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吉韜
【摘要】新加坡在謀求社會和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堅持以東方價值觀為根本,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本文具體從五個方面分析了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特色,同時根據其特色闡釋了加強和改進我國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思路。
【關鍵詞】新加坡 思想政治教育 高等學校
一、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發展歷程
新加坡在英國殖民統治時期,實行“分而治之”的殖民政策,思想政治教育形成了“各掃門前雪”的分散局面。直到20世紀50年代后,應殖民政府教育部的建議,新加坡才有了統一的道德教育課程,以“倫理學”為教材,其內容是對個人品德的教育。然而,總體看來,教育水平低,教育普及程度不高,而且教育的層次高低也不配套。
1965年正式成立新加坡政府后,根據本國教育發展的歷史與現狀的全面考察,提出了一攬子改革教育機構與制度的政策性措施。進入70年代后,國家的迅速工業化和城市化,使新加坡的物質生活條件大為改善,隨著西方腐朽和頹廢價值觀的侵入,以李光耀為首的新加坡領導人開始倡導“精神文明”,倡導誠實、節儉,對長輩和權威尊敬、行孝道,以及社會和國家至上等。90年代初期,新加坡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政策做了更理智、更科學化的調整,提出“采用一套新的公民與道德教育課程,給學生灌輸應有的道德心、社會責任感及正確的價值觀念。并采取一些更有效、更有創意的輔導課程,來促進學生學業、人格和社會意識等方面的發展,這一切的目的在于培養學生成為有溫情、具獨立思考的公民,并為他們步入急劇變化的技術時代做準備。”從此新加坡的教育走上了健康發展的軌道。
二、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特色
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堅持以東方價值觀為核心,在兼容東西方古今德育精華的基礎上不斷改變和完善,形成了自身的鮮明特色,主要可以歸納為以下五個方面:
1.德育為先,高度重視道德教育。李光耀指出:“我們匯合了來自中國、印度以及馬來世界不同地域的移民,我們必須給我們年輕的一代以共同的基本社會準則、社會價值觀以及道德教條。這些準則、價值觀以及教條將能塑造完整的未來新加坡人”。在這一思想的指導下,新加坡政府把學校作為開展對青少年進行道德教育的主陣地,要求所有學校的所有班級都要開設正式道德教育科目,并把道德教育提高為一門主課,尊德育為德、智、體、群、美五育之首。
2.尊重傳統,大力推行儒家倫理教育。面對東西方文化雙重交匯的影響,新加坡堅持“技術上依賴西方,精神上固守東方”倡導東方價值觀。政府曾明確指出,“要借助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發展國家經濟,提高科技水平,但在人的價值觀念方面要“保持東方的價值觀念”,尤其要“弘揚中華文化”的優良傳統和價值觀。新加坡是世界上第一個將儒家倫理納入學校正式開設儒家倫理課的國家,也是近年來世界上最積極推行傳統文化教育的國家之一,將傳統道德和價值觀作為抵御西方消極影響的支柱。
3.立足國情,注重國家意識的培養。新加坡是一個多元語言、多元宗教、多元種族、多元文化的移民國家,其中有宗教信仰的新加坡人占全國人口的83%。鑒于此,新加坡政府十分注重對國民進行“國家意識”教育。在新加坡,國家意識教育是和“我是新加坡人”的民族意識教育緊密地結合在一起的。學校注重培養學生認同國家及其利益,增強社會責任感,為國家和社會盡一個公民應盡的義務。
4.注重整合,吸收東西方文化之精華。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特殊的歷史發展,使新加坡處在東西文化之沖突和交匯之中。正如一位在新加坡工作多年的美國記者所說:“世界上沒有哪個地方比新加坡的文化交流程度更高的了”。對繁多的文化,新加坡政府既沒有采用否定一切的虛無主義,也沒有盲目地兼收并蓄,而是從本國的國情出發,吸納東西文化中之精華。在教學方法上,新加坡高校則把東方注重系統道德規范教學和西方注重培養道德思維判斷力有機結合起來,引進西方的一些先進的教育方法,如文化傳遞法、價值澄清法、道德認知發展法,培養學生的道德判斷力,已獲得很好的效果。
5.漸進式和全民化的道德教育。新加坡學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在小學、中學和大學全方位展開的,是在教育過程中則針對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及其認識特點灌輸不同的內容,分階段、分層次展開。新加坡政府頒布了詳細的思想政治教育人綱,從小學到大學,課程循序漸進,涉獵了不同的課題。各年級思想政治教育的具體要求不同:低年級偏重發展良好的行為習慣,而高年級則注重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這種由淺入深的教育符合教育對象和教育活動的規律,體現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學性和實效性。
