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古以來中國畫又稱“丹青”,色彩在傳統中國畫中的受重視程度可見一斑。色彩作為中國傳統繪畫形式工筆畫構成中的一部分,其地位獨特而重要,有著不可忽視的迷人魅力。伴隨著時代的發展和文化環境的多元化,更多的人開始關注中國傳統繪畫,對中國畫中筆墨、形神等問題的討論愈加深刻,對中國畫色彩的研究探索也由原先的缺失,到而今的漸成系統。中國畫以其兼收并蓄、開放包容的風格,在現今時代的繪畫發展潮流中占有越來越特殊的地位。
關鍵詞:工筆畫;藝術;中國畫;繪畫
當代的工筆畫進入了一個極其關鍵的境地,即如何在守住傳統工筆畫底線的同時,順應時代潮流,結出和當今社會發展契合的工筆畫藝術果實,成為現今社會精神文明的優秀文化載體和當代人表達內心情感的恰當途徑。用以表現最終畫面效果的形式語言的發展占據了工筆畫傳承延續中的重要地位。在這種社會大環境中,學習和研究工筆畫形式語言的表現就成為了研習工筆畫的重要切入點。色彩的使用在工筆畫的發展中意義重大。
該領域的研究著作很多,古代的各家畫論也幾乎都有涉及此方面的闡述,全面梳理總結中國畫色彩顏料的屬性及使用技法,也深入的分析了中國畫的設色程式及其色彩美學。將論述中國畫色彩自成體系學說的研究著作,則多為近些年刊發,研究內容大多有中國畫色彩的歷史溯源及發展概況,中國畫色彩學說(賦彩學說)的由來及學術分析,及被各個著作都不吝提及的五行與五色的聯系(及相關五方五侯等學說),色彩與傳統文學的接軌,以及由古至今在中國繪畫史上對中國畫色彩產生影響的各家思想理論等等,介紹非常全面系統,很有利于學習者在這些方面的研究和探討。
現存文獻討論問題覆蓋全面,入手整體,在思想淵源、理論基礎與實踐依據上都有相當有說服力的研究成果。但在諸如“中國工筆畫色彩是如何在畫面表現中產生什么樣的作用”等類似理論回歸畫面的細節問題上,并沒有十分深入的解釋。同時在對中國畫的當前發展的判斷和未來方向這一問題上,都存有疑問和不確定性,這也和身處此環境,而不能以旁觀者清的態度看待此問題有關。這也是現在研究中國畫急需解決的問題的關鍵所在。
中國畫色彩溯源久遠,自上古時期就可見于人類生活痕跡之中,在陰陽學說與五行體系合流之后形成完備的五色體系。五色體系是中國畫色彩的基礎,由此衍生出中國畫所有顏色系統,五色之變,不可勝觀。五行色彩理論是中國古代繪畫設色的依據。五色,青、赤、黃、白、黑,由此衍生萬色,如五間色,青赤得紫,赤黃得縓,黃白得緗,白黑得灰,黑青得綦。早在隋唐時期,間色的使用就已臻化境。五色一出,萬物萬色皆由此生。這一點倒是和西方色彩理念不謀而合,紅黃藍三原色再加上白、黑,就是這么簡單的五個顏色,能調和出千萬繽紛絢麗的色彩。
在中國繪畫史的中后期,中國畫色彩語言被弱化,水墨以玄色的表征占據了主要的繪畫語言世界。墨色的使用是中國畫色彩最顯著的特征之一,其蘊含了無窮變化的五色世界,排除掉色彩的作用,完全用素色水墨營造了一個無盡遐想的黑白空間世界。文人畫重墨輕色是有其選擇的必然性。設色與水墨只是畫家在畫面中所賦予的精神旨歸不同所帶來的不同結果。
中國畫中的色彩起源之初就與人的內心世界息息相關,是文化思想在具體作品上的映射,有其嚴格的程式化,充滿了強烈的主觀色彩。作為中國傳統繪畫形式之一的工筆畫,勾線填色、色線分離,是其最大的特點。在工筆畫的設色問題上兼做到色墨協調與色彩不膩不嬌,是工筆畫創作的主要要求。
中國工筆畫色彩有其獨特的語言,具有“濃不堆垛,淡不輕薄”的特色,要求在設色時薄中取厚、由淺到深,追求一種清雅含蓄,渾厚華滋的效果。反映在中國畫色彩上的主觀選擇,重視著人的內在精神體驗,就形成了中國畫色彩運用的程式化。
傳統工筆中的色彩運用被稱之為“設色”,主要是因為中國畫并不刻意模仿寫實物象的色彩變化,它注重的不是客觀的真實再現,而是一種類型化處理,及象征的表現手法。中國畫設色更多的將關注投放在畫面形象色彩的內在本質上,“隨類賦彩”概括了對象表面復雜多變的顏色,極其簡練的展現了多彩的世界。中國畫的色彩理念別具一格,其色彩在某種程度上增加了很多象征功能,這種將某種物象固化為特定顏色的風格,使得畫面感染性遠遠加深,極具味道。著名的《虢國夫人游春圖》就以其極具裝飾意味的典雅設色傳世,艷麗而不蕪雜,顏色極為好看,感染力極強。
在文人畫興起導致了對色彩的必然選擇之后,中國畫削弱了其色彩語言。但是文人畫的選擇是由于其所處環境的特殊性和文人畫家抒發內心情感要求的必然結果。在中華文明前期蓬勃發展的時候,伴隨的是絢爛的色彩觀,而在封建文明衰落的后期則生長發展了清雅飄逸、格調高雅的水墨藝術。放在如今的精神氣候中,我們自己的色彩語言會向何方而去,是中國畫畫家重要的努力方向。
談到色彩不可避免的就是中西方繪畫的色彩差異。中國畫色彩是不同于西方色彩的另一種色彩構成體系,更加主觀及形而上,更加重視描繪精神世界里的東西,有選擇地拋棄掉物象部分實際顏色的干擾,在繪畫的精神層面走的更深。
對中國工筆畫色彩的探索仍應多關注傳統的色彩語言。在充分理解感知中國畫所寄情的宇宙哲學及美學意境后,傳承千年中國傳統的繪畫文化,將古老而精妙的色彩語言契合在現代文化之中,完成傳統語言的現代化轉變,回歸原初中國畫色彩所追求的“天人相諧”的精神境界是當下中國畫色彩的重要關鍵所在。當代對中國畫色彩探索上,不乏新作,卻因沒有足夠的筆墨功夫和堅實的理論知識支撐,導致了部分在五花八門的技法之下,創作出的作品缺少耐人尋味的品質和精神,沒有感人至深的畫面力量。創作作品超前而理論滯后,也帶來了很多不得不面對的嚴肅問題。要在原有審美經驗的基礎上進行新的突破。當代中國工筆畫色彩的“尋根”之行仍在繼續。
作者簡介:陳冰蕊,1992.02,女,漢族,河南洛陽人,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繪畫系,研究生,研究方向:美術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