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家庭是當今社會的一種重要組織形態,親情倫理是家庭建設的核心。自古以來“孝” 都是中華民族家庭一個特有的文化,在孔子看來,“孝“主張對父母不僅是為他們提供最基本的生活物質條件,還要有精神上的“孝”。“孝”是公民道德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在當今的社會中,我們對父母的孝是漸行漸遠,所以重視和重新倡導孔子的孝道文化對我們建立公民道德有借鑒價值。德性具有很重要的位置,厚德載物,有德方可成大事。孝就是一種大德,對一個人來說是最基本的德性。
關鍵詞:論語;孝;公民道德
家庭是一個國家的社會生活中的重要組織形態,家庭成員之間的倫理關系在我國文化傳承中有很重要的作用。我們國家是一個“禮儀之邦”,在家庭關系中,“孝”是處理家庭關系最基本的道德。
一、《論語》中孝產生的時代背景
孔子生活在春秋,當時生產力發展迅速,青銅器得到了廣泛運用,鐵器的發明,致使人們開始使用鐵制農具,牛耕也開始廣泛的應用,農業產量不斷提高。這為封建小農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可能。西周時期,井田制度逐漸被瓦解破壞,土地所有制也發生了變化,從分封世襲的土地變成了國家所有和新興地主私人所有的土地。因此,出現了新興地主階級、手工業者、自由商人;后來又有一些富商大賈可以憑借經濟實力同各路諸侯分庭抗禮。另一個重要的因素是禮崩樂壞,王納解紐。在《論語》一書中有記載,“克已復禮”指的是就是此事。在官制上也有所變化,原來的王公大臣以及臣仆主事型官吏開始向司民、司軍、司政官吏轉變,而掌管祭祀、書記、典籍、歷數、地 理、掌故、禱告、卜筮、接神等事務的神職官員在經濟變革和社會變革中地位不斷下降,這一系列變化都是由于奴隸主王權的地位不斷下降而引起的。
社會制度的更替,必然導致社會秩序的混亂,孔子為了穩定社會,更好的處理人際關系,提出了《論語》的核心思想“仁”,而孔子為了尋求“仁”的前提條件和基礎,提出了“孝”。孔子說:“仁者,人也,親親為大。”“孝”是家庭最基本的倫理規范,要做到安邦定國,首先要家庭的關系處理好。因此,在《論語》中,孔子直接對孝的論述就有12則。
二、《論語》中孝的內涵及其特征
在《論語》中,多次提到了孝,但是孔子對孝的理解表現在兩方面,一方面是對在世的父母的孝;另一方面是對已故父母、祖先等的孝。但是在孔子的思想當中孝主要指的對象還是家庭。所以孔子認為孝必須是建立在有血緣關系的基礎之上。《論語 學而第一》中就有所表述:“子日:‘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1]p4這一句話不僅說明了孝是以家庭為單位的,而且是建立在有自然血緣關系的基礎上。
這就不免讓我們想到一個問題:“孝”到底是什么?孝是以血緣關系為基礎,建立的家庭倫理關系。所以,孔子認為孝是兒女用自己的愛回報父母的愛,善事父母。孝首先是物質供養,對父母提供衣食住行。《論語 為政》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1]p15這是孝的物質表現,但是給了父母好的飯菜,沒有好的臉色,對父母同樣是不孝。因此,不僅有物質的孝,還應有精神的孝。這是發自內心的的對父母的關心與尊敬。《論語 為政》“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于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1]p14,由此可看出孝不僅僅是滿足父母的物質生活,更大程度上要照顧到父母的精神層面。只有物質的孝,是不完整的孝。
孔子不僅在《論語》中對孝進行了加以解釋,而且孔子對孝的具體內容也有所概括。首先他認為要贍養父母,要關心父母,這是最基本的,這是物質孝的一方面。其次,對父母要敬。敬是子女對父母為了自己所付出的感激之情,同時,孔子認為對死去的親人同要做到敬。《論語 八佾》“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與祭,如不祭。孔子認為他沒有親自去參加祖先的祭祀,就和沒祭一樣。第三要對父母的志向有所繼承。《論語·里仁》“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1]P40孔子還認為要先孝后忠。孝是忠的前提,一個人如果對父母都做不到孝,那么他很難對國家忠。
