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以具體的教學案例來闡釋“問題引領——任務驅動”的高效課堂教學模式。以問題為基點,以學生活動為中心,以完成一個個具體的任務為線索,把教學內容巧妙地隱含在單個的學習任務中,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都要圍繞每個具體任務展開,最終促進學生知識、能力與情感的協同發展。
關鍵詞 問題引領 任務驅動 高效課堂
中圖分類號 G633.91 文獻標志碼 B
在深入推進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今天,“高效課堂”這一理念尤為突出。什么樣的課堂是高效的課堂?帶著這一問題,本校借鑒洋思中學的“先學后教、當堂訓練”課堂教學模式、杜郎口中學的“三三六”自主學習課堂教學模式、昌樂二中的“二七一”課堂教學模式等課改先鋒的高效課堂構建經驗,在常規課堂教學過程中嘗試著實踐探索,經過反復的修改和提煉,歸納出“問題引領——任務驅動”的課堂教學模式。現以“種子的結構”一節為例,談談“問題引領——任務驅動”高效課堂教學模式的建構策略。
1 課堂設計思路
“種子的結構”是蘇科版《生物學》教材第七單元第十九章第二節“植物的生長發育”中的教學內容。本節內容是學生在學習植物的生殖之后,為了解植物是如何生長發育而設計安排的。教材通過觀察蠶豆種子和玉米種子的形態和結構,使學生了解綠色開花植物的種子有兩大類型,即雙子葉植物和單子葉植物;理解種子的胚是一個幼小的植物雛形,是一個沒有完全分化的幼小植物體,而種皮和胚乳只是幫助胚完成生長發育的輔助結構。
本節課的教學設計首先以問題為基點,以學生活動為中心,以完成一個個具體的任務為線索,把教學內容巧妙地隱含在單個的學習任務中,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都要圍繞每個具體任務展開。首先,教師引導學生感受種子的神奇,之后引入種子的結構,通過認識種子的結構以及比較兩種不同種子的結構,最后學生構建出種子結構的核心概念。該過程層層遞進,最終促進學生知識、能力與情感的協同發展。
2 課堂教學過程
教師在課前讓學生收集各種各樣的植物種子;用溫水浸泡蠶豆種子和玉米種子1~2 d;準備課堂教學活動單和課件。
2.1 創設情景,引出任務——感受種子的神奇
播放“種子萌發并逐漸長成新植物體”的視頻,教師設問:一粒小小的種子竟能長成參天大樹,它有如此神奇本領的秘密在哪里呢?由此激發學生對種子的認知沖突,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并引出學習任務——認識種子的結構。
2.2 精心布置,細化任務——認識種子的結構
教師請學生展示課前收集來的種子,并引導學生觀察:這些種子雖然在形態、大小、顏色上有差別,但它們能萌發成幼苗并發育成一株完整的植物體,這是為什么呢?它們是不是具有相同或者相似的結構呢?
通過展示學生收集來的多種多樣的種子,增加學生的成就感;通過觀察外形,讓學生試圖從不同的外觀尋找種子的共性,從而喚起學生強烈的求知欲。
(1) 觀察蠶豆種子。
大屏幕投影實驗步驟及注意事項:
① 取一粒浸軟的蠶豆種子,由外至內先觀察它的外形,辨認蠶豆的種臍和種孔。
② 剝掉種皮,從種子隆起的一側慢慢打開種子,放在培養皿里;用放大鏡觀察種子的內部結構,并思考:如何辨認蠶豆的種孔?種皮剝去后剩下的結構叫什么?由此可以推測種皮有什么作用?數數有幾片子葉?你能用放大鏡辨認胚芽、胚根和胚軸的位置嗎?它們將來可以發育成什么?這幾個結構總稱為什么呢?在種子的剖面滴加碘液,可觀察到其剖面顏色發生了變化,由此說明了什么?蠶豆的營養物質是儲存在哪兒呢?
