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凌叔華出生于一個仕宦和書畫世家,北京古城的燦爛文化和仕宦家庭良好的教育,培養了她的各種才華,使得她在文學創作和繪畫領域都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從凌叔華的文學作品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她的成長軌跡,童年經歷對她的文學創作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一、獨特的繪畫視角;二、禮贊童真、童趣;三、呈現高門巨族中女人的悲哀;四、英文寫作。
關鍵詞:童年經歷;繪畫視角;童真;高門巨族;英文寫作
在“五四”女作家中,凌叔華被人們稱為民國“才女”“名媛”。凌叔華出生于北京的一個仕宦和書畫世家,古城的燦爛文化和家庭良好的教育,啟迪、培養了她的各種才華,使得她在文學創作和繪畫領域都取得了豐碩的成果。通過凌叔華的文學作品,可以清晰地看到她的成長軌跡,童年經歷對她的文學創作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冰心指出:“提到童年,總使人有些向往,不論童年生活是快樂,是悲哀,人們總覺得都是生活中最深刻的一段;有許多印象,許多習慣,牢固地刻畫在他的人格及氣質上,而影響他的一生。”[1]許多著名作家的文學創作都受到童年經歷的影響,列夫·托爾斯泰、高爾基、歌德、曹雪芹等作家的作品中都融入了他們的童年記憶。童年經歷對凌叔華文學創作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獨特的繪畫視角
凌叔華的父親凌福彭于1895年進京參加科舉考試,與康有為同中進士,并點翰林,他精通詩詞、酷愛繪畫,與齊白石、王夢伯、陳半丁等畫家交往密切,家里經常有文人墨客出出進進。凌叔華在這種家庭環境之中,從小便受到文學藝術的熏陶,她愛上了繪畫。六歲的時候,她在后花園中用木炭在白墻上畫了很多山水風景、動物、人物。她父親的一位朋友王竹林看到這些畫后主動擔任凌叔華的繪畫老師,后來,王竹林建議凌叔華拜著名的女藝術家、慈禧太后寵愛的畫師繆素筠為師,在這些名師的指教下,凌叔華的繪畫技術有了較大的提升。深厚的繪畫藝術修養,直接影響著她的文學創作風格,形成了獨特的繪畫視角。在凌叔華的文學作品中,隨處可見繪畫的影子,《瘋了的詩人》中的主人公是一個非常喜愛繪畫的人,《一個故事》是以繪畫為例引出故事并衍生出故事的講述和結構方式的。在她的作品中,經常可以看到一幅幅鮮明的圖畫“西山隱隱約約露出峰巒林木寺院來,朝霧籠住山腳,很有些宋元明畫的風格,”[2]“想到了琴,她的腦府便懸上一幅古柏凜然直立,一幅大戲園聽眾熱情歡呼的圖畫。”[3] 凌叔華嫻熟的繪畫技藝巧妙地融入文學作品之中,使得她的作品呈現出濃郁的畫境畫趣。在她的小說意境畫面中經常出現亭臺樓閣、花鳥魚蟲、山水寺廟,《再見》中的物象就有“落葉”、“西湖”、“孤山”、“晚鐘”、“梅花”等等,這些美妙的具有象征色彩的自然物象構成了一幅人物活動的背景,并和人物一起,形成了一幅幅鮮明可感的意境畫面,帶給我們一種 “人在畫中游”的美感,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
二、禮贊童真、童趣
童年的生活經歷成為凌叔華創作的重要素材,她在兒童短篇小說集《小哥兒倆》一書的《自序》中說:“書里的小人兒都是常在我心窩上的安琪兒,有兩三個可以說是我追憶兒時的寫意畫。懷念著童年的美夢,對于一切兒童的喜樂與悲哀,都感到興味與同情。這幾篇作品的寫作,在自己是一種愉快。” [4] 在她的兒童小說中,表現了兒童的天真爛漫、可愛善良。《小哥兒倆》中,大乖和二乖得到一只會說幾句話的八哥鳥,玩了不到一天,八哥鳥被一只野貓吃了,兄弟倆拿著木棍去找野貓報仇,當他們找到大野貓時,看到它正安靜地躺在一個破箱子里,旁邊躺著幾只剛出生的小貓,看到可愛的小貓,兄弟倆非常開心,他們放棄了替八哥報仇的念頭,還決定給他們建一個溫暖的家。《弟弟》這篇作品中通過主人公弟弟不經意暴露二姐喜歡林先生的內心秘密,表現了弟弟淳樸、憨厚的性格,也謳歌了他那純真可愛的天性。凌叔華筆下的這些孩子天真爛漫、純潔無瑕。作家以一顆童心體味著孩子們的喜怒哀樂,用細膩的繪畫手法將兒童趣事呈現在讀者面前。小說集《小哥兒倆》之后,凌叔華創作的兒童小說,大多數是以“鳳兒”和“枝兒”來展開故事情節的。如《一件小事》、《八月節》中的“鳳兒”,《搬家》、《鳳凰》等作品中的“枝兒”。曾經有人詢問過那個叫鳳兒的小女孩是否就是作者本人?凌叔華回答:“鳳兒有一半是我。”[5] 由此可見,凌叔華的兒童小說,大多數都是她對于童年的回憶,是她的童年記憶的再現。凌叔華的兒童小說,表現童真、童趣,呼喚人性的真善美,具有一種別樣的藝術感染力。
