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書玉
摘 要 有針對性的練習不是為了練習而練習,是希望通過有針對性的練習幫助教師和學生知道如何完善、重新教學以及加深對知識的理解以及學習策略的完善。練習的形式有多種,紙筆練習是其中一種重要形式。主要從學習目標、學習內容等方面進行針對性練習的設置,還結合學生實際與學習內容設置必要的練習量。
關鍵詞 練習 學業水平 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 G633.91 文獻標志碼 B
1 案例
學生對練習往往抱以比較厭煩的心理,尤其是課后作業。他們往往會覺得:上課學的內容我都會了,為什么還要做作業?在學習了蛋白質的基本單位——氨基酸結構后,學生覺得已經掌握了“如何判斷氨基酸”的方法。教師首先利用教材所提供的練習進行鞏固性練習,接著,在黑板上列出了幾個氨基酸的結構簡式,試圖讓學生再進行鞏固性練習。一部分學生似乎相當抵觸,他們覺得教師是在浪費時間。然而,練習的結果卻與學生的自我感覺存在較大的差距:教師所展示的5個有機物結構簡式中有2個是構成蛋白質的氨基酸,結果,在38人的班級中,只有3個學生完全判斷正確。
2 問題初析
上述案例所表現的現象比比皆是,學生以為自己已經掌握了新的知識,因此他們認為練習是多余的。然而,學生的表現卻差強人意。
學習是一項十分復雜的認知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學生在學習一個新知識時是處于無意識、無能力的階段。在這一階段,學生還沒有掌握某個領域的技能,也沒有充足的經驗來告訴自己應該學習什么,即他們不知道自己不明白什么內容,因此,當教師問他們是否理解的時候,他們的必然反應是:懂了。隨著針對性練習的引導,他們逐漸發現自己缺乏某方面的知識,因而知道自己需要去彌補哪些知識或技能。隨著練習的進一步加深,他們會達到有意識、有能力的水平,這時他們已經具備了充足的能力,但在解決相關問題時還需要深思熟慮。最后,隨著學生的進一步深入學習,達到精熟水平,他們就進入了無意識、有能力階段。在這一階段中,他們對相關知識或技能的應用達到高度自動化、本能化,不再需要有意識調控自己的思想和行動。例如,高中學生面對“2+3+1”的計算,他們會脫口而出等于6,這時的他們對于這類問題的解決就是達到了精熟階段。
因此,要想獲得任何一個領域的專業能力都必須進行充分的訓練,這種訓練必須要圍繞學習目標而有針對性。
3 設置有針對性練習的策略
3.1 根據學習目標設置練習
圍繞具體目標進行練習,能夠有效地促進學習。因為,目標為學生的學習提供了一個聚焦點,使學生能夠把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專注于一個目標的學習。
針對不同的學習目標,教師需要設置不同類型的練習以幫助學生進行學業評價。例如,在“植物的激素調節”一章,教師希望達到的目標是:(1) 學會運用生物學術語;(2) 能夠對植物由于生長素引起的生命現象進行解釋,辨晰相關概念;(3) 在嘗試運用所學知識對身邊現象進行預測、解釋以及討論的過程中,內化知識,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圍繞上述目標,參考美國中學核心理科教材《生命科學》及美國高中主流理科教材《科學發現者》等,筆者設置了如下練習:
(一)詞匯使用
生長素 向光性 頂端優勢 兩重性
選擇上述合適的詞填在空白處
(1) 是一種能使植物的莖等表現出彎向光源生長的激素,該現象被稱為植物的 。
(2) 部分植物的頂芽優先于側芽生長,這種現象被稱為 。
(3) 在植物體內,高濃度的生長素會抑制生長,而低濃度的生長素能夠促進植物生長,頂端優勢就是植物生長素這種生理特性的具體體現,這種特性就是生長素的 。
(二) 概念檢測
(1) 如圖1所示。用燕麥胚芽鞘進行實驗,一段時間后,會引起彎曲現象的是( )
A. ④⑤ B. ①②③
C. ①③④ D. ①④
(2) 將燕麥胚芽甲(頂端套上錫箔小帽)和乙(自然狀態)均置于單側光下,一段時間后甲直立生長,乙彎向光源生長。這一實驗結果表明( )
A. 感受光刺激的部位是胚芽尖端
B. 生長素能促進植物生長
C. 胚芽尖端能產生某種促進生長的物質
D. 植物的生長具有向光性
(3) 如圖2表示生長素濃度對植物的根、芽和莖的生長的影響,此圖給你的信息是( )
① 生長素對三種器官的作用具有二重性,低濃度促進生長,高濃度抑制生長
② A、B、C點對應的濃度分別是促進根、芽、莖生長的最適宜濃度
③ D點對應的生長素濃度對莖的生長具有促進作用,卻抑制了芽的生長
④ 幼嫩的細胞對生長素反應靈敏,成熟的細胞對生長素反應不靈敏
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4) 下列關于植物激素的敘述,錯誤的是( )
A. 赤霉素的主要作用是引起莖稈加粗
B. 細胞分裂素一般在根尖合成
C. 脫落酸能抑制細胞分裂和種子萌發
D. 乙烯是一種氣體激素
(5) 關于植物激素與植物生長調節劑的說法,正確的是( )
A. 植物生長調節劑是人工合成的對植物生長發育有促進作用的化學物質
B. 植物激素與植物生長調節劑的主要區別之一是合成方式的不同
C. 2,4-D是一種植物生長調節劑,NAA是一種植物激素
D. 植物生長調節劑合成容易、原料廣泛,因此應大力推廣使用
(三) 批判性思考
(1) 預測:你在商店買了沒有完全成熟的蘋果,怎么做可以幫助它迅速成熟?