③ 強調剝種皮時要輕,打開種子時要慢,而且一定要從種子隆起的一側打開,否則種子的胚根、胚芽、胚軸會被破壞而無法觀察,盡量不要損壞種子的結構。
④ 正確使用解剖刀,注意安全。
請小組代表上臺講解匯報實驗結果:
① 大拇指和食指捏緊種子,用力擠壓,種臍下方有水流出的部位就是種孔。
② 種皮剝去后剩下的結構叫胚(由此可以推測種皮有保護作用)。
③ 胚由胚根、胚芽、胚軸三部分組成,有兩片子葉。
④ 滴加碘液,子葉部位變成藍紫色,說明子葉富含淀粉,蠶豆種子的營養貯存在子葉里。
(2) 觀察玉米種子。
教師投影觀察步驟、切割要求及注意安全事項:取一粒浸軟的玉米種子,由外至內先觀察玉米種子的外形,思考玉米種子和蠶豆種子的不同之處,種皮是否容易和果皮分開。將玉米種子放在培養皿里,用解剖刀自頂部短徑中間向下沿子粒寬面中央做縱切,將玉米種子剖成兩半。先用放大鏡仔細觀察剖面,辨認胚芽、胚軸、胚根及子葉,然后在剖面上滴一滴稀碘液觀察現象。滴加碘液后,辨別變成藍紫色的部分是什么結構,玉米的營養物質儲存在哪個部位。
小組代表上臺講解匯報實驗的觀察結果:玉米的果皮和種皮是緊密結合、不易分開的,即玉米種子實際是玉米果實。玉米的胚由胚根、胚芽、胚軸三部分組成,有一片子葉。滴加碘液,胚乳部位變成藍紫色,說明玉米種子的營養貯存在胚乳里。
在此環節中,學生自己動手操作,體會探究過程,動手能力得到培養。用放大鏡觀察種子的內部結構,培養學生仔細觀察的科學態度。邊觀察邊發現問題,小組內探討再結合課本解決問題,培養學生語言表達能力,歸納分析能力,并進一步加深其對蠶豆種子的認識。學生也明確胚的結構組成及子葉中儲存淀粉等營養物質,為種子萌發的學習打下基礎。
2.3 獨立嘗試,解決任務——比較不同的種子結構
首先,教師讓學生嘗試畫出所觀察到的玉米種子和蠶豆種子的結構簡圖,并用水彩筆區分出種子的不同結構。教師巡回指導并請學生代表上臺展示結構簡圖,講解各部分的名稱及作用。
學生當小老師,做精彩的講解。這樣,一方面激發學生的興趣,另一方面加深學生對種子結構的認識,同時也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再讓學生比較蠶豆種子和玉米種子結構有哪些相同點和不同點,并根據觀察結果完成表1。
相同點是都有種皮和胚。不同點是蠶豆有兩片子葉,玉米只有一片子葉;蠶豆沒有胚乳,而玉米有胚乳;營養物質儲存不同,蠶豆儲存在子葉里,而玉米的營養物質主要儲存在胚乳里。
種子分類:教師拿出兩個盒子,請學生把課前收集的種子進行分類,和蠶豆種子一樣有兩片子葉的植物叫雙子葉植物,和玉米種子一樣只有一片子葉的植物叫單子葉植物。將自己小組收集的種子分別放入到兩個盒子里。
通過列表比較蠶豆種子和玉米種子的差異,認識綠色開花植物的兩大類:雙子葉植物和單子葉植物。通過自己動手將帶來的種子進行分類,提高學生知識的運用能力。
2.4 交流合作,評價任務——構建種子結構的核心概念
教師再次設問:一粒種子長成一株新植物體的奧秘究竟在哪里呢?今天老師和同學帶來的蠶豆種子中有些被蟲蛀過了,它們還能發育成一個植物體嗎?在適宜的條件下,用精制大米播種能長出水稻的幼苗嗎?為什么?怎么處理剩余的沒有損壞的種子呢?
學生思考討論后回答:胚是新植物體的幼體,種皮起保護作用。如果僅是種皮被破壞,是可以萌發成植物體的;但如果胚損壞、不完整了,則不能萌發成植物體,例如精制大米的胚被損壞是不能萌發的,它只是種子的胚乳部分。現在正好是蠶豆播種的季節,如果你還有沒有用完的蠶豆可以帶回家,然后把它播種。
學生通過討論交流分析,認識到胚的重要性,知識得到進一步的升華。剩下的種子回去播種,其目的是引導學生熱愛自然、珍愛生命,樹立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觀點。
3 “問題引領——任務驅動”高效課堂教學模式的基本流程、特點
“問題引領”是指在課堂上將教學內容以一個個問題的形式展開,讓學生在解決了問題之后又會有新的思考。“任務驅動”是在課堂教學中,以一個個的問題引領任務,學生以完成一個個具體的任務為線索。教師首先把教學內容隱含在單個的任務中,讓學生分組或獨立完成任務。在學生完成任務的同時,引導他們學會發現、思考及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最終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并經過思考,自己解決問題。具體的教學流程是:創設情景,引出任務;精心布置,細化任務;獨立嘗試,解決任務;交流合作,評價任務。
“問題引領——任務驅動”的基礎在導,核心在問,關鍵在動。在課堂上要有值得讓學生思考和研究的問題或完成的任務,且解決問題或完成任務正好需要本節課將要學習的知識。這樣新知識學習的動機明確,與原有知識的關系清楚,體系完整,融會貫通;新知識學習中的疑難點有有效的破解手段。學生學習過程中,教師不過多干預學生,而給他們更多的自主,讓他們根據認知規律選擇方法來學習,根據他們感興趣的問題來研究,就會保持高昂的學習熱情,學習天性就會激發出來,這樣的課堂必然是高效的。
參考文獻:
[1] 段志軍,易永春,朱云波.談“感知-探索-說出-反饋”高效課堂教學模式的構建[J].中學生物學,2013,(3):13-15.
[2] 羅玲.“細胞器——系統內的分工合作一節(第1課時)”任務驅動型教學設計[J].中學生物學.2016,(5):2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