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洪宇 王奇
【摘 要】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掀開了“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嶄新篇章,也為法治宣傳工作注入了鮮活的內容。傳統法治媒體一定要借勢而上,實現有效推進傳統法治媒體與新媒體的融合發展,讓法治新媒體在全面依法治國的大背景下大有可為。
【關鍵詞】法治媒體 新媒體 互聯網思維 內容 服務
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新媒體發展迅猛,傳播主體大眾化、傳播內容多元化、傳播速度快范圍廣,使得新媒體正在逐步取代傳統媒體成為使用率最高的媒體形態。相比之下,紙質報紙、紙質雜志、電視、廣播電臺等傳統媒體的用戶使用比例下跌明顯。如何加快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的融合發展,新媒體格局下傳統法治媒體如何破題,成為擺在遼寧法制報人面前十分緊迫的新課題。
一、新媒體給法治媒體帶來的挑戰和機遇
1.新媒體分流大批受眾。有資料顯示,中國是目前世界上使用社交媒體比例最高的國家,平均每人每天有5.8小時的時間上網。以前受眾是從電視、報紙、雜志和廣播獲得信息,而今天大眾信息的來源則大多是通過微博、微信、QQ、論壇等新媒體。這種分流,使得傳統媒體的用戶大量流失,影響力也日漸式微。
2.法治媒體迎來最好時代。盡管傳統媒體受新媒體沖擊明顯,但對于法治媒體來說,這卻是一個最好的時代。我國的法治媒體是在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國家重建法制的形勢下應運而生。30多年來,在宣傳和普及法律、提高全社會法律意識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以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為起點,以四中全會為標志,中國進入重法時代。法治媒體作為傳播法律知識、提升法律素質、培育法治文化、弘揚法治精神的主要載體和重要陣地,完全可以借助新媒體快捷靈活、形式多樣、傳播廣泛等特點,獲得新一輪發展良機。
二、有效推進傳統法治媒體與新媒體融合發展
1.利用好法治媒體無以倫比的公信力。媒體公信力是指新聞媒體本身所具有的一種被社會公眾所信賴的內在力量。據“2015中國信用小康指數”之“媒體公信力調查”結果顯示,在不同類型媒體公信力排名中,電視以54.6%的得票率依然高居榜首,緊隨其后的是報紙、網絡和廣播,微信與微博分列第五、第六位。可見傳統媒體在公信力方面仍強于新媒體。而法治媒體相比其他媒體,更擁有無以倫比的公信力。此外,法治媒體具有強大的政治資源,因為每個法治媒體機構,都是由司法機構、司法機關作為后盾,這也成為發展的最重要資源優勢。在推動媒體融合的過程中,法治媒體要善于利用這一優勢。
2.傳統媒體人要具備互聯網思維。新媒體時代,講究的是“互聯網+”,不管“+”的是什么,“互聯網”都要在前面。有人誤以為這里的“互聯網”是指技術手段,實則不然,它指的是互聯網思維。
就法治媒體而言,在媒體融合的背景下,傳統法治媒體從業工作者要轉化思維,把讀者思維轉向用戶思維,內容思維轉向服務思維,條塊分割的思維轉向融合發展的思維,提升“互聯網+法治”能力,其目標是實現融媒體時代讀者、用戶對于法治新聞及其衍生產品的閱讀獲得感、體驗滿足感。
3.專注內容、強化服務,打造法治新媒。最近兩年,媒體融合成為業界討論的熱點,各種觀點和嘗試也有很多,卻鮮見有傳統媒體在這方面取得成功。有些媒體認為媒體融合、報網互動就是把報紙的內容搬到網上,這種理解無疑是錯誤的。
其實,報網互動也好,媒體融合也好,指向的都是新工具,而媒體的核心任務是提供信息。真正的媒體融合,應該是遵循互聯網傳播規律生產適合網絡傳播的內容,并與用戶進行有效的互動交流與共同生產。不管什么時候,我們一定要相信好內容的力量。
除了專注內容之外,作為法治新媒體,還應強化其服務功能和屬性,以服務決定其價值。
三、遼寧法制報正努力打造遼沈地區最有影響的法治新媒
遼寧法制報新媒體事業部成立于2015年1月,目前負責報社的官方微信、微博以及網站的內容制作、運營、更新和維護。現以遼寧法制報官方微信(ID:lnfzbwx)為例,介紹我們在打造法治新媒過程中的一些嘗試。