(2) 解釋:橫放在地面的植物,一段時間后為什么根會向地生長,莖會背地生長?
(3) 討論:為什么棉花打頂后可以提高產量?是否所有的植物都需要進行如此的操作?
圍繞學習目標所設置的練習可以使學與教都能聚焦學習目標。學生在練習的過程中鞏固所學知識,及時發現對知識理解的缺陷以及知識點的遺漏,促進學業水平的提高。
3.2 根據知識性質設置練習
當代認知心理學家安德森把人類掌握知識的表征形式分為陳述性知識與程序性知識。例如,“蛋白質是氨基酸通過肽鍵連結起來的具有一定空間結構的大分子物質”就屬于陳述性知識,而對于如何計算某個蛋白質中所含有的肽鍵數就屬于程序性知識。
陳述性知識和程序性知識是學習過程不可分割的兩個方面。任何知識的學習都要經過陳述性知識階段才能進入程序性階段。程序性知識的獲得過程就是陳述性知識向技能的轉化過程。當學生對相關陳述性知識掌握得比較好的時候,他們對于程序性知識掌握才能較容易。
例如,在開始學習人類遺傳病相關概念率計算時,如果教師以下列習題的形式作為學生的練習題,顯然對于大多數學生而言,難度就太大了。
某家系中有甲、乙兩種單基因遺傳病(圖3),其中一種是伴性遺傳病。請據圖回答:
(1) 甲病是 染色體 性遺傳,乙病是 染色體 性遺傳。
(2) Ⅱ-3的致病基因來自于I代的 號個體。
(3) Ⅱ-2有 種基因型,Ⅲ-8基因型有 種可能性。
(4) 若Ⅲ-4與Ⅲ-5結婚,生育一同時患兩種病孩子的概率是 。
上述問題中,(1) 如何判斷遺傳病的性質,即是常染色體控制的還是性染色體控制的、是顯性遺傳還是隱性遺傳;(2) 如何計算一對遺傳病的概率;(3) 如何進行兩對遺傳病概率的計算。對于初次學習人類遺傳病的學生而言,他必須要在短時間內掌握上述三個問題解決的能力,難度可想而知。因此,可以將上述問題分層次展開,分別設置相關練習:
(1) 以遺傳圖譜的形式呈現家系的遺傳病,判斷遺傳病的性質;
(2) 以一種遺傳病為例,討論某家系中的某個個體可能有的基因型以及概率;
(3) 以一種遺傳病為例,討論某種婚配形式的后代可能出現遺傳病或不出現遺傳病的概率。
當學生解決上述問題比較順利時,再呈現上述練習進行綜合分析。練習的層次性,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水平,還可以幫助學生維持學習動機。
有針對性的練習是掌握陳述性知識以及陳述性知識轉化為程序性知識的重要條件。教師在設置練習時,必須要根據知識的性質,設置有層次性的練習。對于學生的學習,特別是比較復雜內容的學習時,教師所設置的練習一定要循序漸進,要依據學習任務的性質不同,選擇適合的練習層次。如果整體任務比較簡單,教師在設置練習時可以對涉及的知識點以整體的形式出現。如果整體任務比較難,而且涉及較多的能力要求,教師在設置練習時應注意層次性。
3.3 根據學生實際設置必要的練習量
牢固掌握某個知識,是需要一定的時間作為保證的。任何新知識往往都需要不止一次的學習。因此,要使學生練習的質量提高,且從中受益,必須要進行充分的練習。但由于課時的限制,往往迫使教師把一個個概念或技能快速地教給學生,致使許多生物學知識得不到充分展開,諸如光合作用、呼吸作用、有絲分裂等比較難的內容,也只能安排在2至3課時內完成,包括教師的分析、學生的學習以及練習、鞏固等諸多活動,設想在這種情形下,練習的時間往往得不到保證,學生又怎能真正理解這些生命現象?因為學生只是表面上知道了有絲分裂,實際并沒有真正理解有絲分裂的實質,導致了在學習減數分裂時又是痛苦不堪。
知識的內化需要一定時間,如果要順利掌握一定的知識,并達到精熟程度,必須保證充足的練習時間。
比較簡單易懂的知識,練習的量可以較少;難度較大的知識,同時學生缺乏相關基礎知識的內容,練習的量適當可以增多。在學習“生命活動的主要承擔者——蛋白質”一節中,筆者先后設置了2~3次的練習,以幫助學生熟練識別氨基酸、肽鏈中肽鍵的判斷以及相關計算;而在“細胞中的糖類和脂質”一節中,只設置了1次練習,而且練習的量也控制在10 min以內。
練習不僅僅是指紙筆練習,還包括其他形式的練習,如論述式練習、交流式練習等。在“DNA復制”一節教學中,筆者設置了如下練習:
(1) 論述練習:對照圖示,描述復制過程,包括復制的時間、地點、模板、原料及條件。(論述式評價)
(2) 紙筆練習:給出具體習題,考查DNA復制的過程以及對DAN復制特點的理解。
(3) 口頭交流:說明親代與子代在遺傳上的連續性。
有針對性的練習不是為了練習而練習,必然要與及時性反饋相關聯,因為是通過有針對性的練習幫助教師知道如何完善教學以及幫助學生加深對知識的理解以及學習策略的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