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哲
【摘 要】 在國際市場形成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迅猛發展的背景下,我國國際貿易實現了快速發展,而從近年來國際貿易發展的現狀看,基于國際貿易發展環境的變化,使得國際貿易風險隨之加大,加上國際貿易結構的轉型,使得我國國際貿易企業面臨著極大的競爭壓力與挑戰。因此,要想進一步提升我國國際貿易的競爭力,就需要實現貿易政策的科學制定。本文首先分析了國際貿易保護環境,其次為如何實現貿易政策的優化與完善提出了對策,以供參考。
【關鍵詞】 國際貿易 保護環境 貿易政策 對策 分析
前言
基于全球經濟一體化的背景下,國際貿易成為各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力量,在中國加入WTO的背景下,我國國際貿易實現了迅猛發展,為進一步推動國民經濟的發展并優化經濟結構注入了動力。而在近年來,國際貿易環境受到政治、軍事以及經濟等多方面影響,使得國際貿易環境越加復雜且競爭加劇,一系列不確定因素的存在使得我國國際貿易發展受阻?;诖?,針對現有國際貿易保護環境進行全面剖析,能夠為我國制定貿易政策提供支撐,以此來進一步確保實現我國國際貿易的穩健發展。
一、國際貿易的演化歷程
具體如下:第一,基于資本主義原始積累時期下,保護主義產生的理論基礎則是源自于重商主義思想理的影響;第二,基于資本主義下,在自由競爭時期,自由貿易政策是國際貿易政策的主流,但是,在這一時期,諸如德國以及美工等,因在該階段發展較為落后,因此,該國的經濟學家則對此持反對意見,如李斯特等人,提出要保護幼稚工業,其目的是為了確保后進國家能夠實現快速發展;第三,1929年世界經濟危機的爆發,使得超保護貿易政策隨之誕生,這種帶有侵略性的貿易保護政策,實質上是資產階級壟斷國內與國際市場的工具。第四,從二戰之后,直到上個世紀七十年代,在這一時期為貿易自由化時期,基于該時期下,全新世界經貿體系的形成,促使在二戰后貿易自由具備了生根的基礎,在資本主義國家中,貿易自由化隨之開展,但在這一時期的貿易自由化又具備自身的特點,即在主張上與自由競爭時期存在差異,這一貿易自由化的核心思想所主張的是不全面的貿易自由,因此這就意味著其對貿易保護政策并不產生排斥反應。第五,而進入上世紀七十年代中期以后,國際貿易隨之進入了新貿易保護主義時期,在1973年所爆發的債務危機以及經濟危機,使得發達國家因此而遭受到了嚴重的打擊,經濟衰退下也反映出在國際貿易領域中,自由化貿易隨之衰弱,而貿易保護主義隨之再次抬頭。
從這一演化歷程中能夠得出,國家貿易政策在本質上具備這保護性的性質特征,具體而言,則是借助如下幾方面來進行反映的:第一,在國際貿易政策演化的過程中,從始至終都存在著保護性的身影,所以在自由化貿易政策下依舊是與貿易保護并存的;第二,縱觀歷史,不可否認的是自由貿易時期是切實存在的,然而,保護性貿易政策一直是主流,占據著主導地位;第三,在二戰之前,因尚未出現多邊貿易政策,因此,各國在制定貿易政策的過程中也并未受之影響,因而相應對外貿易政策從整體上都是以滿意自身利益需求為出發點的,進而也就促使貿易保護隨之具備了生根的土壤;第四,而進入新世紀以來,自由貿易成為世界貿易所倡導的主題,并為自由貿易的發展而簽訂了(GATT)協議,進而實現對各國貿易保護行為的約束,但是,從本質上將,貿易政策的保護性并沒有因此而發生本質性改變。
二、國際貿易保護發展的新趨勢
(一)基于貿易保護下方式多元化
在貿易保護下,存在著多種方式,其中主要強調的是關稅壁壘向非關稅壁壘的轉變,具體采取的措施如下:一是基于有效保護稅率下,實現了階梯關稅的設置;二是在此過程中,反補貼稅與反傾銷稅隨之加強;三是相應的非關稅壁壘隨之大幅度提升;四是突出貿易管理的重要地位?;谑澜缳Q易組織下,其對關稅壁壘進行了限制,進而為提升關稅水平提供了保障,在此背景下,貿易保護的實施則無從下手,因此,對于相應國家而言,則就借助多樣化的貿易保護措施的實施,實現對進口的限制,以此來實現貿易保護的目的。
(二)逐漸增加了被保護的商品內容
在貿易保護下所保護的商品內容隨之發生了新變化,最初所保護的商品主要是農產品以及傳統意義上的商品,而逐漸發展為對高級工業品與相應勞動部門的保護。具體而言,可從保護的商品類別上給予明確,主要有如下四種商品類型:紡織品、鋼鐵產品、電子產品以及運輸工具,其中,基于紡織產品下,具體還包括了諸如服裝鞋類等產品,而在運輸工具上主要是針對汽車這一產品而言的。
(三)國家貿易壁壘向區域貿易壁壘的轉變
