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蕾
【摘要】目的 探究對急性心肌梗塞患者采用阿司匹林腸溶片聯與氯吡格雷進行治療的效果。方法 選取我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塞患者47例作為研究對象,將其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給予對照組患者單獨使用阿司匹林腸溶片進行治療,而觀察組患者則使用阿司匹林腸溶片聯合氯吡格雷進行治療,比較兩組患者的療效。結果 治療后,組間差距較大,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患者的療效較為明顯,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采用阿司匹林腸溶片聯合氯吡格雷治療急性心肌梗塞,效果顯著,應在臨床上大力推廣。
【關鍵詞】急性心肌梗塞;阿司匹林腸溶片;氯吡格雷;療效
【中圖分類號】R542.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6.18.0.01
在醫學上,急性心肌梗塞是一種常見的心血管疾病,主要由冠脈粥樣硬化導致血管內心肌供血不足、管腔變窄引起的[1]。老齡化加快的推動下,我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人數不斷呈上升趨勢,嚴重影響到人們的日常生活與身體健康。醫學上治療該疾病的方式主要為服用藥物,然而藥物單一使用效果并不顯著。因而,有研究者提出使用多種藥物聯合治療的方法[2]。本文通過對急性心肌梗塞患者采用阿司匹林腸溶片聯與氯吡格雷進行治療,達到明顯的效果,整理出以下報告。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1月~2015年1月我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塞患者47例作為研究對象,將其分為對照組23例與觀察組24例。對照組男13例,女10例,年齡55~75歲,平均年齡(65.48±3.18)歲;病程2~6 h,平均病程(4.61±0.54)h。觀察組男14例,女10例,年齡年齡55~75歲,平均年齡(65.31±3.04)歲;病程1~6 h,平均病程(4.36±0.23)h。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病程等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首先均給予兩組患者采用AMI傳統治療,采用靜脈注射形式注入尿激酶(國藥準字 H12020485,天津生物化學制藥有限公司),剛開始于30 min內注射100萬U,隨后改為以1.5萬U/min的速度進行[3]。在此基礎上,安排對照組患者服用阿司匹林腸溶片(國藥準字 H11021614,北京曙光藥業有限責任公司)進行治療,每日口服300 mg,服用3日后每日口服劑量改為100 mg/次。觀察組患者服用阿司匹林腸溶片及氯吡格雷(國藥準字H20056410,杭州賽諾菲民生制藥有限公司)進行治療,指導患者口服氯吡格雷1次/d,300 mg/次,服用2日后每日服用劑量改為75 mg/次。兩組患者的治療時間同為4周,4周后比較其療效。
1.3 療效判定標準
觀察兩組患者臨床癥狀的變化以判定其治療效果。患者臨床體征、臨床癥狀完全消失,心電圖恢復正常為顯效;患者臨床體征、臨床癥狀明顯改善,心電圖趨于正常為有效;患者臨床體征、臨床癥狀無明顯改善的跡象,甚至出現病情加重、并發癥出現等不良情況為無效。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0.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兩組數據檢驗后顯示,組間差距較大,觀察組的臨床療效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 論
研究工作者發現該疾病發病機制與冠狀動脈有密切的聯系,因而在治療中多從這一角度出發[4]。阿司匹林腸溶片是醫學上運用最為廣泛的抗血小板藥物,適量適時運用于治療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可抑制環氧化酶作用,阻斷血栓堆積,從而有效拮抗血小板。然而,單一使用該藥物所需時間較長,對患者消化道腸粘膜造成危害,藥物副作用較大,單一使用效果不顯著。氯毗格雷是一種ADP(二磷酸腺苷)受體拮抗劑,是近年來醫學上新研制的抗血小板藥物,其可有效阻滯血小板聚集。將兩者聯合使用,可有效阻斷血小板凝聚,且藥物適量使用對患者的傷害較小,可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有助于患者預后身體改善。
本文數據分析顯示,觀察組與對照組的總有效率分別為95.83%與73.91%,組間差距較大,觀察組的療效更為顯著(P<0.05)。因而,在醫學治療急性心肌梗塞患者時可采用氯吡格雷聯合阿司匹林腸溶片的方法。
參考文獻
[1] 章日春,王 剛,劉 江.早期嚼服氯吡格雷及阿斯匹林聯合靜脈溶栓治療急性心肌梗塞的臨床療效[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5,15(29):100-101.
[2] 徐寧娜.氯毗格雷及阿司匹林輔助靜脈溶栓治療100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臨床分析[J].中國衛全標準管理,2016,5(05):87-88.
[3] 羅榮花.氯吡格雷聯合阿司匹林腸溶片治療急性心肌梗塞療效觀察[J].心血管病防治知識,2014,6(02):38-39.
[4] 伍基優.氯吡格雷與阿司匹林腸溶片聯合治療急性心肌梗塞療效觀察[J].海峽醫學,2016,28(05):133.
本文編輯:魯守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