1.內容為王,“法律急救包”閱讀近20萬。遼寧法制報官微“堅持輸出有實用價值的內容”,以“法律性”和“服務性”為主導。現在微信公眾號內容同質化嚴重,作為法治類官方微信,如何保持自己的特殊性是個大問題。一定要根據新媒體的特點,打造實用性強又適宜傳播的內容。
2015年7月7日,遼寧法制報官微推送了一條“法律急救包,人手一個”的內容,將百姓平時能用得到的一些基礎法律知識和維權技巧進行歸納整理,然后以類似點擊菜單的形式呈現。對于一條沒有爆點的內容,2天多的時間,閱讀數10W+,最終這收獲近20萬的閱讀和近2000的點贊。當時,這條內容的成功,給了我們很多啟發。概括來說,新媒體在內容制作上要做到快、準、狠。
快,包括快速生成,快速發布,互聯網思維之下的采編,要求的是分秒必爭。既考驗常態或應急的采編能力,也考驗數據的整合能力。準,講的是基于大數據分析下的讀者、用戶的精準研判分析。如今,在讀者變用戶時代,需要的是黏性,目標是爭取鐵桿粉絲。狠,新媒體時代的基本法則是贏家通吃,必須要站到前排去,對于法治媒體而言,更要求定位的精準與堅定,所謂戰術是用己之長克敵之短。
2.強化服務,“公告查詢”、“微信排行榜”吸引特定用戶。除了靠內容吸引粉絲,我們也考慮一個問題,就是能不能給我們公眾號的特定粉絲提供他們所需要的工具,這個工具基于粉絲的高頻+剛性需求,從而達到粉絲留存和促活的目的。2016年6月29日,遼寧法制報法院公告查詢系統正式上線,我們將它植入到菜單欄里面,使得各級法院工作人員及當事人可以通過遼寧法制報微信公眾平臺即時查詢法院公告。雖然這是一個很小的互聯網產品,但它精準地滿足了用戶的強需求,所以注定是一個成功的產品。
此外我們還每周制作遼寧政法微信影響力排行榜。近兩年,遼寧很多的政法機關都開通了官方微博、微信,通過新媒體發布信息、通報案情、擊碎謠言、辦理業務、與網友互動。通過制作和發布遼寧政法微信影響力排行榜,樹立起遼寧法制報新媒體在遼寧政法新媒體中的權威性。同時由此將全省政法系統負責新媒體的人員聚到一起,也為后續開展線上線下活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endprint
3.通過解答法律咨詢,與粉絲形成互動,增加粉絲黏性。如果說公告查詢、遼寧政法微信排行榜是為了吸引特定用戶,那么我們依托百名律界精英組成的遼寧法制報維權律師團,為最廣泛的人群進行普法宣傳、解答他們的法律咨詢,既達到了宣傳法律、普及法律的目的,也為遼寧法制報的新媒體吸引了大批粉絲。
及時準確解答粉絲的法律咨詢。作為專業而權威的法律媒體,遼寧法制報的微信、微博上經常能收到很多用戶的法律咨詢。新媒體編輯及時將這些問題反饋給維權律師團成員,收到解答后再第一時間反饋給用戶。
創新形式,遼法微講堂受到好評。如何把“互聯網+法律服務”做得更好,是遼寧法制報新媒體事業部一直在考慮的問題。2016年6月30日,第一期“遼法微講堂”上線,我們邀請專業房產律師就買房、收房過程中經常遭遇的問題進行分析,并提供實用的維權技巧。這種通過微信直播進行的法律講座,受到了用戶好評。其實關于“互聯網+法治”,還可以衍生出很多的內容,如“互聯網+法律閱讀”、“互聯網+法學教育”等等,今后我們將結合自身能力去進行嘗試。希望在“互聯網+”的推動下,遼寧法制報的新媒體能走得更遠。
四、法治新媒體發展過程中面臨的瓶頸和需要解決的問題
1.缺錢又缺人。眾所周知,新媒體是很“燒錢”的,但在目前紙媒行業受到嚴重沖擊的大背景下,傳統廣告收入銳減,在這種情況下,報社往新媒體部門投入更多的資金是不現實的。另外由于工資不高等原因,目前傳統法治媒體的新媒體部門很難招聘到高水平的人才,只能是從編采隊伍中抽調人員。但由于傳統編采人員普遍缺乏互聯網思維,這使得很多法治新媒體缺乏“新”意。
2.困境也不能回避:缺少盈利模式。現在傳統媒體都在發展新媒體,核心目的就是為了盈利。但現在業內有一句話,“不辦新媒體肯定死,辦了新媒體就是等死。”到目前為止,中國傳統媒體辦新媒體能盈利的,嚴格意義上來說是微乎其微的。
當然也有新媒體通過策劃活動,發硬廣賺廣告費,但是受限于媒體影響力以及經濟環境,掙大錢還是比較難。可以說,盈利模式是困擾傳統媒體發展新媒體的突出問題,而法治媒體由于市場化程度低、受眾面相對窄等原因,這一問題尤為突出。
(作者單位:遼寧法制報社)
【參考文獻】
[1]《2016年中國網絡新媒體用戶研究報告》;[2]《2015媒體公信力調查:主流媒體公信力更高》;[3]《張國慶:法治媒體的能力建設》(《民主與法制網》,作者:張馳、劉登驥)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