這一新變化主要是基于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影響下,加之區域性貿易集團在此過程中實現了迅速發展,使得目前國際經濟體呈現出了新的特點。在此過程中,基于區域性貿易集團的組建下,從本質上而言,呈現出了排他性的特點,也就是在這一區域性集團下,其對內所強調的是貿易的自由化,而基于這一特點下就意味著其對外必然存在著排斥性,也就是以集團的力量來與外部競爭者的抗衡與打擊。而這是基于區域性貿易集團的影響下,迫使各國開始尋找自己的合作伙伴,只有這樣才能夠形成與其相抗衡的實力,而在經濟一體化的逐漸發展下,其就成為了國際貿易的一大新特征。
(四)獎勵出口限制進口措施的實施
基于該措施的實施下,使得以往國際貿易中限制進口,逐漸向鼓勵出口過渡,這是因在二戰結束后,國際貿易在發展中促使國際分工越加深入且精細化,同時,自由貿易隨之實現了發展,在此背景下,西方國家對世界各國的依賴性隨之強化,在爭奪國外市場的過程中,競爭越加激烈化,而在原有的限制出口的政策下,使得國與國之間產生了摩擦與矛盾,并且還會遭到國際社會中其他國家的強烈譴責,同時也會遭受到一定的報復。因此,這就促使該政策發生了改變,轉而開始鼓勵出口,借助各種優惠政策的實施來鼓勵出口商積極進行貿易的出口。
三、產生保護性貿易政策的具體原由
(一)經濟發展失衡致使國際貿易政策的天枰隨之失衡
在國與國之間實行自由貿易,對于相應的貿易雙方而言,都能夠從中受益,但不可回避的問題是,在這一關系中始終存在這利益的不均等現象,通常而言,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基于自由貿易下,發展中國家在國際貿易中常處于劣勢方法,發達國家將會獲得更多的好處。而從相關的數據信息中也能夠證明這一問題:基于貿易自由化下,發達國家從中獲得的財富占據總財富的七成,而此種情況下發展中國家只能夠獲得三成,很多時候甚至不足三成,特別是對于一些十分不發達的國家而言,在此過程中其所承擔的損失很多時候要比獲利多,也正是基于這一背景下,使得在世界板塊格局中,貧富差距隨之加大。而此種情況對于發展中國家而言,要想追趕上發達國家,幾乎是十分困難的,所以,在國際貿易中,自然而然的就會使得保護貿易政策隨之抬頭,而縱觀世界各國,并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會從始至終都擁護并倡導貿易自由化的,在尚未實現工業化目標前,相應的國家會借助高關稅保護政策的實施來實現對自身利益的維護。
(二)外轉本國內部經濟發展過程中所產生的矛盾
從實踐中證明,對于任何一個國家而言,當其國內經濟持續下滑并呈現出了衰退的趨勢,則在國際貿易中,必將實施貿易保護政策。從當前美國以及日本的經濟現實就能夠看出,因經濟危機的影響,國家經濟開始走低,進而在國際貿易中相應保護主義隨之加劇。而當前西方國家經濟整體上都呈現出了不景氣的現象,在此過程中西方國家自身內部的政治利益紛爭等使得其必要會被貿易保護主義所籠罩,借助自身所具備的經濟優勢,發達國家在發展國際貿易的過程中,則針對發展中國家制定雙重標準,在此背景下,對于包括我國在內的發展中國家而言,國際貿易環境更加的復雜且不利。WTO雖然一貫秉承自身的宗旨來維護國際貿易的良性發展,然而,基于當前世界各國現有的競爭實力存在著明顯的差異,因而在自由貿易體制下,其受益的程序是存在差別的,而為了實現對自身利益的維護,并保護本國的產業以確保經濟的穩健發展,使得貿易保護主義必然存在。
(三)轉移國內政治上所存在的矛盾
基于西方民主政治下,其本質上則是在各利益集團的斗爭下,最終實現妥協而產生的,而對于政治家而言,為了實現對利益集團利益的維護,便在國內市場中,以“國內法”的強制推行來實現對市場的保護,比較具有代表性的是美國的“310條款”,基于該條款下,美國總統可針對影響美國商業的且在被自身認定為“不合理且不公平”的進口貿易,具備這限制并實施報復措施的權利。而在美國的“406條款”中,則專門針對共產黨國家,對其向美國進口的商品進行限制等,基于該條款下,只要共產黨國家具備了較輕的損害,就被認定為“重大損害”,并可實施報復行動。
四、基于國際貿易環境下我國貿易政策的選擇與調整
前文針對目前我國所處的國際貿易環境進行了分析,并可從中得出:在當前的國際貿易環境下,對于我國而言,要想進一步擴大國際貿易的發展規模,實現對國際貿易現有結構的優化調整,進而強化我國國際貿易的競爭實力與發展水平,則就要求現階段我國參與國際貿易的企業,需要基于提高自身競爭實力角度出發,以此來提升自身的實力,而對于相應政策管理結構而言,則需要從宏觀角度出發,積極參與到國際貿易規則改善之中,以此來優化我國國際貿易發展環境,進而才能夠借助國際貿易的發展來推進國民經濟的增長。在實際踐行的過程中,則可借助如下措施來實現對我國貿易政策的選擇與調整:
(一)提升國際貿易企業的綜合競爭實力
從微觀角度出發,對于我國國際貿易企業而言,則需要在參與國際貿易的過程中,進一步強化自身的品牌競爭意識,打造品牌優勢,同時,要進一步提升自身的管理質量,以現代化管理理念與模式的引入來服務于自身競爭實力的提升,同時,還需要注重企業文化這一軟實力的建設與提升。在實際踐行的過程中,基于現階段國際貿易環境下,競爭的激烈化使得我國國際貿易企業需要提高自身的軟硬實力,其中,要進一步強調軟實力的提升。具體而言,則需要基于國際貿易發展趨勢下,實現與之相適應企業文化的打造,在此基礎上,形成完善的企業制度文化、物質文化以及精神文化等,要在多元文化的沖擊與融合下,以中國傳統文化為主,并融入先進的它元文化內容,體現出包容并進并展現賦予現代企業以中國特色。同時,企業還需要進一步強化對品牌建設的重視程度,以國際品牌的打造來促使出口商品能夠具有國際通行能力,進而為獲得競爭優勢提供保障。此外,從管理角度出發,則需要在進一步優化企業治理結構的基礎上,實現現代化企業管理制度體系的打造,以此來進一步提升企業的競爭實力。
(二)實現產業結構的優化
為了實現對國際貿易方式的轉變,則就需要針對我國國際貿易企業實現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從目前我國國際貿易發展的現狀看,不論是從規模、質量還是從發展速度上看,現有基礎較好,因此能夠保持貿易順差。然而,從我國國際貿易的結構上看,目前尚處于低級發展階段,整體上產品的技術含量與附加值較低。因此,這就需要針對國際貿易進行優化升級,實現產品結構的優化升級,加大產品的科技含量,以提升產品的附加值。在此過程中,要進一步提升對中小企業以及民營企業的扶持力度,以優惠政策的制定來鼓勵企業積極進行科技創新,并借助電商運行模式來搭建國際營銷網絡,同時進一步推進新興產業的發展速度。
(三)積極參與到國際貿易規則制定中
從宏觀角度出發,我國相關企業與政府等部門則需積極參與到國際貿易規則制定中,針對國際貿易常見的糾紛問題,加大相關方面的人才培養力度,以更好的解決國際貿易糾紛,并隨時掌握國際貿易環境的動態發展狀況。同時,在參與國際貿易談判的過程中,要借助相應的組織與平臺,積極發揮出自身的作用,以維護自身以及發展中國家的利益,進而逐漸占據國際貿易的主動權。
總 結
綜上,在現有的國際貿易環境中,競爭的激烈化以及貿易保護主義的存在,促使我國所面臨的國際貿易發展形勢更加的復雜、壓力與挑戰極大,為了在國際貿易中獲得主動權,并借助國際貿易的穩健發展來助力于國民經濟的穩步提升,則就需要實現相應貿易政策的調整,在進一步提升國際貿易企業競爭實力的基礎上,實現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并積極參與到國際貿易規則的制定中,以此來服務于國際貿易的良性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 程元,施雪瓊,岳浩然.國際貿易保護環境與我國的貿易政策分析[J].現代商貿工業,2011,06:109-110.
[2] 張愛勤.國際貿易中的“綠色壁壘”及中國的對策[J].上海經濟研究,2012,12:58-61.
[3] 李莎莎.后危機背景下我國對外貿易面臨的困境與區位選擇[J].科學決策,2013,02:71-94.
[4] 王麗麗.談貿易保護主義的新發展與中國戰略性貿易政策的選擇[J].商業時代,2013,23:49-50.
[5] 毛顯強,湯維,劉昭陽,周宇,楊舒茜,胡濤,吳玉萍.貿易政策的環境影響評價導則研究[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0,08:86-91.
[6] 徐元康,楊奕.美國的戰略性貿易政策:一種新貿易保護政策[J].經濟論壇,2014,05:146-153.
[7] 孔淑紅,周甜甜.我國出口貿易對環境污染的影響及對策[J].國際貿易問題,2012,08:108-120.
[8] 王波.國際貿易政策周期變化的原因探討[J].商業文化(下半月),2011,06:148-149.
[9] 張艷梅.國際貿易政策保護性研究及中國的對策[J].東方企業文化,2011,10:114-115.
[10] 任莉.論我國貿易與環境保護的關系[J].發展,2014,12:76-78.
[11] 李湘滇.我國國際貿易環境分析及政策選擇[J].財經界(學術版),2015,13:2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