新加坡非常重視學校道德教育與家庭和社會教育的有機結合,政府通過強化家庭教育、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等手段,來為學校道德教育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以鞏固學校的道德教育成果。
三、對我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啟示
新加坡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有益做法和成功經驗,對于我國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和優化具有以下四點啟示:
1.強化政府行為,確保以德育為首的地位得到落實。通過研究新加坡道德教育的特色,我們清楚地看到,新加坡政府對道德教育的重視不是停留在一般性號召上,而是采取切實有力的舉措推動其實現。這些有力而具體的措施保證了道德教育在新加坡學校的應有地位,使它在新加坡的精神文明建設中發揮著極為重要的作用。相形之下,我國對道德教育的重視更多的是停留在口頭上或文件上。要改變這一現狀,必須有政府和地方行政出面組織,由教育專家作參謀,把校內的道德教育與校外的道德教育結合起來,從而在社會上形成強大的道德教育氛圍。
2.面向世界文化,取其精華,為我所用。我國和新加坡同樣,面臨著東西方文化的沖擊,我們應恰當地解決好東西方文化的關系,兼收并蓄,傳統文化現代化,注重東西方文化的融合,培養具有民族精神的中國人。
新加坡注重民族精神教育的成功經驗啟示我們:中華民族要在21世紀實現民族的偉大復興,就必須致力于民族精神的大力弘揚,把道德教育植根于源遠流長的中華民族文化傳統中。我們要認真加以區分,對既存的傳統文化進行揚棄,結合當今時代發展的新特點,使我國傳統文化中所蘊含的思想和價值觀念能夠被優化成具有一種符合新時期要求所需要的形式。各高校可根據地區實際情況適當開設諸如《論語》、《詩經》之類的課程,課程形式既可以線下邀請資深專家來課堂講授也可以采取慕課的形式由學生課下自主學習,真正實現將優秀傳統美德與文化和我國現在實際相結合,做到學有所用。
3.加強德育實踐研究,探求德育途徑的多樣化。相形之下,我國學校在實施德育過程中,往往偏重于理論知識的講解,而對于學生道德行為的訓練和養成以及社會實踐重視得不夠,故造成一部分學生知行分離、言行不一。有學者指出重視實踐特別是社會實踐在價值觀教育中所起的積極作用。我們的德育不能在只是填鴨式的灌輸了,要想讓德育內容真正滲透到我們的思想和行動中,必須使用多種途徑來進行德育。我們的政府要積極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讓學生們所想和所見的相一致,讓道德真正內化并指導言行。只有這樣,才能真正促進學校德育效果的提高。
4.注重法制教育,堅持德法兼施。新加坡是一個高度法治的國家,認為精神文明的建設和發展,必須有相應的法制作為基礎和保障,必須通過立法和制定政策,強制人們遵守共同的行為規范,形成良好而文明的社會秩序和社會風尚。我國正在實施“依法治國” 和“以德治國” 相結合的戰略方針,其目的是通過法律的約束作用使之內化為人們“心中有法”,所以在思想政治教育領域要不斷強化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的法制思想。
四、總結
本文通過回顧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歷程,闡述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特色,對我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進提供了新的思路,提出要以德育為先,繼承優良傳統,加強教育實踐,注重法制教育。只有認真研究和繼承那些在我國歷史發展中長期形成的優良道德思想和行為準則,同時賦予新的時代內容,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加以運用,才能培養出真正富有中華民族精神的中國人。
參考文獻:
[1]劉宏偉,孫艷艷.新加坡德育經驗對我國的啟示[J].教育科學.2001(1).
[2][新加坡]李光耀.李光耀40年政論選(中文1版)[M].北京:現代出版社,1996.
[3]張鴻燕.當代新加坡道德教育的主要特色及啟示[J].工會理論與實踐.2002(4).
[4]滿媛.新加坡的公民教育對我國思想政治教育的啟示[J]教育教學論壇.2015(9).
[5]邱爽,賈艷莉.新加坡的道德教育[J].遼寧行政學院學報.2009 (10).
[6]王靈芝.儒家倫理思想在新加坡道德教育中的升華及啟示[J].當代教育論壇.2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