傷害性、侮辱性和煽動性的言論、圖片、視頻的行為現象,人們習慣稱之為“‘互聯網+時代網絡暴力”。“互聯網+”時代網絡暴力能對當事人造成名譽損害,而且它已經打破了道德底線,往往也伴隨著侵權行為,亟待運用教育、道德、法律等手段進行規范。
(二)“互聯網+”時代網絡暴力的危害
網絡是一個虛擬的世界,同時也是一個和真實世界并行、交融的現實世界;互聯網的開放性、交互性、匿名性,很容易使有些網民不負責任的言行演化為“‘互聯網+時代網絡暴力”, 侵犯了當事人的隱私權等合法權益,給他們造成極大的精神傷害和心理傷害,必須引起全社會的高度重視。
“互聯網+”時代網絡暴力,時常以凌厲而澎湃的惡毒輿論演繹著“眾口鑠金,積毀銷骨”的魔力。一是對未經證實或已經證實的公共事件,發表具有傷害性、侮辱性和煽動性的失實言論;二是無節操、無底線地挖掘新聞當事人的個人隱私,甚至“株連”親朋家人;
三是線上線下直接對當事人及其親友的正常生活進行行動和言論侵擾,致使其人身權利受損等。
從貧富懸殊到階層分化,從利益失調到娛樂至死……轉型期的中國,似乎給“互聯網+”時代網絡暴力提供了絕佳的“表演時機”。于是,在信息高速公路上,“互聯網+”時代網絡暴力頭也不回,將真相與秩序甩在身后,極速狂飆。投機者利用“互聯網+”時代網絡暴力氤氳出的“恥辱文化”,炒作熱點,渲染黑暗,在點擊率經濟中盆滿缽滿。也許今天,人人是暴力氛圍的加速器,而遲早有一天,人人都要為失范的網絡世界,支付混沌的代價與成本。畢竟,從來暴力的狂歡,都不外乎零和博弈:傷害越大,重建越難。
2 “互聯網+”時代網絡暴力法治防治策略
防治“‘互聯網+時代網絡暴力”必須疏堵結合、綜合防治。要通過行之有效的宣傳教育,提高網民特別是廣大青少年的道德自律意識,增強他們的分辨能力、選擇能力和對低俗文化的免疫力,培養健康的心態和健全的人格,在全社會倡導文明的、負責的網絡行為;相關職能部門應加快對個人信息保護的立法研究,盡快出臺相應的法規、制度,加大依法懲治的力度,通過法律手段規范人們的網絡行為,凈化網絡環境。
(一)政府層面:創新社會治理思維,在防治“互聯網+”時代網絡暴力中發揮主導功能。一是要反思制度設置的公正性,并積極構建利益表達和協調機制,促進轉型風險的有序釋放。二是應加強網絡輿情的研判與引導工作,并建立和完善對網絡運營商的規范制度,防止風險信息異變。
(二)社會層面:提升自組織能力,在防治“互聯網+”時代網絡暴力中發揮主體功能。
一是要努力構建以家庭、學校為主體的教育督導系統,以改善青少年的社會化環境。二是積極營造有序而又有活力的輿論環境 。
(三)網民層面:自覺增強風險防范意識、提高網絡行為素養以防治“互聯網+”時代網絡暴力。這也就要求每個網民,如果你發表意見,有自己的態度和觀點是可以的,做任何事情都要有理由,但對于事實不清楚的,不要盲目轉發,至少要表明自己的觀點。真正制造謠言的人要承擔責任,其他網友不要盲目跟風,隨意轉載,圍觀式的轉載有可能擴大侵權行為。
3 網絡安全法與“互聯網+”時代網絡暴力
為了保障網絡安全,維護網絡空間主權和我國安全、社會公共利益,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促進經濟社會信息化健康發展,制定網絡安全法。我國堅持網絡安全與信息化發展并重,遵循積極利用、科學發展、依法管理、確保安全的方針,推進網絡基礎設施建設,鼓勵網絡技術創新和應用,建立健全網絡安全保障體系,提高網絡安全保護能力。我國倡導誠實守信、健康文明的網絡行為,采取措施提高全社會的網絡安全意識和水平,形成全社會共同參與促進網絡安全的良好環境。我國積極開展網絡空間治理、網絡技術研發和標準制定、打擊網絡違法犯罪等方面的國際交流與合作,推動構建和平、安全、開放、合作的網絡空間。我國網信部門負責統籌協調網絡安全工作和相關監督管理工作。國務院工業和信息化、公安部門和其他有關部門依照本法和有關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在各自職責范圍內負責網絡安全保護和監督管理工作。建設、運營網絡或者通過網絡提供服務,應當依照法律、法規的規定和我國標準、行業標準的強制性要求,采取技術措施和其他必要措施,保障網絡安全、穩定運行,有效防治網絡安全事件,防范違法犯罪活動,維護網絡數據的完整性、保密性和可用性。網絡相關行業組織按照章程,加強行業自律,制定網絡安全行為規范,指導會員依法加強網絡安全保護,提高網絡安全保護水平,促進行業健康發展。我國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依法使用網絡的權利,促進網絡接入普及,提升網絡服務水平,為社會提供安全、便利的網絡服務,保障網絡信息依法有序自由流動。任何個人和組織使用網絡應當遵守憲法和法律,遵守公共秩序,尊重社會公德,不得危害網絡安全,不得利用網絡從事危害我國安全、宣揚恐怖主義和極端主義、宣揚民族仇恨和民族歧視、傳播淫穢色情信息、侮辱誹謗他人、擾亂社會秩序、損害公共利益、侵害他人知識產權和其他合法權益等活動。
參考文獻
[1] 姜方炳.“網絡暴力”:概念、根源及其應對[J]. 浙江學刊. 2011(06)
[2] 陳代波. 近年來我國網絡暴力問題研究綜述[J]. 青少年犯罪問題. 2011(02)
[3] 賀進,王艷艷,賀志明. 高校校園網絡暴力的治理[J]. 新絲路(下旬). 2015(06)
[4] 李亞詩. 從“網絡暴力”看我國隱私權的民法保護[J]. 中國商界(下半月). 2009(11)
作者簡介
賀進,男,管理系軟件設計師,湖南大學2014級軟件在職研究生,研究方向:信息安全管理。
王艷艷,女,政教部講師,研究方向:法治教育。
賀志明,男,政教部教授, 研究方向:法治理論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