三、呈現高門巨族中女人的悲哀
凌淑華的作品中塑造了許多女性形象,在大部分女性形象身上都可以看到她的母親李若蘭的影子。李若蘭幼年與自己的親生父母失散,后來被潘家收養,他是被衣錦還鄉的凌福彭騙娶進門的,在傳統的舊式家庭中,生養兒子成了李若蘭在凌家獲得地位和尊嚴的唯一途徑,但是,她卻一連生了四個女兒,遭到凌家人無盡的嘲笑和鄙視。凌淑華從母親痛苦、悲哀的生活中選取素材,表現舊式家庭中女性的不幸命運,呈現高門巨族中女人的悲哀和無奈。《女兒身世太凄涼》中的三姨太是被婉蘭的父親連買帶騙來這個家的,不僅失去了自由,還要被別的姨太太欺負,無奈的她發出了不平的呼喊:“咳,做女人的真苦啊!我不知什么時候,才能脫離這苦海世界呢!”[6] 《資本家之圣誕》中的姨太太生了個兒子得到老爺的百般寵愛,但她仍然擺脫不了姨太太的卑微身份,內心充滿痛苦和無奈。《八月節》中的鳳兒媽生了四個女兒,在重男輕女的舊社會 ,她為自己生了幾個女孩充滿自責與自卑,還要承受別的姨太太的嘲笑, 但她只能陪著笑臉、忍氣吞聲。凌叔華在創作中通過這些舊家庭中女人的不幸和悲哀,揭示了舊社會一夫多妻制的罪惡,同時,她也在不斷探索女性解放的道路。
四、英文寫作
凌叔華七歲那年,父親請來了大名鼎鼎的辜鴻銘教她英文,辜鴻銘從小勤奮好學,精通六國語言,并獲得文學碩士學位。辜鴻銘主張學英文要像英國人教孩子那樣,從小學會背英文兒歌。在辜鴻銘的指導之下,凌叔華背了許多英國的詩文,她的英文水平得到迅速提升,為她后來的英文創作打下堅實基礎。
1935年,凌叔華結識了到武漢大學講授英國文學課的英國青年詩人朱力安,在朱力安的引薦下,凌叔華開始與朱力安的姨母弗吉尼亞·伍爾芙通信,伍爾芙是英國女作家,她在寫給凌叔華的信件中鼓勵她用英文創作“我們在信中還討論過日后你可能用英文寫出你的生平,這正是我現在很想建議你做的事。你的英文好到足以傳達給別人你想傳達的印象。”[ 7] 除了書信交流,伍爾芙還從英國給凌叔華郵寄了蘭姆的隨筆集和蓋斯凱爾夫人的《夏洛蒂· 勃朗特傳》,在伍爾芙的鼓勵和幫助下,凌叔華開始嘗試用英文寫作帶有自敘色彩的小說《古韻》。伍爾芙收到凌叔華的手稿后,回信說“我很喜歡它,它很有魅力。” [8]《古韻》英文版1953年在英國出版后,成為暢銷書,《泰晤士報·文學副刊》評論“叔華平靜、輕松地將我們帶進那座隱蔽著古老文明的院落,她向英國讀者展示了一個中國人情感的新鮮世界。”[9] 這本用英文寫作的自傳體小說使凌叔華成為第一位征服歐洲的中國女作家。
在凌叔華的內心情懷中,一直縈繞著真切、深摯的童年情結,童年時期特殊的生活經歷培養和成就了她的藝術才華,也成為她創作的源泉和養分,使得她的文學創作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
【參考文獻】
[1]范伯群.冰心研究資料[M].北京:北京出版社, 1984:42.
[2][3]凌叔華.酒后[M].上海:東方出版社, 2004.
[4]凌叔華.小哥兒倆[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 2011:213.
[5]魏淑凌.凌叔華與凌淑浩[M].張林杰譯.北京:百花文藝出版社,2008:37.
[6]凌叔華.繡枕[M].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 2009:8.
[7][8]凌叔華.古韻[M].傅光明譯.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1:170;183.
[9]凌叔華.古韻[M].傅光明譯.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03:7.
作者簡介:李欣蓮(1970—),女,侗族,貴州江口人,銅仁學院人文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國現代文學、女性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