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司簡介
中國海外集團有限公司于1979年6月在香港成立,隸屬中國建筑工程總公司(世界500強排名第37位)。集團旗下擁有五家上市公司,主營地產、承建及物業服務。截至2015年底,集團資產總額4,270億元人民幣。
集團地產及相關業務由中國海外發展有限公司營運,公司誕生成長于香港地區,擴展至澳門地區,發揚光大于中國內地。秉持“過程精品,樓樓精品”的項目發展理念,公司獨立研發推出五代產品體系,形成涵蓋房地產開發全過程的精細管控體系,打造了中國房地產行業領導品牌 “中海地產”(品牌價值達397.59億元人民幣),并已構筑了以港澳、長三角、珠三角、環渤海、東北、中西部為重點區域的全國性均衡布局,業務遍布港澳、中國內地50余個經濟活躍城市和英國倫敦、美國澤西市等地,土地儲備逾4,000萬平方米。
問題
房地產行業是高速、高消耗的行業,建筑能耗巨大。有數據顯示,到2020年,中國人口峰值將達到15億,如不能很好控制建筑總面積和全面推廣節能建筑,每年總能耗將超過10億噸標煤。
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行業發展的要求以及節能的嶄新市場,都要求房地產行業向綠色房地產轉型和升級。
解決方案
作為國內最早推動綠色地產研發和實踐的房地產企業之一,早在上世紀80、90年代,中海地產即率先向內地引進海外高密度、高容積率的高層住宅建造經驗,節地效應顯著。中海地產主張采用低成本、高效的適宜節能技術,從項目定位和規劃設計階段就主張將被動式節能作為主導思想,貫穿項目開發的整個過程。
綠色地產研發與制度化。2007年,結合中國《綠色建筑評價標準》與美國綠色建筑協會LEED 標準,推出了《中海地產綠色建筑技術導則》,發布了《中海地產綠色建筑推行實施辦法》。這兩份標準與制度,成為全公司貫徹的綠色制度,也成為《中海地產綠色建筑白皮書》的藍本,指導中海地產全過程綠色精品的開發。
綠色全周期技術應用。中海地產從早期在項目中廣泛應用綠色技術逐漸發展為從綠色全周期的技術運用角度進行綠色開發實踐。例如,2009-2013年,中海地產達到及預計達到國家星級綠色建筑標準的項目建筑面積達280萬平方米,這些項目根據不同等級的綠色建筑標準,相應采用太陽能光伏發電、中水回用系統、雨水收集系統、戶式新風系統、照明控制系統等眾多節水、節能材料、設備、技術等。
在設計階段,項目即要經歷基于自然條件、社會條件與項目定位相結合的綠色設計評審,并分綠色等級展開規劃設計。規劃設計階段進行電腦模擬分析,采用被動式節能理念,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深圳中海香蜜湖一號項目,對建筑平面、剖面的設計,令許多家庭在炎炎夏日可以少用,甚至不用空調。在多個居住及辦公項目的實踐,進而通過對技術研究成果實踐反饋后再研究的形式,達到綠色集成技術的研究目標,還形成中海地產重點技術:五大系統、十大技術標準。同時,中海地產還制定綠色施工方案,進行綠色施工管理,并加大材料招投標中綠色、環保的評分權重。
成效
社會效益
在建筑的全生命周期中降低能源和資源的消耗。以2014年12月完成驗收的蘇州中海國際社區233-2項目(春天工程)為例,作為中國海外集團首個全生命周期綠色建筑科技示范工程,該項目完成“建筑節能率 80%、可再生能源利用率50%、節水率10%、非傳統水源利用率 30%、可再生建材利用率30%”的設計目標,僅用電一項,每年即可節約3.1 萬度電。該項目上所采用的技術,如太陽能熱水器系統、雨水回收系統、節能系統、節水灌溉技術等,在中海地產全集團范圍得到了廣泛運用。
為行業發展貢獻經驗。多年以來,中海地產大力推進綠色建筑的研究,并形成多項實質性成果,為行業發展貢獻了有價值的經驗和技術。其中,《中海地產綠色建筑技術導則》對綠色地產的開發理念、實施技術細則等予以詳細規范,獲得住建部的高度評價。
經濟效益
中海地產作為中國綠色建筑委員會綠色房地產學組組長單位,中國海外發展亦入選香港 “恒生可持續發展企業指數”,其在綠色建筑方面的研究與實踐等獲得充分肯定。
截至2015年底,已獲得中國綠色建筑星級認證、美國LEED認證、英國BREEAM認證合計超過40項,共計建筑面積超過450萬平方米。2015年全年,公司所開發的項目共有9個獲得了綠色建筑認證,共計約143萬平米。其中三星級項目3個,二星級項目2個,一星級項目3個,BREEAM 認證1個。這一綠色的附加價值推動了中國海外發展經濟效益的提升。過去5年(2011-2015年),中國海外發展的營業額復合增長27%,凈利潤復合增長22%,價值創造能力保持行業領先。綠色材料、設施、技術的創新應用,也逐漸體現為產品競爭力與產品溢價。例如蘇州中海國際社區199-3項目,獲國家綠色建筑三星級認證,項目平均售價高出周邊同檔次樓盤10% 以上。
展望
中國海外集團將秉承綠色建筑的理念,做好行業上游開發的同時,還將積極發揮行業標桿示范效應,帶動同行大力推進綠色地產,助推上下游企業圍繞綠色技術、綠色產品的研發與生產,實現轉型升級。
編輯|杜娟 juan.du@wtoguide.net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