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云娟 李趙東
摘要: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是優化土地資源、提高土地利用率、改善農村經濟發展狀況的重要途徑,本文從彌勒農村土地流轉的現狀、取得的主要成效、存在的問題詳實地分析,從而提出針對性的意見和建議。
關鍵詞:彌勒;農村;土地;流轉;建議
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是優化土地資源、提高土地利用率、 改善農村經濟發展狀況的重要途徑,為統籌城鄉發展發揮了調控作用。隨著農業產業結構的優化調整,高原特色農業建設的不斷推進,彌勒市在堅持依法、自愿、有償的原則上,積極探索土地流轉途徑,引導農民開展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工作,全市土地流轉穩步推進。
一、流轉現狀
彌勒市耕地總面積155.56萬畝,承包地面積47.14萬畝,占耕地總面積的29.4%,農村土地家庭承包戶13.5萬戶。截至2015年4月,全市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涉及10個鄉鎮,流轉面積92794畝,占承包地面積的19.6%。其中,以轉包方式流轉土地面積1301畝,以出租方式流轉土地面積90812畝,以互換方式流轉土地面積428畝,以轉讓方式流轉土地面積59畝,以入股方式流轉土地面積173畝,以其它方式流轉土地面積20畝。從流轉區域看,主要集中在公路沿線的壩區鄉鎮,例如新哨鎮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面積達33620畝,占該鎮承包土地面積47200畝的71.23%。從規模經營看,流轉規模在50畝以上的達17833畝,流轉規模在50-100畝之間的達4384畝,流轉規模在100-300畝之間的達8151畝,流轉規模在300-500畝的達4704畝,流轉規模在500-1000畝之間的達1850畝,流轉規模在1000畝以上的達33080畝。從流轉方向看,流入種田大戶的土地面積41318畝,占流轉總量的44.6%;流入專業合作社的土地面積173畝,占流轉總量的0.19%;流入企業的土地面積51253畝,占流轉總量的55.2%。從流轉服務看,農戶間自發流轉29755畝,占流轉總量的32%;鄉村組織提供信息流轉16047畝,占流轉總量的17.3%;委托鄉村組織流轉46963畝,占流轉總量的50.6%。
二、主要成效
(一)農業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以高原特色農業示范區建設為契機,積極推進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工作,集中土地發展適度經營規模,增強了農業生產的組織化程度,加快了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步伐,推進了高原特色農業轉型升級。目前,彌勒市高原特色農業示范區內發展特色蔬菜22.01萬畝、特色水果15.42萬畝、特色中藥材3.82萬畝、景觀苗木基地6個1.24萬畝,流轉土地面積7.16萬畝,新型經營主體發展至323戶。
(二)農業規模效益顯著提升
彌勒市積極探索多樣化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模式,合理優化配置土地資源,土地規模種植實現集約化、集中化,有效解決農村“人散”、“地散”問題,土地利用率和產出率顯著提高,“永紅模式”“牛背模式”等土地流轉模式已成為彌勒土地流轉工作的成功典范。例如,彌陽鎮永紅村通過走“土地出回租”的流轉經營管理模式,將農戶分散的土地租回村集體,村集體對土地進行統一規劃、整理連片后,建成現代設施農業基地,農戶以一定租金進行回租,同時,成立農業生產合作社,整合技術、人才、產品等資源,聘請農業技術人員指導農戶發展特色產業,引進省內外實力雄厚的企業公司進行收購,以“抱團作戰”闖市場的方式有效解決了銷售、市場風險等難題。
(三)農業產業化提質增效
以推進農業產業化為重點,緊抓基地、龍頭、市場三要素,積極推進土地流轉,培育和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例如,彌勒市玫瑰灣玫瑰產業發展有限公司、云南高原葡萄酒有限公司、彌勒市四園農林發展有限公司、云南駿源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等都是依托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建立起來的農業產業化經營主體。目前,全市注冊或建設農業生產、加工基地的涉農企業共190余家,其中,統計在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21家(國家級1家、省級4家、州級12家),資產總額64438萬元,從業人員5399人。2014年,21家龍頭企業實現銷售收入110560萬元,上繳稅金5367萬元,帶動農戶5.6萬戶,促農增收63665萬元。
三、存在問題
(一)山壩土地流轉不平衡
全市山壩區土地流轉進展不平衡,壩區鄉鎮土地流轉面積占到土地流轉總面積的87.2%,山區鄉鎮土地流轉面積僅占到土地流轉總面積的12.8%,其中,江邊鄉、巡檢司鎮尚未開展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工作。山區受自然因素影響,水、田、路等農業基礎設施建設不完善,新型經濟主體培育滯后,推動土地流轉動力不足,導致土地流轉規模較小,土地流轉速度慢。
(二)土地流轉程序運作不規范
當前我市一部分土地處于無序流轉狀態,存在著自發性、隨意性、分散性和盲目性,受農民契約意識不強、土地流轉期限短等多種因素影響,農民通常以口頭協議、私定協議形式進行約定流轉,土地流轉后易發生糾紛。目前,彌勒市土地流轉中以口頭協議形式進行流轉的土地面積達27838.2畝,占流轉總面積的30%。
(三)土地流轉服務體系不健全
一是農村土地流轉服務平臺建設滯后。我市雖已成立了市、鄉鎮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服務中心,但市、鄉鎮、村組三級聯動服務體系尚未建立,加之相關人員缺乏技術指導和專業培訓,服務中心作用未能充分發揮。二是糾紛調解仲裁機制不完善,糾紛調解渠道相對單一、程序復雜,缺乏行之有效的調解途徑。三是土地供需雙方信息對接機制不健全,土地流轉市場信息渠道不暢,影響了生產要素的合理流動和優化配置。
四、工作建議
(一)加強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管理
一是要完善市、鄉鎮土地流轉服務機制,積極搭建服務平臺,在土地流轉中提供法律政策宣傳、流轉信息咨詢、價格評估、合同管理、關系協調、糾紛調解等服務。二是要規范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合同管理,統一土地流轉合同文本,做好土地流轉合同簽訂、登記、備案工作,及時調處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糾紛,保障土地流轉雙方權益。
(二)規范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程序
通過簽訂書面流轉合同,對流轉土地面積四至(或權屬)、流轉期限和起止日期、流轉土地用途、雙方當事人權利和義務、流轉價款及支付方式、調價原則及方式、流轉合同續簽約定、流轉合同到期后地面附著物及相關設施處理和違約責任等內容進行明確,進一步規范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手續管理工作。
(三)積極發展適度規模經營主體
以確權登記為基礎,以農民為主體,政府扶持引導,加快推進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工作,引導和規范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大力培育發展家庭農場、莊園經濟、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業龍頭企業等為主的適度規模經營主體,積極推行“企業+基地”、“企業+基地+農戶”、“企業+合作社+農戶”等生產經營模式,加大資金扶持力度,激活農村土地流轉各種要素,提高農業的組織化程度和規?;洜I水平,進一步促進現代農業發展。