《論語》中大量記載關于孝的內容,考慮到春秋的背景,論語中的孝更多的是穩定當時的社會秩序,協調好人們之間的關系,處理好家庭的關系。但是隨著儒家孝道思想的發展,孝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與此同時,孝也成為了一種責任。
三、孝是當代公民道德的重要內容
在我國,公民道德是指我國公民人人都應該具有的普遍的共同的道德,它既是公民基本道德素質的體現,又是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和家庭美德的共同基礎。[2]p1從古到今,任何一個社會前進與發展,人是關鍵因素。構建和諧社會要求我們堅持建設和發展先進文化,弘揚和培育中華民族精神,切實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不斷提高人民的思想道德水平,大力發展教育和科學事業,不斷提高人民的科學文化素質;積極推進文化體制改革,發展壯大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這些文化建設的目標,始終圍繞的是以人為本、建設為主的價值主題。而要實現這些目標,根本的還是要全面提高全民的素質,努力建立與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社會主義道德體系,形成追求高尚、激勵先進的良好社會風氣,才能保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促進整個民族素質的不斷提高。
公民道德具有特殊的調節作用、價值導向作用和教化作用。現實生活中人們的各種社會活動和社會關系本質上是一種利益活動和利益關系,其主體也是利益活動和利益關系,社會不和諧的根源實質上就是一種利益矛盾和利益沖突,公民道德調節社會生活,是從現實利益關系的角度,特別是現實生活中個人對待社會整體利益和他人利益的態度的角度,去調節人們的各種社會活動和社會關系。[2]P3-4道德是人性的自覺產物,是人之所以為人的內在規定性之一。因此,充分發揮公民道德的調節作用,價值導向作用和教化作用,對于調整各種社會利益關系、利益矛盾與沖突,以此來調動人們的積極性,激發社會活力,不僅對建設和諧社會有重大價值,而且會更好地促進社會的和諧發展。
建設公民道德,家庭美德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為家庭是社會的主要構成要素。處理好家庭關系,是保證公民道德發展的重要保障。要大力倡導以尊老愛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儉持家、鄰里團結為主要內容的家庭美德,鼓勵人們在家庭里做一個好成員。
四、《論語》中孝對公民道德建設的有益借鑒價值
孝敬長輩是一個人良好品行的表現,同時也是最起碼的道德要求。孝敬老人不單單是一種責任,是一種義務,更重要的是一種道德。在當今的社會,我們應該樹立對父母存有感恩之心,對其他的老人要尊敬,這樣就可以建立一種良好的家庭道德觀念,對實現我國公民道德素質的提高有很大的作用。
孔子的“孝”不僅在當時有很大的意義,在當今社會對人們的道德起引導作用。孝不僅可以調整家庭內部倫理關系,保證家庭團結和睦[3]。同時,對維護社會的和諧與穩定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孝是孔子的重要思想,是我國的傳統文化,是道德的起點,一個行孝道之人,必是一個道德素養高得人。在孔子的文化思想中,德性具有很重要的位置,厚德載物,有德方可成大事。孝就是一種大德,對一個人來說是最基本的德性。
【參考文獻】
[1]楊伯峻.論語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0.
[2]陳宇光,雅菁.公民道德建設的基本內涵及其根本途途徑--學習《公民道德建設綱要》[J].師范教育,2002(3).
[3]藏樂源.析“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J].齊魯學刊,2005(2).
作者簡介:魏婕(1987—),女,內蒙古包頭市人,鄭州工業應用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